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3 10:39:5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复习圆和轴对称图形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弄清概念,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问题。

  复习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分别说出从1――9的值。

  2、求1的平方――15的平方分别等于多少?

  二、概念

  1、圆、圆心、半径、直径。

  2、圆周率、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环形。

  三、弧、圆心角、扇形。

  熟记:

  (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打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打对称轴。

  (3)圆的画法。

  (4)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四、公式

  1、求圆的半径r

  (1)已知直径d,求半径r

  (2)已知周长C,求半径r

  2、求圆的直径d

  (1)已知半径r,求直径d

  (2)已知周长C,求直径d

  3、求圆的周长。

  (1)已知半径r,求周长C

  (2)已知直径d,求周长C

  4、求圆的面积。

  (1)已知半径r,求圆面积S

  (2)已知直径d,求圆面积S

  (3)已知周长C,求圆面积S

  5、求环形的面积

  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五、作业:

  课本第120页9、10题。

  课本第123页11――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2、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情趣(抢答式复习)

  1、 60÷10 = 600÷( )= ( )÷1 = 0.6÷( )

  说一说:解答这两道题你用的是什么知识?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用字母表示:a:b=a÷b=a/b)

  (二)导目标

  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的化简。(板书:比的化简)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分组自学目标1

  (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导学法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

  2、小组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40 :360 2:18

  3、质疑问难

  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的,那么你能不能联系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想办法解决呢?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来计算并比较呢?

  4、各组自学,交流汇报。

  你们运用了什么好方法?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5、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由此可见,比的化简对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化简比是有必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6、导入“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比的前项与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也就是说,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出几个最简整数比吗?(指名回答)

  7、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最简单的整数比是用什么方法化简得到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目标。(出示目标)

  三、分组自学目标2

  1、出示问题:化简比

  24:42 0.7:0.8 2/5:1/4

  2、导学法

  学法指导:

  每组任选一题、分析比的类型、个人独立解答、交流解题依据、组内总结方法

  3、各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怎样学的?都学会了什么?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5、指导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智力大比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化简比:

  14:21 = (14÷7) :(21÷7) =2:3

  7、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四、练习(课件)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

  3、判断

  4、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5、解决问题

  五、回顾学习目标,进行本课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副标题#e#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分层次教学。

  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顾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颜色的珠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

  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

  (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语就是“按规律”)

  (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

  预设

  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3.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年级(上册)教学了最初步的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上,教材有以下特点。

  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

  例题创设的情境是四名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周,桌上混杂放着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且个数都不相同。为了知道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由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其他学生把图形记下来。

  一年级(上册)统计已经发生的事件里的信息。如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统计客人中各种动物的数量。又如全班学生每人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统计苹果、梨、桃、香蕉、草莓等几种水果各有几人喜欢。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知道。只要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即分一分、数一数)就能得到数据。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

  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

  随机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随时记录、保存出现的信息才能保障数据正确。例题由一个人报图形名称,其他人作记录,教学收集信息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例题的第二幅情境图是学生独立记录的场景,呈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 有人边听边画,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还有人设计了一张简单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

  教材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评价他人的方法,借鉴比较好的方法。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图形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三种图形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教材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在本单元,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信息。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里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想想做做的三道题在有趣的游戏或简单的调查中开展统计活动,要使用分类画符号记录信息的方法。第1题统计圆片落下时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表格。左边一张表格是信息记录表,用画的方法记录圆片各次落下哪一面朝上的情况。右边一张是统计表,填写圆片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第2题了解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第3题统计自己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数,都要先进行调查,收集需要的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获得数据才能填写统计表。调查中收集和记录信息是这两道题的练习重点,体验和初步学会用符号记录信息是练习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独立进行调查、记录等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7,18 减几的减法。

  2、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17,18 减几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口算

  11-5=

  11-8=

  12-7=

  14-6=

  13-4=

  15-8=

  14-9=

  16-8=

  做完口算以后大家说一说怎么做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实物投影仪出示第95 页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学校校园里花坛里的新栽了一些小树,你们喜欢嘛?我们要爱护这些小树苗。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在给这些小树苗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1:小红说:我只浇了9 棵,剩下的是小华浇的。

  学生2:我数了数,一共有16 棵小树。 教师:从两位同学获取的信息里,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3:小华浇了几棵?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解答呢?

  学生4:16-9=(教师板书)

  探讨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以前学会了怎样算11,12,13,14,15 减几,用这种方法能算16-9 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算。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 1+6=7,16-9=7。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想9+7=16,所以16-9=7。

  学生3:我是这样算的: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16-9=7。

  教师小结学习情况。

  指出: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就行了。注意不要算错了。然后请学生独立计算16-9。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过去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计算16减几的方法,表现很好,老师真高兴现在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计算了。大家愿意吗?

  学生:愿意。

  出示例2:算一算17-8=, 18-9=。看谁算得 又对又快。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后,再在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

  教师: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甲:我是这样算的:因为8+9=17,所以17-8=9,17-9=8。

  教师:真不错,算减法想加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17-8,先从17 里面拿出10,10-8=2,再把2+7=9,17-8=9。18-9,先从18 里面拿出10,10-9=1,再把 1+8=9,18-9=9。

  教师:你真行。这也是好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丙:我和他们都不一样,17-8,我把8分成7和1,先算17-7=10,再算10-1=9,所以17-8=9。18-9,我把9分成8和1,先算 18-8=10,再算10-1=9,18-9=9。

  教师:看来你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丁:我是用数数的方法算的。17-8,我从17开始倒着数8个数:16,15,149,所以17-8=9。17-9,我从17开始倒着数9个数得到17-9=8。

  教师: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也不错,但是算得慢,今后可以尝试其他的计算方法。我相信你能行。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真棒,学会了16,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每个人的计算方式都不一样,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恰好今天有个小动物过生日,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嘛?

  师:今天喜洋洋过生日,总共邀请了16 个小朋友来参加聚会,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呢?还差多少个小朋友没来?

  生1:来了7个小朋友。

  生2:16-7=9,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来。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

  师: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了,喜洋洋为了欢迎大家,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呢?

  生:积木 师:对了,喜洋洋要给他的朋友一起玩积木,他一共拿出了17个积木,用积木来建两座城堡。我们一起来看看喜洋洋是怎么建的城堡的,你们数一数第一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喜洋洋用声下的积木建了第二座城堡,你们能计算出喜洋洋建的第二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嘛?

  生:17-8=9,第二座城堡用了9个积木。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

  师:喜洋洋和小朋友玩积木游戏玩累了,好多小朋友都饿了,这时,美羊羊给喜洋洋送来了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来祝贺喜洋洋生日快乐,并且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蜡烛,现在需要点燃蜡烛了。这个时候需要小朋友帮忙了,因为每只蜡烛下面都有一道数学算式题,只有把算式题答对了,蜡烛才会点亮。你们能行嘛?我们就来点燃蜡烛吧! 老师以抽问的形式解决这道题。

  师:喜洋洋的生日过完了,喜洋洋最后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能做到嘛?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练习题,好嘛?

  师:请小朋友们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第1,2 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怎样才能有规律地写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这个问题留在下节课研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当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生活引入:

  (1)小美和小丽在学校举办的剪纸比赛中都荣获一等奖,老师想把4张红纸分给她们,(媒体出示四张红纸图)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2)小聪和小明是小丽的好朋友,虽然在剪纸比赛中没有获奖,但他们积极要求进步,小丽决定把其中的一张红纸分给小聪和小明,(媒体出示一张红纸图)你认为小丽应该怎样分?他们每人分得多少?

  (3)激发:半张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你想用一个合适的数表示吗?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

  2、认识几分之一。

  (1)激发自学:你想对分数有更多的认识吗?请自学课本第95页的全部内容。仔细观察、阅读、填空,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个?。(2)组织交流: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发:1/2是怎样得到的?1/3呢?1/5呢?1/10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1/5?你知道一个分数怎么写吗?师示范写法。)

  (3)写出下面的分数。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六分之一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一 十分之一

  (4)读出下面的分数。1/3 1/7 1/6 1/9 1/10 1/100

  (5)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6)出示反例,问:阴影部分用1/2表示可以吗?为什么?

  (7)练一练第1、2题。媒体出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再交流评价。

  (8)引发操作: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少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吗?

  (9)组织交流:你表示了哪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针对同一个分数采用的不同折法,问: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10)引发举例:联系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

  3、分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5,问:你能在圆圈内填上大于或小于吗?为什么1/2大于1/3?为什么1/4小于1/3?

  (2)出示反例,问:为什么1/2比1/3小呢?强化同样大。

  (3)练一练第4题。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2>1/( ) 1/5<1/( )。

  4、总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4、5题。直接在课本上完成,再反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