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5 08:40:0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导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3)教师追问: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

  (4)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

  预设①: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团黑影。

  预设②: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走进夜晚,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好,说出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兴趣学习。

  二、初读诗歌,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厂”。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胆子、勇敢、往来、外面、窗户、忙乱、偏见、散步、原来、好像、微笑。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适时纠正字音。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悟教学。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以及理解“霜”这个词的图片等,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

  (3)游戏环节――小火车过站台,每过一个站台出示一个本课生字,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记忆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诗歌大意的同时认读生字。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朗读中识字、认字,通过圈画生字、拼读生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1.逐段朗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1)在第一小节中,找出描写“我”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读这两句时,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指导。

  (4)全班齐读,读出小朋友对夜晚害怕的心情。

  (5)第二小节中,找出描写“我”从害怕夜晚到变得不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本是“我”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读得轻一点儿、慢一些,仿佛真的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7)指名学生朗读汇报,注意伴随着小朋友心情的变化,朗读语气也要发生变化。

  (8)朗读比赛,读中体会小朋友从害怕夜色到喜欢夜色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汇报朗读、多种形式来诵读课文,仿佛看到了夜色神秘而又迷人的景色,体会小朋友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逐段品读,突出了段落的呈现特点,又降低了读课文的难度。

  四、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1.过渡:通过诵读诗歌,我们体会到了小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语言当中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生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指导书写生字――看、笑、外、晚、再。

  (1)学习生字――看。

  ①引导学生在第一小节中找出生字“看”,并读出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学习“看”: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运用字形记忆法识记生字。

  ③读出诗歌中带有“看”字的这句话,体会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理。

  (2)学习生字――笑。

  ①教师在黑板演示,学生书空,学写生字――笑。

  ②师生互动,做一做微笑的动作,体会微笑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生字――外。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生汇报识记方法。

  (夕+卜=外)

  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汉字,学生书空。

  ③注意“卜”的写法,先写垂露竖,再写点。

  (4)学习生字――晚、再。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习书写。

  ②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3.比较识字法:书写带有“巴”的生字――“色”“爸”。

  (1)观察生字“色”“爸”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上下结构,下面都是“巴”字。

  ②不同:书写“色”字,上面稍小一些。书写“爸”字,上面稍大一些。

  (2)比赛书写汉字,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汉字,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得美观、大方。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生字的含义,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仅记住字形,还理解生字的意义。

  五、总结全文,再次感受夜色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诵诗歌,感受小朋友对夜晚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体会了诗歌优美的语言,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体会夜晚美丽迷人的景色。

  2.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带着对夜色美好的情感诵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

  板书设计

  夜色

  害怕――不害怕

  从前胆子很小――现在喜欢夜晚

  教学反思

  《夜色》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本文以小朋友对夜色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夜晚,感受深夜时,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诗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训练中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在读中识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3) 背一背古诗《池上》。

  (4)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让学生懂得“中国之最”。

  (6) 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

  (1) 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练习查字典。

  (2) 在读背中扩大积累。

  (3) 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池上》中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天真无暇的性格。

  (2)在朗读《感谢》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在读、记、背中扩大积累。

  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一本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学习查字典

  1、 让学生自学第一部分查字典的内容。

  2、 学生汇报。

  3、 认识字典的各组成部分。

  4、 什么时候用部首查字法?

  5、 怎样在字典中查到生字呢?以绶字为例,边教学边练习查字典。

  6、 让学生查“笼、绕、羞、隆”

  7、 总结部首查字法。

  三、 读一读,比一比

  小黑板出示:

  1、注目、祖母

  2、古迹、估计

  3、名胜、名声

  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四、 作业

  叫父母出几个生字让你练习部首查字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池上》,背下来。

  2、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3、 让学生懂得几个“中国之最”,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池上》

  1、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4、 教师点拨不理解的地方。

  5、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6、 指导背诵。

  7、 小结。

  三、 读一读

  1、 出示题目:感谢

  2、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3、 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4、 分角色朗读。

  5、 文中谁感谢谁?(板书)

  6、 小鸟为什么要感谢蓝天?……

  7、 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8、 在我们身边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你想感谢谁呢?能不能学着短文编一编呢?

  9、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 我的收集本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几个“中国之最”,并把他们收集到收集本上。

  五、 作业

  1、 背《池上》。

  2、 朗读《感谢》,并仿写几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 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并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说一说

  三、 写一写

  四、 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独体字合在一起就成为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了解独体字变为偏旁后,其中一些笔画会发生变化;写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穿插避让。

  3.能够仿照例子说出数量词,并感受到“一颗”与“一颗颗”等词的区别。

  4.学会用“可爱”说话。

  5.通过读诗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6.能够介绍自己的学校,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校园、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独体字、合体字的头饰、生字卡、投影、音乐、黄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悟两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合体字的造字规律。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你能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在汉字王国里,许多汉字之间也像我们一样有朋友关系,大家看他们来了!

  课件演示:

  (1)(出示:米、分,动画演示)它们两个就是好朋友,大家看,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它们站在一起了,组成了一个什么字?(投影出示:粉)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吗?

  (2)(投影出示:米、唐)“米”的好朋友特别多,大家看,一个好朋友来了,它们在一起组成什么字呢?试着组个词!

  2.做找朋友的'游戏。

  (把写有“土、成、竹、龙、足、包、衣、君”的头饰发给几个学生,放找朋友的音乐)同学们快看看它们的朋友都找对了吗?组成的新朋友大家都认识吗?你能试着组个词吗?(请学生说出组成新字的读音并组词。)

  3.大家真了不起!帮助生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它们都特别感谢大家,它们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大家看:(课件出示儿歌)

  米加分,炒米粉,

  米加唐,花生糖。

  土加成,北京城,

  竹加龙,红灯笼。

  足加包,赶快跑,

  衣加君,穿花裙。

  4.咱们都读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5.引导发现,感悟造字规律。

  大家都读得特别好,读了这个儿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两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合体字的造字规律)

  6.扩展延伸,进一步感悟规律。

  你还知道哪些独体字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合体字呀?(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其他同学能用这些合体字组词吗?(学生组词)

  7.试着用刚才组成的字编一首儿歌。

  (二)感悟规律,练习书写。

  1.大家都发现了,有的独体字合并起来可以组成合体字,那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呢?

  2.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3.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具体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提示:“粉”左右大小、长短差不多,要写紧凑,“分”的第一笔和第四笔的撇要写过中心点;“城”左小右大,提土旁的最后一笔提要略长,“成”的第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且过竖中线,斜钩起笔在竖中线上;“跑”左边略小于右边,“包”的第一笔撇不过竖中线,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上,竖弯钩起笔在中心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5.范写“粉”字,指导学生书写。

  6.学生练写一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评议。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议)

  8.再次练写,要求比第一个字写得更好。

  (三)词语超市练习,感悟数量词。

  1.课件激趣导入:

  (1)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一列小火车。图下出示填空:一( )火车]谁会填?

  2.比一比,谁会填空。

  课件继续出示练习:

  一( )大风

  一( )种子

  一( )空地

  3.你能仿照样子再说几个吗?(学生练说,教师及时纠正)

  4.借图比较感悟。

  (1)(课件出示许多树、一棵树的图,出示词语:一棵树、一棵棵树)

  (2)对号入座,连一连。(你能选择一下这幅图应该用哪个短语吗?)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感悟出一棵棵指的是许多棵,而一棵指的是只有一棵)

  5.借助实物进一步感悟。

  老师说短语,请大家用手中的黄豆来表示。

  (1)一颗黄豆。(学生举起一颗)

  (2)一颗颗黄豆。(学生举起一小把来)

  (3)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注重引导学生说区别)

  6.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词语:“一滴滴汗珠、一封封信”,说一说读了这些短语后的感受是什么。

  7.扩展延伸。

  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8.朗读词语,读出语感。

  9.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投影出示这8个词语)请同学们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或几个说一句话。

  (学生练习说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练习用词写话。

  1.导入:还记得《蒲公英的种子》这一课吗?老师写了一句描写蒲公英孩子的话,大家快读读。

  出示句子:

  “蒲公英的孩子长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2.读中感悟例句是如何写具体的。

  (1)自己轻声读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提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它可爱?

  (结合图和句子、如果有学生见过也可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

  (3)比较句子,感受如何写具体。

  (4)课件出示一组句子:

  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十分可爱。

  小白兔十分可爱。

  (5)对比读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第一个好,因为写出了小白兔的样子,能让大家感受到它为什么可爱。)

  (6)有语气地朗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小白兔的可爱!

  3.总结:用“可爱”写句子,要交代出为什么可爱,怎么可爱。这样就可以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它可爱了。

  4.练习说话、写话。

  (1)想一想,你觉得什么可爱?用上“可爱”这个词说一说。

  (2)学生练说,教师进行指导,注重打开思路、规范语言。

  (3)练习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4)写后评议、修改。

  (二)阅读欣赏。

  1.自由轻声读诗歌,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

  3.自由轻声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4.全班交流。

  5.仿说的练习(选做题):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_的时候,

  我们知道_____。

  (1)学生思考。

  (2)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评议。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了解学校,准备充分。

  (二)创设情境导入,激活内心需要。

  同学们,今天校长交给咱们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任务吗?校长说,一年级的同学来学校的时间不长,对学校不是特别了解,想让咱们班的同学去给一年级的同学当当导游,好好向他们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我觉得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三)进入角色,练习交际。

  1.确定角色,同桌练习。

  2.指名反馈,组织讨论,明确要求。

  根据同学反馈的情况讨论: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学生介绍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倾听。

  (2)要有礼貌。

  (3)把话说明白,说清楚。

  (4)要想办法让别人喜欢听,想办法让导游愿意向你介绍。

  3.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全班反馈,比赛评议。评出最佳“导游”。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 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

  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

  投影,磁带,种子及泥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

  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

  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评议。

  5、卡片抽读生字词。

  A、读准字音。醒xǐng 暖和hua 挺tǐng 泉quán

  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

  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

  三、朗读指导。

  四、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

  “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

  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

  3、“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

  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

  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

  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

  E、如何朗读?

  四、: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六、作业

  1、读课文。

  2、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3、完成课堂作业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二、学习第九段。

  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

  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

  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

  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

  五、说话训练。

  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

  丽多姿的景色。

  六、全文,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一粒种子

  暖和(春光)

  喝水(春雨)挺一挺

  松土(空气)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读】完成目标一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xx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评析]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

  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赏析:《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

  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