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小班数学:吃吃玩玩(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标记把吃的和玩的分类。会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具:玩具车、娃娃等
2.吃的:苹果、香蕉、橘子、果冻、酸奶、饼干
活动过程:
一、吃吃玩玩
宝宝们,你们看,妈妈在我们的旁边给宝宝们准备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问:你刚才赶什么了?(学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二、学习分类
现在妈妈想请宝宝们帮我一个忙,好吗?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东西。你们看妈妈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请宝宝把这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分开来。把吃的给嘴巴吃,把玩的给小手玩。(幼儿分类)
宝宝门很快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让妈妈来检查一下,看宝宝们分的饿好不好。(如果有错,就请大家一起纠正)
三、活动结束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做饭的阿姨今天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小班教学活动《多彩的春天》
活动名称:
多彩的春天
设计思路: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小花园里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柳树抽出了嫩芽,桃花开得正艳,在午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新奇的发现着,交流着。与季节相结合,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爱幻想,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我开展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说说心中春天的颜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装扮小花园的过程中,练习涂色的能力。
活动准备:
VCR、画有线条的纸 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春天的颜色
1、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幼儿园的花园里可真美丽,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王老师,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幼:因为春天里有柳树姐姐是绿色的……
师:恩,说的真好。
小结:因为春天到了,绿绿的小草发芽了,所以我觉得春天是绿色的。
2、那么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红色的,黄色的……
3、幼儿相互讨论。
师总结:我听到有的宝宝说春天是红色的,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看来春天真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美吗?
二、 装扮小花园
1、师:看看我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你们来猜猜看
2、其实这是老师的花园,黑黑的线是花园里的小篱笆。我在这块种上绿绿的草坪(边说边涂色,指导语:要让草坪长的满满的,可以有小白点吗?)你们帮老师想想花园里除了草地还会有什么?如:花丛,花丛会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3、师:可是,这么大的小花园王老师一人装扮,有点累。所以,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看,哥哥姐姐装扮的小花园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VCR
4、幼儿操作
师:剩下的,请你们去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来打扮你们的小花园吧。
三、作品交流:蝴蝶飞飞
1、暖暖的春风出来,引来了蝴蝶姐姐,我们跟着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小花园吧。
2、幼儿边做蝴蝶飞边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评:
本次活动是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下进行的,这段时间我们利用午间散步、森林公园春游等等机会中,一起和孩子们找找春天里的颜色。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说说春天的颜色、装扮春天的花园、和蝴蝶姑娘一起参观花园。
这三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教师目标意识较强。在第一环节中,老师用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导孩子说说他们心中春天的颜色。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基本能说完整话,如:“春天是**色的,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的调整一下,在小结的时候可以加强为幼儿感受春天美的体验,如“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的,因为….春天是粉粉的红色的,因为…”但是在幼儿自由交流的环节,也许由于有客人老师在的缘故,讨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看了VCR,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在装扮涂色中,孩子们的表现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花园的装扮,这样孩子们才水到渠成的跟着蝴蝶姑娘参观花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总是有着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着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猫玩球(认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活动延伸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好玩的'轮子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逛苹果园
一、活动构思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四、活动过程
㈠ 引出活动内容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㈡ 捡苹果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㈢ 送苹果。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㈣ 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㈤ 回家,自然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 | 2 | 3 | 4 | 5 | ||||||
骰子(红) | 1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4 |
骰子(蓝) | 1 | 2 | 1 | 3 | 2 | 1 | 4 | 3 | 2 | 1 |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1 | 2 | 3 | 4 | 5 | 6 | 5 | 4 | 3 | 2 | 1 |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 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 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 0。3元 0。6元 0。4元 0。05元
2。填空。
5角=( )元
8角=( )元
10角=( )元
1。58元=( )元( )角( )分
4。06元=( )元( )分
2。4元=( )元( )角
6角5分=( )元
二、质疑探究
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
生3:乘法算式为:( )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 ),乘法是加法的( )。
(2)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 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 )元。
生5: 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 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 )元。
生6: 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 4个0。2就是( )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 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 )角 3个0。4元=( )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
生:同组交流。
0。4是( )个0。1,3个0。4是( )个0。1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探讨:0。011000=( )
3。
0。6+0。6+0。6+0。6+0。6=( ) ( )
0。3 4可以看成是( )个0。3连续相加。
0。08 3= ( )+ ( ) + ( )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