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7 13:41:53 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特点,依托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复习。

  1.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按照颜色分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自己分类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初步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在按照颜色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形状进行分类,以巩固整理数据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按照自选的标准进行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的复习设计,使学生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整理的结果,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事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名称?

  (教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来复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辨认平面图形,为复习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复习梳理

  1.复习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94页3题)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卡片混在一起,你们能分别按照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

  (1)按照颜色分类。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要知道每种颜色的卡片分别有多少张,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先按照红、绿、蓝、黄、粉五种颜色把卡片分成五类,然后数出每一类的张数。

  方法二:边数边画。

  学生展示画的结果:

  方法三:用文字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

  红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粉色

  5张 3张 6张 2张 4张

  师:请根据你们用不同方法分类整理的结果,把教材94页3题(1)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自主解答。

  (学生之间根据数据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

  (2)按照形状分类。

  师:根据按照颜色分类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形状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并自主填写教材94页3题(2)中的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形状分类,并填写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格并动笔算一算,不管是按照颜色分类还是按照形状分类,卡片的什么是不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卡片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按照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更好地体会分类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192+58=答案

  432-153=答案

  646+354=答案

  542-169=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 0。3元 0。6元 0。4元 0。05元

  2。填空。

  5角=( )元

  8角=( )元

  10角=( )元

  1。58元=( )元( )角( )分

  4。06元=( )元( )分

  2。4元=( )元( )角

  6角5分=( )元

  二、质疑探究

  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

  生3:乘法算式为:( )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 ),乘法是加法的( )。

  (2)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 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 )元。

  生5: 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 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 )元。

  生6: 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 4个0。2就是( )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 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 )角 3个0。4元=( )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

  生:同组交流。

  0。4是( )个0。1,3个0。4是( )个0。1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探讨:0。011000=( )

  3。

  0。6+0。6+0。6+0。6+0。6=( ) ( )

  0。3 4可以看成是( )个0。3连续相加。

  0。08 3= ( )+ ( ) + ( )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