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1 10:15:40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活动延伸: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反思: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鼓励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支持、鼓励他们大胆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不断的抛出问题,如“亮光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没有把光反射到活动室” “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他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经验,增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体验了探索的快乐。

  一节活动暂时结束,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于是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有效的延伸到发现区和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除了太阳光,还有其他很多光源也可以形成光的反射,还有很多物品也可以反射光。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弯,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弯。

  2、在故事交流、游戏中,感知各种各样的弯。

  活动准备

  1、各种布条、毛线。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感知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弯

  1、谈话活动:上午,新老师让小朋友寻找了生活中的弯弯朋友,现在,请你们跟大家介绍一下,说说找到了哪些弯弯朋友。(幼儿自由发言)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弯弯的朋友,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二、借故事,初步了解各种不同的弯

  1、(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弯弯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弯弯朋友,找找看,你找到了哪些弯?这些弯是怎样的?你觉得哪个弯最有趣(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自己找到的各种弯)。

  2、欣赏故事

  让我们跟小动物们一起去弯弯乐园里看一看、听一听、找一找弯弯乐园里究竟有些什么弯。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演示课件。

  提问:弯弯乐园里究竟有几个弯?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2)、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演示小动物走的路线,并引导幼儿用小手绕一饶,走一走这些弯。

  三、出示毛线鼓励幼儿摆一摆,走一走故事中的弯,初步感知各中各样的弯。

  四、游戏:小小设计师

  1、引导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弯。

  出示布条,引导幼儿用布条设计各种弯。你可以设计自己看到的,也可以设计故事中的,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弯。

  2、走一走自己设计的弯,跟好朋友说说你设计的弯是怎样的。

  3、展示部分幼儿设计的弯,并讲一讲设计的弯是怎样的,你最喜欢那些弯,为什么?

  4、把小朋友们设计的弯路连在一起就变成了弯弯乐园。

  5、请小朋友们在弯弯乐园中游玩。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鸡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2、在游戏中探索让鸡蛋站立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探索让鸡蛋站立的方法。

  难点:理解鸡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三、材料准备

  鸡蛋、盐、糖、面粉、米、瓶盖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一看,这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鸡蛋)

  (二)探求鸡蛋站立的方法

  1、猜想鸡蛋能否站立起来

  鸡蛋说:每天呆在家里,都是睡大觉,太累了,好想出来锻炼锻炼身体。可是,每次出门它都是躺着被鸡妈妈送过来的,它多想自己站立起来,伸伸腰呀。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鸡蛋能站起来吗?

  2、引导小朋友探索鸡蛋能否站立起来

  谁能想想办法,帮帮鸡蛋,让它站立起来?

  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我们发现鸡蛋的表面很光滑,很容易“躺”在桌子上,不容易立起来。

  3、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你有什么方法,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首先,我们要准备一只鸡蛋和一些盐,鸡蛋一头大一头小,放的时候大头在下更容易立起来。然后将鸡蛋慢慢的直直的放在盐的上面,如果不行,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位置。

  看!鸡蛋立起来了!

  4、幼儿探索让鸡蛋立起来的方法

  我们再来试一试……

  (三)理解鸡蛋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盐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1)鸡蛋立在盐上面,盐变得弯弯的、软软的,保护着鸡蛋。

  (2)鸡蛋放在盐上面,形成了一个小圈圈,就像底座一样。

  (3)鸡蛋靠着盐,盐扶着鸡蛋,就立起来了。

  小结:鸡蛋能站立不倒,是因为受为平衡,盐粒的作用是增大鸡蛋的受力面积,让鸡蛋的重心落在支撑面上。所以,鸡蛋就立起来了。

  (四)活动延伸

  还有什么材料,也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科学意图: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

  材料准备:

  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杯子(见自制泡泡水1)制作方法与步骤:成品

  实验操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杯子里搅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指导建议:

  ●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拓展与替代:

  ◆ 在幼儿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小知识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如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而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泡泡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净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

  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

  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升入中班以后,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在逐步增强,也开始更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对它们产生了好感。在开展《身体的秘密》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一起寻找了身体上可以转动的部位,发现了身体可以转动的秘密,而在许多户外活动中孩子也经常对一些小器械的转动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本班幼儿爱探究的特点,也是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幼儿的兴趣,将“转动”这个科学的概念融入在这样一个探索活动中,希望通过幼儿的摆弄、交流,开始关注生活中有转动这种现象,并感知转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索使生活中各种物品转动的方法。

  2、对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关注,体会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筷子、瓶盖、光碟、碗、风车、绳子、积木等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找找身体上哪些部位会转动?

  2、它们是怎么转的?

  :原来,在我们身体上有许多部位都可以转动,转动真有趣。

  二、进行部分

  1)第一次探索

  1、看看,我带来了什么?

  2、这些东西能转动吗?

  3、那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转动起来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

  把你的好办法介绍。

  (请幼儿介绍,教师注意归纳)

  :原来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原本是不会转动的,但是只要我们用一些方法,“搓、吹、扭、转、拧”等,很快不会转的.物品也转起来了,转动真有趣。

  3)第二探索

  1、刚才我们想办法让一件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我要考考你们能不能把两样东

  西同时转动起来呢?看看,我手里拿了什么?

  (筷子、绳子)

  2、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吗?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办法)

  :原来把绳子和筷子连一起,用力甩动绳子,筷子也随之转起来了。

  3、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物品,去找两样物品,想想怎么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好吗?

  4、分享交流

  谁有了好办法?快来介绍。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许多能让两样物品同时转起来的好办法,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没关系,一会我们还可以继续想一想。

  3)生活中会转动的物品

  1、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本来就能转动?

  2、它们为什么要转动?

  3它们是怎么转动的?

  :原来生活中也有许多物品是能转动的,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转动真有用。

  三、延伸部分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好的呢?

  2、有没有不好的转动?

  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寻找,下次再来聊聊这个话题,好吗?

  活动实践效果:

  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了生活,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能引发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容易产生共鸣。整个设计注重让幼儿去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对平时生活中一些转动现象的关注,是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

  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投入,探究的兴趣浓厚,活动设计一环扣一环,不断对幼儿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究的愿望;动静交替的学习方式,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自己的摆弄,更加深了他们对“转动”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让幼儿在玩玩作作中感知水的性质。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3、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教学,使幼儿懂得水的用处很大,教育幼儿要节约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教学准备:

  1、喷水器一台。

  2、三大盆清水,瓶子、杯子、胶袋各几只,积木,小船,冰块,白糖、盐,牛奶等。

  教学过程:

  1、观察小喷泉,引起兴趣。

  提问:喷泉里喷出的是什么?水是怎样的?(让幼儿议论一会儿)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水是怎样的,到底水是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水的秘密。

  2、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起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性质。

  第一组:水的颜色和味道。有白开水、牛奶,让幼儿比比、嗅嗅、尝尝,水有没有颜色、味道?加上糖、盐,又会怎样?

  第二组:水的.流动。盛水的大盆里有杯子、瓶子等,幼儿用器皿倒水,观察水会怎样?用有洞的胶袋装水会怎样?用手兜水,水又会怎样?

  第三组:水的浮力。幼儿可随意拿积木、小船等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

  第四组:冰的融化。让幼儿玩冰块,观察冰块为什么越来越小?冰块熔化成什么了?

  3、实验后谈话。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你们找到水的秘密了吗?水是怎样的?

  小结:第一组: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无味的。

  第二组:水是会流动的,我们倒水时,水会从一个杯子流动到另一个杯子里,水满了,也会流出来。

  第三组:水有一种力,叫浮力,能使一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船就是因为水的浮力才会浮在水面上的。

  第四组:当冰遇热的时候会变成水,水放在很冷的地方会结冰。

  4、老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的秘密,可你们知道水有什么作用吗?(让幼儿讨论,后提问)

  小结:水的用处很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每天喝水、洗脸、洗衣服、煮饭都需要水;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生长需要水;动物也离不开水。

  5、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6、结束:将玩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和浇花。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近期,我们班在开展“七彩世界”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世界进入了小朋友的视野,聚焦了他们的视线。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引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游戏分享时,孩子们都觉得游戏时的声音太响了,收玩具时也很吵的。对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又是奇妙的。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认识生活中“声音”,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日常用具、交通工具、甚至是人体内轻微的声音等等,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热点及探究欲望,我设计这个以语言为主的综合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感受好听的声音和难听的声音来分辨乐音和噪音,让幼儿知道声音可以用“分贝”来表示。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寻找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能区分乐音、噪音,提高环保意识。

  2、能够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及教师带来的.声音(歌声、“沙球”声、“爆米花”的声音、“马蹄”声、“小鼓”声、汽车声、音乐盒声、等)

  2、声控娃娃

  3、一段录像活动过程:一、提出主题 你听到过什么声音?

  二、区分乐音、噪音

  (一)乐音

  1、有几位小朋友带来了他们的声音,你们仔细听一听,有些什么声音?

  2、许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声音,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音乐盒)

  3、好听吗?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4、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好听的声音呢?

  5、这些好听的声音我们可以叫它什么名字呢?(乐音)

  6、小结:乐音给人舒服、愉快、美的享受。

  (二)噪音

  1、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什么时候会有这个声音?

  3、听了这种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4、这种声音叫什么名字呢?(噪音)

  5、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噪音呢?

  6、小结:噪音使耳朵难受、心理不舒服,是一种环境污染。

  三、减少噪音

  1、看一段录像

  2、这是什么?(环境质量检测仪)你在哪里看到过?

  3、看了这个东西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它有什么用?它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声音可以用分贝来表示,超过70 分贝就说明太吵了。

  5、想想怎么来减少噪音呢? 幼儿园里?

  四、声音带来的便利

  1、出示声控娃娃

  2、我们科学家本领很大的,靠声音发明了很多东西,你们想做发明家吗?

  3、声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声控路灯、娃娃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2.了解眼睛的延时现象。

  活动准备1.铅笔若干。

  2.小长方形卡纸、彩笔。

  3.自制绘画作品:老虎、笼子。

  活动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请幼儿注意观察铅笔上贴画的变化。

  2.幼儿制作。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小动物也到笼子里睡觉?

  制作方法:

  (1)在纸的一面 画上一只小动物,另一面画上笼子。

  (2)把卡纸贴在铅笔的中间。

  3.教师请幼儿试试看,并小结。

  操作:把自己制作的特别的铅笔转动起来试试看,看看小动物是不是能进到笼子里。

  小结:铅笔转动起来后,小动物进到笼子里了,这就是眼睛的延时现象。

  教师小结:如果慢慢击打。你的硬币塔是会倒的!击打的时候,要快!

  5中班科学教案:好朋友的传声筒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

  2.了解声音传播的媒介。

  活动准备1.传声筒成品一个。

  2.图片、纸杯两个、毛线、牙签。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引发幼儿对传声筒的兴趣。

  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相应的页面,提问:小朋友们看看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话)提问:他们是在说话吗?用纸杯说话能听见吗?

  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提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先体验一下玩传声筒的乐趣。

  2.制作传声筒。

  闲情幼儿仔细观察传声筒的成品由哪些材料构成,再请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两名幼儿一组进行制作,教师指导。

  完成后,请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传声筒进行对话。

  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教师小结:这个纸杯,通过小绳一连,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对着纸杯说话。振动被毛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于是另一边的小朋友就听到声音了。

  3.鼓励幼儿随意玩传声筒。

  尝试:往纸杯里放东西。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楚了:传声筒里塞的东西,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教师小结:传声筒里的东西越满声音越不清晰。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奇异的物种,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发现,而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更是觉得神奇,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让孩子主动地无穷的想像力,从而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 中班孩子年龄较小,他们想了解认识的奇异动物很多,一些物种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通过故事《谁丢了尾巴》,让幼儿了解并知道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保护方式,充分想像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出示挂图1(枯叶蝶、蟋蟀、瓢虫、竹节虫等)讲解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敌人吃掉,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自己有特殊的“保护色”。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正是利用随着周围颜色变化面变化,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出示挂图2(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让幼儿先自己说一说这些动物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壁虎断尾保护自己,蚯蚓断掉身体、海星的再生等这些动物的再生本领,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自主表述乌龟、乌贼鱼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3、出示家长幼儿图书、碟片等资料,让幼儿观察。

  放碟片,自我保护的动物,让幼儿观赏更多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4、连线涂色游戏<找尾巴>,每人一张没尾巴的`动物图片,每人一盒彩笔。

  5、分组欣赏,共同。

  延伸活动

  1、到院子里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里哪些昆虫动物有自己的自卫能力。

  2、到图书区让幼儿观看关于动物的图书。

  活动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领来保护自己,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表述、连线游戏、观看图书等方式,使幼儿更直观、生动地认识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熊猫的外形特点,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

  2、了解动物、兽类、野兽、熊猫的关系,学习归类,并学习用比喻、形容词来描述熊猫的形态。

  3、知道熊猫是我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幻灯片—熊猫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熊猫,引发幼儿对熊猫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二、观看幻灯片,感知像猫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知道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熊猫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们喜欢吃什么?

  让幼儿和同伴自由交谈。

  2。教师讲解熊猫生活的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知道熊猫是杂食动物。

  三、感知讲述熊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1。讲述熊猫的外形特征。

  2。提问:熊猫的头上有什么?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熊猫的身上和身下有什么?

  3。引导幼儿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观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猫的形态。

  表达自己对熊猫的喜爱,讲述熊猫性情温和、憨厚、胖嘟嘟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

  以及熊猫走路、爬树慢悠悠的姿态。

  教师:你知道熊猫喜欢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四、知道熊猫是我们珍爱的国宝。

  1。教师:熊猫为什么是我们中国的动物宝贝?

  (熊猫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动物,熊猫的数量很少,熊猫生出来的宝宝很小,只有150克,

  妈妈每次只生1—2只,两年后离开妈妈生活,寿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师:熊猫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除了在各地的动物园有熊猫展览馆外,还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些有好国家,

  你知道我们送给哪些国家的朋友观赏吗?

  五、欣赏教师朗诵儿歌《大熊猫》,感知可爱的大熊猫形象。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4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9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