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2 07:56:1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他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巴金在文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简介巴金)

  2家乡小朋友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小朋友的一封回信,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巴金给家乡小朋友的信》。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读生字,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找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说说每个段的意思。

  三、精读第1段

  1指名读。家乡小朋友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小朋友们的.话,你有何体会?(巴金爷爷对小朋友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2、3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回信容易吗?自读课文第2段,找出有关句子。

  (俺有病,写字困难,捏着笔手不听指挥……就是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短信也十分费劲,有时候在俺的手里一支笔会有千斤重)

  2在这种情况下,巴金爷爷还是提起了笔,给家乡小朋友写信,这是为什么呢?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小朋友们的句子。

  3理解“俺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声音……”体会巴金思念小朋友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精读第4、5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为什么只把自身当作普通人?

  (俺们从巴金爷爷的简介中知道了他是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高尚的声誉)

  2巴金为什么而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来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身的一生?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身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他人,而为他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巴金思索、追求,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他甚至还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5小结:巴金是有名作家,却把自身当作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他当时已87岁了,还在想着怎样为社会添光彩,怎样让生命开花结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俺们也要让自身的生命开花。

  6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敬重)

  六、讲读课文第6段

  1指名读课文,考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用亲切的语气读,把巴金爷爷对小朋友们真诚关怀的情感读出来。

  七、学习书信的格式

  1了解书信的格式。(称谓、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几个组成局部。

  八、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九、总结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正是这样不时地释放自身的能量,贡献自身的精力,巴金爷爷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附:板书设计

  巴金给家乡小朋友的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他人奉献爱

  小朋友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班级情况:

  学生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基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愿意阅读,喜欢阅读。

  教学内容:

  全文围绕中国结,从中国结的外形写到它渗透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说明了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板书课题。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课文中安排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课堂练习:

  文章中,作者用排比句向我们反复强调中国结的寓意丰富,你能仿照着写一句话吗?

  作业设计: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却不理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包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文中的小朋友屁股印上两道杠杠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师: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老师说出上半句,看谁能猜出老师下半句想说什么?看你们想的和老师想的是不是一样的。(游戏可自己摄入)

  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大家刚才的补充的都是对的`,但是只有少数同学猜中了老师要说的话,所以,我们只有用心的听别人把话说完,才能知道别人究竟想说什么。

  (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就不这样,他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不等别人说完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这个小朋友闹出了笑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只听半句》。(看着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

  三.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翻到第105面,

  1.自由地朗读课文。

  2.听清楚读书的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出示无论??都??)

  质疑问难:从这个词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2、从第一小节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听任何人讲话都只听半句的男孩。

  再次质疑: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跟他说话了?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和他说话了呢?(板书:奶奶、爸爸、老师、园丁)

  3、课件出示他们的话,指导朗读。

  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说话总是慢吞吞的。

  爸爸: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你来(严厉地、和气地、和蔼地)读读。

  老师: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老师说的话。有的老师很严肃,谁能严肃的读读。

  园丁叔叔:谁能想象着用你见过的叔叔的样子来读读 师生配合读。

  看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

  4、奶奶可能说什么呢?(天热了,你要多喝一点水) 评:你真是个会说话的孩子;哦,原来奶奶是这个意思 爸爸说??

  你们的想法可真多,可是在生活中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们就要耐心地把话听完。可是,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认为的呢?(课件出示)师、男、女生配合读。

  5、这可真是一个又顽皮又没有耐心的孩子。同学们想想,除了奶奶、爸爸、老师说的话他只听半句,在生活中还会有谁和他说话,他只听半句呢?

  这真是一个只听半句的小男孩,你们在生活中会这样做吗?(不会)那你会怎么做呢?(我们要听别人把话说完。)

  6、园丁叔叔想告诉他什么?谁能把园丁叔叔的话补充完整?

  (1)如果他能耐心地听完园丁叔叔说的话,还会不会闹出笑话?

  (2)小男孩闹出笑话的原因是因为?(他只听半句)

  7、小结:

  (看板书)是啊,奶奶讲话,他——只听半句;爸爸讲话,他——只听半句;老师讲话,他——只听半句;园丁叔叔和他说话,他也——只听半句;结果,闹出笑话,这怪谁呢?——只怪他听话只听半句。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听人说话

  要听明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板书:我们要用心倾听,把话听完整。)

  五.检测

  六.拓展探究

  你们说这个小男孩只听半句的习惯好吗?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角色朗读课文和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抓住动物们的神态和语言,理解植树与溪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出示图片:小兔子)小兔子想请大家到它住的地方去看看,一起来吧!

  (出示课件:小兔子站在清水旁)小兔子呀,就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清的,又凉又甜,小兔子在这儿过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溪水变得浑浑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读一读词语和生字,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三、 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一)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掌握的情况。

  (二)出示去掉生字的拼音。

  1、指名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互、象、被、掉”四个字,学习新偏旁“衤”。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范写生字“俩、读、沿、朝”。引导学生在己认识偏旁和字的基础上能自己正确书写。

  3、学生书写,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中这几个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说这幅图说的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请自由读一读。

  3、小组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及时总结,合作讨论。

  你认为大象、棕熊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再这样做,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假如你是大象、棕熊,你会怎样做呢?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后半部分。

  1、过渡: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大象和棕熊也知道错了,它们也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

  2、指导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3、说说启发:读了课文,你想对大象,棕熊说些什么呢?

  五、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

  (二)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三)分角色表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⑵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⑶ 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2、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景导入──字词教学──语言品味──速读概括──课堂小结──阅读练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⑵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⑶ 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2、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作者简介: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虫鸟。他不足19岁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研究昆虫,1880年他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高兴地给这个宅子取名为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在荒石园潜心研究昆虫,把研究成果屑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字词教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1、给加粗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狩猎( ) 酷爱( ) 吮吸(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篡夺( ) 扰乱( ) 更胜一筹( )

  篝火( ) 螽斯( ) 窸窣作响( )

  莴苣( )

  2、解释并造句:

  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惶失措 津津有味

  三、语言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四、速读概括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2、作者怎样不断变化对绿色蝈蝈的称呼的,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化称呼,表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富于匠心的写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实验和观察。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文艺笔调,即有对蝈蝈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运用语言。

  ⑵ 课外拓展,检测反馈。

  2、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语言运用:听写生字生词。

  2、投影练习。

  3、评讲练习卷。

  二、课外拓展

  《三级讲练》P62第二题。

  三、课堂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自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智慧之果。

  四、练笔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描写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关于小说“情节”要素。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②侧面衬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三)关于小说“环境”要素。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题;

  (2)渲染气氛;

  (3)奠定作品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小说阅读策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igrave;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

  zǔ()挡、()织、()力、()国、()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学生朗读时可能有困难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指导。

  ① 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②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③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④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⑵ 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1~6自然段: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然后按照——当我读到( )时,我觉得很( ),因为( )。

  ⑵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随机进行第3、第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具体操作: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再指导朗读,并理解词语“乐坏了”。

  ⑶ 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引导学生小结。课件演示过程。

  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

  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⑴ 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7~11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⑴ 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⑶ 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导读11自然段。

  ⑷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重点指导“幸”。)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