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1/4 3/5 7/20 5/8
2. 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某种花生的出油率是36%。
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学习新课
1. 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百分之几?
②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百分之几?
③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④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解决这类问题一定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为学生学习新课解决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3. 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②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板书。
方法一:(14-12)÷12 = 2÷12≈0.167 = 16.7%
方法二: 14÷12 ≈1.167=116.7%
116.7% - 100% = 16.7%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③让学生总结,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①、②个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必须先求出。
4. 改变问题。
师:如果问题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又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14-12)÷ 14
5. 观察比较。
将例2的第一种算式与改变后的问题的解答算式相比较:
(14-12)÷12(14-12)÷14
师: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通过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6. 概括应用。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例2后面一段话,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等话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注意什么?
2. 独立完成课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第2题。
课外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3、4题。
五、课堂总结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 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五单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
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
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五单元》。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
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P4~P5
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