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3 12:43:5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共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共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激发我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自主、自强的意识。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我”的心情,说说感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自主、自强的意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我”的心情,说感受。

  教学方法:

  ★细读小诗,用心体会作者主要表达的情感。

  ★回顾诗歌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妈妈,请别阻拦我》写了“我”的渴望,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写了“我”渴望什么?板书:飞向蓝天 飞向鲜花 飞向大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既是对学生文本程度的了解,同时也是为学生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一个情景。同时,也理清了文章脉络。]

  二、品读课文

  第一板块:走进“我”飞向蓝天的心灵。

  1、“我”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的语言文字,走近“我”渴望飞翔的心灵,请大家自由读1—2自然段,透过“我”的渴望,你觉得“我”想的是些什么?(交流后板书:探索宝藏 自主、自强)

  2、这首散文诗充满了一个生命个体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渴望,自立自强的愿望。表达了“我”热切向往飞向蓝天、探索宇宙奥秘的心。大家再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字眼里读出“我”对蓝天的热切向往?

  3、读读这两段,将“我”渴望飞向蓝天的心情表达出来。

  第二板块:走进“我”歌唱的心灵。

  1、自由读3、4自然段。当“鲜花请我做客,蜜蜂邀我歌唱”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想法给你留下什么感受?

  (交流后板书:飞向鲜花 歌唱劳动)

  2、“酿造甘甜的蜜糖”,“蜜糖”指什么?(指甜蜜的生活)

  3、是啊,当“鲜花请我做客,蜜蜂邀我歌唱”的时候,“我”渴望走向大地,通过劳动创造甜蜜的生活。

  第三板块:走进飞向大海的心灵。

  1、当海燕飞到身边,向“我”讲述暴风雨的快乐时,“我”心里怎么想?(交流后板书:飞向大海 自由遨游)

  2、漫步在“我”跃动的心灵中,你可以感受到“我”的一颗什么样的心?(自立、自强)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对话。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方,觅得语言文字的情味、意趣和韵味。]

  三、提练升华

  1、我们随着作者在他的心路世界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大家想想:“我”为什么不希望妈妈阻拦?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

  (我能体会他的心情。因为我们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渴望,我们对世界、对自己充满了好奇,我们同样渴望自强自立。)

  2、你有过什么幻想和渴望?用“我希望”或“我渴望”写段话,表达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把课堂习得的能力运用到课外的写作活动中去,使学生走向更加自主,更具有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幻想,写自己的愿望,使课堂延伸到课本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写一习作,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字迹工整。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最喜欢的汉字

  教学难点: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

  教具:两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筛选、感悟、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千多个汉字,在这些汉字中,如果要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习作3”,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汉字。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解题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汉字?你为什么喜欢它?

  3、学生将选定的`汉字进行深加工。

  4、学生参看例文,讨论交流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料共享

  1、出示课前自己列举的最喜欢的汉字,在小组内交流

  2、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们列举的汉字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1、先确定自己最喜欢的汉字。

  2、然后分别从汉字的外形和内涵分析喜欢的原因。

  3、要将原因写清楚,写具体,注意书写要整洁。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1、习作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最喜欢的汉字,分析喜欢的原因?2、原因是如何写清楚、具体的?3、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最喜欢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传阅,在小组内交流评议。

  九、归纳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9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桥吗?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题,说说什么叫远景图?

  3、介绍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讨论。

  2、课文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一座桥由哪三部分构成?

  二、细读课文、体会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 作者在文中设想的几种桥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选出一种它的特点你最喜欢的桥梁,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 、点出来,总结归纳)

  2、作者何以能设计出那么多特点新颖的`桥梁的?

  (原因: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你认为他的想象是不是异想天开呢?为什么?(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

  3、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常常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

  4、总结

  三、延伸创作

  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 请同学们也设想一种具体的桥,并用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蜜蜂引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