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大全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能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重 点
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难 点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重点字词
① 生字:骈pián死 槽枥cáolì 食sì马者 不外见xiàn
② 词义:只辱 于 骈 骈死 或 尽粟
食 马者 是 马也 虽 有千里之能 外见 且
与常马等 安 求其能 策 之不以 其道
执 策 而临 之 无马邪
③ 一词多义:食、以、之、其、策(语文书p16-17)
④、通假字:《三级训练》p10 六2 (2)练习
2、朗读课文至熟,初步疏通,注意语气词“也”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孟郊齐名。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说”的文体特点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句读,小组交流并解决生字词、词义
2、疏通课文,难点句子,疑难点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3、讨论: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②、千里马的命运如何?遭遇怎样?“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那些?从文中找出来。
③、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⑤、文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
⑥、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精讲释疑
解决自主合作问题
1、略
2、注意重点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排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合文后练习四)
3、讨论:
①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千里马的命运只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⑤、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与不平,对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嘲讽与鞭挞。
⑥、作者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四、目标达成练习,三级训练,(P9-10第六大题)
五、归纳总结
1、文章结构:△(1——)正面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2——)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 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写作手法:托物寓意(教参p42)。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
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六、延伸迁移
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时代,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金子。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事,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布置作业:1《三级训练》 2 背诵课文并默写
板书设计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论点) 借马论人
辱
名马 (现状 反证 ) 压抑人才
骈死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结论) 埋没人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8-14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