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城市里水处理的方法。
2、深入了解我们的生活。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3册第32页。
【活动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用水?用完的水还能再用吗?用完以后你看见它到哪里去了?
2、我们已经做过一个小实验,知道雨水能够顺着边沟流走。你知道它们流到哪里去了?它还能再用吗?
二、窨井的作用。
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块硬纸板做成有边沟的马路,在“边沟”下方剪开一个小洞,倾倒水时,能够发现水从洞里流走了。
2、幼儿观察实验,讨论:
小洞有什么作用?你见过马路上的.小洞吗?它们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猜猜谁到了马路下面又会怎样呢?
三、脏水能变成干净的水。
1、讨论脏水去了哪里:我们生活中用水洗衣服、洗菜、冲厕所,把水变脏了;天上的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了,可自己也变脏了;还有化工厂生产用的水就更脏了,又黑又臭。这么多的脏水怎么办呢?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总结:脏水通过很多的小管子、大管子流到了净化站。经过净化以后,再回到江河里面。
3、画一画,设计一个净化站。(有进水口、出水口、净化水的机器,能够把脏水变成干净的水。)
四、活动延伸:
使用幼儿用书,找找水流经的管道。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 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 活动准备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活动过程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二、基本部分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①手握成拳状;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教师:"将硬币放在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握成拳,在将纸条和硬币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给幼儿看),如果老师用力拉纸条的这一端,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硬币会怎么样?"(对幼儿的猜想给予鼓励)(4)继续实验,另一只手拉住纸条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硬币还在老师的拳头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5)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个别幼儿上前试试,成功与否没关系,"咦?为什么他的硬币掉在地上了,老师的硬币没有掉在地上呢?""老师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只有快快的、稳稳的向外拉,才能让硬币不掉下来。
3、总结:当硬币下面的纸条快速的抽出去之后,硬币还是稳稳地呆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这个就叫做"惯性"。我们刚才看的公交车突然刹车,人们就向前倾倒的原因就是"惯性"。
4、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多次尝试,教师给予指导。
5、操作结束,送硬币宝宝回家。
三、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玩荡秋千、快跑等游戏,进一步感受惯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馒头的来源,探究馒头的制作过程,从而知道蛋糕、面包等面制品的制作过程。
2、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唱《大大的馒头哪里来?》这支歌曲。
3、能在美劳区用各种材料对面制品进行表征活动。
活动准备:
1、面制品的照片、小麦、磨面粉与制作馒头过程进行录象。提供面制品表征活动的材料放到美劳区。
2、活动前样幼儿回家分头调查其制作过程并做好记录。
活动过程:
一、 信息分享(回忆馒头的制作过程)
讨论:馒头是怎样做成的.?(让幼儿将看到的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二、观看面包、面条等各种面点的制作过程,感受工作人员为了让我们吃上可口的面点而辛勤地劳动。
三、音乐欣赏《大大的馒头哪里来》
1、欣赏曲子,感受歌曲的愉快心情
2、分三组游戏感受歌曲:
A:听音乐用橡皮泥制作面包。
B:随音乐进行伴奏(投放铃鼓、鼓、碰铃、双响筒等)
C:随音乐舞蹈
3、放音乐、幼儿填词
A:随节奏念歌词
B:填歌词
C:根据幼儿填词发现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
4、幼儿随音乐歌唱、舞蹈(采用集体、小组、男女、个别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5、幼儿即兴舞蹈结束
延伸活动:在美劳区投放制作面点的材料供幼儿制作(如:面团、橡皮泥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幼儿理解接受,通过水和笔墨的无穷变化产生出生动、古朴、简洁、概括的艺术效果。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幼儿通过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让他们从小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热爱自己的祖国。本次活动将科学成分与艺术相结合,允许孩子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表现这一特殊的文化。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彻底地在艺术海洋里解脱桎梏,尽情畅游。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水墨丹青(第一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
2.仔细观察墨汁遇到水后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能用语言描述。
3.能利用墨汁在水中漂浮形象的变化来设计墨迹画。
活动准备:
1.宣纸若干、墨水、棉签、毛巾、肥皂。
2.准备几盆水。
3.中国水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认识墨水。
教师:这是谁呀?
二、观察墨水碰到水面后的变化。
1.猜一猜:蘸一点墨水轻轻地去亲一下水面,猜猜会怎么样?
2.试一试:用蘸了墨水的棉棒轻碰水面。
教师:是不是我们小朋友所猜的那样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3.说一说:交流实验后的发现。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总结:墨水宝宝轻轻地亲了一下水面,墨水宝宝就会四处蔓延,这种现象有个好听的名字,它叫扩散。
三、观察肥皂棒碰墨汁后的变化。
1.试一试:先用棉签在肥皂上轻碰一下,然后用棉签去点有墨汁的地方。
2.说一说:交流发现到得奇特现象。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变化呢?
3.小结:
有肥皂的棉签碰到水里的墨水宝宝,墨水宝宝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就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脏了,变得黑黑的,用肥皂洗一洗,黑黑的脏东西就逃跑了。
四、利用墨水碰到肥皂扩张的特性作画。
1.幼儿操作、互相欣赏作品
2.幼儿为墨画命名,分享创作的快乐。
第一次讨论意见:
修改意见:
(优点略)建议:
1.活动目标中"引导幼儿知道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突显的不是很明显,老师应介绍一下相关水墨画的知识。
2.最好能运用课件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扩散"。
水墨丹青(第二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
2.仔细观察墨汁遇到水后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能用语言描述。
3.能利用墨汁在水中漂浮形象的变化来设计墨迹画。
活动准备:
1.宣纸若干、墨水、棉签、毛巾、肥皂。
2.准备几盆水。
3.中国水墨画视频、有关"扩散"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介绍中国的国画--水墨画。
1.出示水墨画,请幼儿观察与平时我们画的图画有什么区别?
2.认识墨水小精灵。
二、观察墨水碰到水面后的变化。
1.猜一猜:蘸一点墨水轻轻地去亲一下水面,猜猜会怎么样?
2.试一试:用蘸了墨水的棉棒轻碰水面。
教师:是不是我们小朋友所猜的那样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3.说一说:交流实验后的发现。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扩散"现象。
总结:墨水宝宝轻轻地亲了一下水面,墨水宝宝就会四处蔓延,这种现象有个好听的名字,它叫扩散。
4.观看《水墨画》视频,迁移经验。
三、观察肥皂棒碰墨汁后的变化。
1.试一试:先用棉签在肥皂上轻碰一下,然后用棉签去点有墨汁的地方。
2.说一说:交流发现到得奇特现象。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变化呢?
3.小结有肥皂的棉签碰到水里的墨水宝宝,墨水宝宝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就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脏了,变得黑黑的,用肥皂洗一洗,黑黑的脏东西就逃跑了。
四、利用墨水碰到肥皂扩张的特性作画。
1.幼儿操作,互相欣赏作品。
2.幼儿为墨画命名,分享创作的快乐。
第一次讨论意见:
修改意见:
(优点略)建议:
1.幼儿在利用墨水作画前教师最好要示范一下如何印。
2.印画出来后教师应提供塑料垫板以供幼儿摆放与展示。
水墨丹青(第三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
2.仔细观察墨汁遇到水后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能用语言描述。
3.能利用墨汁在水中漂浮形象的变化来设计墨迹画。
活动准备:
1.宣纸若干、墨水、棉签、毛巾、肥皂。
2.准备几盆水。
3.中国水墨画视频、有关"扩散"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介绍中国的国画--水墨画。
1.出示水墨画,请幼儿观察与平时我们画的图画有什么区别?
教师:这幅图画跟你平时画的画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认识墨水小精灵。
教师:我们把一些好的水墨画叫做"水墨丹青",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其实"丹"和"青"分别代表中国画颜料中的一种颜色,当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时,就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水墨画画得特别好看。在水墨画里还住着许多墨水小精灵,因为有了这些墨水小精灵的帮助,水墨画才能显得那么美丽。所以我们先要和它们交朋友。
3.观察墨水的特点。
二、观察墨水碰到水面后的变化。
1.猜一猜:蘸一点墨水轻轻地去亲一下水面,猜猜会怎么样?
2.试一试:用蘸了墨水的棉棒轻碰水面。
教师:是不是我们小朋友所猜的那样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3.说一说:交流实验后的发现。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扩散"现象。
总结:墨水宝宝轻轻地亲了一下水面,墨水宝宝就会四处蔓延,这种现象有个好听的名字,它叫扩散。
4.观看《水墨画》视频,迁移经验。
教师:"人们运用这种墨水扩散的现象制作了很有创意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观察肥皂棒碰墨汁后的变化。
教师:欣赏完美丽的水墨画,接下来老师要来考一考你们,听好了: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嘻嘻身体小,再洗不见了。猜猜它是谁?(肥皂)如果我们把棉签擦上肥皂,然后去点有墨汁的地方,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2.试一试:先用棉签在肥皂上轻碰一下,然后用棉签去点有墨汁的地方。
3.说一说:交流发现到得奇特现象。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变化呢?
4.小结有肥皂的棉签碰到水里的墨水宝宝,墨水宝宝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就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脏了,变得黑黑的,用肥皂洗一洗,黑黑的脏东西就逃跑了。
(四)利用墨水碰到肥皂扩张的特性作画。
1.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美丽的图案留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2.教师介绍示范作画流程,提醒幼儿及时将画好的宣纸摆放在塑料垫板上。
3.幼儿操作、互相欣赏作品。
教师:你觉得你的画像什么?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幼儿为墨画命名,分享创作的快乐。
三、活动后教学小记:
本次活动意在利用有趣的科学原理,营造出一个让幼儿感受水墨画的氛围。课堂上老师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听、看、身体感受水墨画中的景和物,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科学和美术灵活的结合,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而亲自动手操作是最适合幼儿的、最为幼儿所喜欢的活动。老师运用课件将墨水遇水会扩散、遇肥皂会扩张的特性展现出来,融入到教学中,孩子们立刻被吸引过来,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这种新的水墨文化,让孩子有一个建构主客观经验的空间,使孩子们在相互合作和社会化气氛中不断获得多种绘画行为的主客观体验,老师对于他们的.创作试验不进行过多的干预,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快乐地进行。老师的任务是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和长处,赞扬他们的创造性,保护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在印画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塑造他们的个性。如此教学,是谋求把枯燥的笔墨知识溶于有趣的实验当中,使笔墨教学具有趣味的形式,在科艺结合中积淀一个人的素质,淡化目的,强化手段,重过程,轻结果。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钻研探索,寻求灵活可变的途径、对幼儿进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育,最终引导他们迈入中国水墨画这个多彩多姿的艺术殿堂。
这节科艺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不在于要让孩子的作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而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眼睛的形状、颜色、位置及功能。
2.认识保护眼睛的方法。
3.知道看东西需要光线。
4.复习红色、黄色和绿色。
5.认读“眼”字。
活动准备
红色、黄色、绿色的物品。
眼罩。
小镜子、没有五官的脸谱、彩笔。
识字图卡“眼”(见教具)。
与眼睛有关的图书。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红色、黄色、绿色的物品,请幼儿蒙着眼睛触摸物品,看看能否说出物品的颜色。
2.与幼儿一起讨论眼睛的功能,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3.大家一起欣赏上述物品美丽的颜色,过一会儿,老师把活动室的灯光调暗,并拉上窗帘,向幼儿提问能否看得清楚物品的颜色(有些幼儿可能怕黑,老师最好站在他身边)。
4.再把灯光调亮,与幼儿一起讨论能再次看清楚物品的原因,然后总结有光才可以看见东西。
5.请幼儿照镜子,观察自己眼睛的.形状、颜色和位置,再在一个没有五官的脸谱上画自己的眼睛。(脸谱留待以后的活动使用。)
6.出示识字图卡“眼”让幼儿认读。
总结分享
请幼儿互相观察,说说彼此的眼睛有什么不相同。
活动评价
1.能说出眼睛的形状、颜色、位置及功能。
2.了解保护眼睛的基本方法。
3.知道有光才可以看见东西。
4.能认读“眼”字。
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全家福”区,观察谁的家人戴了眼镜。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以多种方式认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例如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与保护眼睛有关的儿歌等。
2.邀请两位戴眼镜的家长来园,向幼儿介绍戴上眼镜的原因及带来的种种不便。
3.在图书角中投放与五官的汉字认读有关的图书,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认读汉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学具准备: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
(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
(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教学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