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7 08:37: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nsngslgngmYYngli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字典大楼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掌握“典、楼、造”的写法。

  2、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3、知道字典的重要。

  4、养成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查字典的好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查字典是一种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去找谁?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字典。它可以让你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二、认识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小组讨论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评价。

  三、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说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4、开展组词比赛活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字典大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3、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懂你》、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梁晓声

  孩子们,刚刚通过简单的交流,我们大家已经成了朋友,不过,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位朋友,他就是:(教师出示照片)梁晓声,关于梁晓声,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导学卡了,现在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梁晓声?

  (两三个同学说说即可)

  我们说再读课文之前,如果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对阅读课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1、

  二、走进“慈母情深”

  1、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2、孩子们,看黑板,我们恭恭敬敬地读一遍课题。

  教师擦掉“深”字,学生读,教师填上“深”字,学生再读。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回答:慈母的请到底有多深?)

  3、那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导学卡上的第一题吧!

  课件出示: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来到工厂找妈妈要钱。那里的噪音(),妈妈看到我,用()的手指数钱给了我,然后又陷入了()的工作之中。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4、看一下大屏幕,自己对证一下。注意错的改正过来。请一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教师评价。

  5、“龟裂”什么意思。师引导:看见过“龟裂的手”吗?

  6、“攥”是什么动作?它的意思是?(生和老师一起笔顺书写“攥”字,写完并记住的同学把手攥起来)

  三、感悟“慈母情深”

  1、出示:鼻子一酸生读三遍

  “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鼻子难受,心里难受,)

  2、围绕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句子让我鼻子一酸?

  过渡: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不着急,静静地读一读慈母情深这个故事。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让我鼻子一酸。画上波浪线。

  班内交流“

  3、恶劣环境工作的母亲

  ⑴、出示课件:“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齐读。

  ⑵、师引导: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你愿意呆在那种地方吗?(不愿意)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这句话。

  ⑶、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从她进去就没停过,你能找出证据吗?(生快速的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是的!母亲无论是春夏秋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师生共同齐读)

  ⑷、补充:其实,孩子们,母亲工作的环境还远不止于此,这段文字在选做课文时做了改动,老师找到了原著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给学生分发环境描写补充小纸条)自己读一读吧!(指名读一读)

  (5)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挣血汗钱。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到鼻子一酸?

  2、瘦弱、疲惫的母亲

  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⑴、师生共读这段话。

  ⑵、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

  课件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生反复的读两个个句子,体会其不同的写作效果。师从读句子的语速上引导第一个句子就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每个动作都是那么清楚,那么细致。)

  (3)师读句子,提问: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

  (4)小结: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如此憔悴,如此疲惫我能不鼻子一酸吗?还有哪一处说明我的鼻子一酸?

  3、忙碌的母亲

  课件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⑴、生读句子,谈理解。

  ⑵、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哪?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不换成别的词语?

  引导: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反复的读出“四个立刻”更能体会到母亲的忙碌,辛苦)

  ⑶、你能读出忙碌的感觉么?(自由读,读出“迅速”的感觉)

  小结:如此简洁的语言,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忙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慈母情怀。

  4、通情达理的母亲

  ⑴母亲就这样工作,如此赚钱,可当儿子向他要钱,说要买一本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⑵师生共读句子。

  ⑶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塞”是怎么的“塞”?(充满期待的、紧紧的、慈爱的、慷慨的、毫不犹豫的……)

  ⑷引导生说出塞的不是钱,而是-----------

  学生回答出“爱”后就开始画心形,变化边说下面的文字,直到说完“这就是慈母情深啊!”教师结束板书。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个文盲,崇尚文化的文盲。正是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所以才这样不辞劳苦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母亲年年月月的教育熏陶,才成就了现在的梁晓声,可以这样说,梁晓声的成就里饱含了深深的慈母心,爱子情,这就是慈母情深啊!

  四、倾诉“慈母情深”

  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又伟大的爱,跑出门去。此情此景,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同学们,赶紧拿出笔,把你内心的想法出来,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感动,可以写你的幸福,也可以写你的决心

  ……

  但不管你写什么,你的话中“母亲”这个词语不得少于三次。

  写完了吗?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你的内心独白?(指名)

  老师也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听说过这句话吗?有知道的吗?他就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他从小就是在母爱的光环下长大的,当他身在国外的时候,就曾经把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凝结成了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的100页,自由读一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五、回报“慈母情深”

  是啊!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这样,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母爱是无私的,作为回报,懂事的你,回家之后也经常为母亲洗洗脚、揉揉肩或是捶捶背吧!最后,让我们把满文军的《懂你》送给梁晓声的母亲,送给我们的母亲,也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吧!希望所有的母亲们都能幸福健康!就让我们在这动听的旋律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吧!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感知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生默看,指出错误。

  2、齐读,突出“这样”

  3、师:三读课题,问题就出来了,谁来说。

  4、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目标。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5、目标是你们自己制定的,办法是你们自己选择的,下面实践。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相互指导。

  三、欣赏、感悟小村庄的美

  1、小村庄在什么地方,指名上台把村庄画下来。

  2、指导学生把小河的“清澈”画下来。

  3、山村后是——树林,指名上黑板画树,相机理解郁郁葱葱。

  4、谁来画空气?怎么画空气?得画出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上台画。

  5、表演背诵。

  6、小村庄美吗?最后呢?指导朗读“什么都没有……”,三读后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四、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1、自读,划出重点的句子,找出原因,写写体会。

  2、交流。

  3、说说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4、写一句深情的话告诉21世纪的人们要干什么?不要干什么?写出的话要深情,要能打动别人。

  五、情境表演。

  点评:

  总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作为学生,要养成天天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我、校”2个生字、1个词语,能正确朗读句子。

  3、通过参观活动感受校园的美丽,学习用语言将自己所看到的校园面貌清楚、响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和大家一样,画面上的这个小朋友今年也刚刚读一年级,你瞧,他背着小书包要干什么去呀?

  2、出示词语:学校

  (1)抽生领读。

  (1)学习生字:校

  交流记字的不同办法

  :生活中处处有识字的机会,除了别人教,自己学,还要认真听,用心记,这样我们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

  3、(继续看图)小朋友背着书包正高高兴兴往学校走去,听,他一边走还一边唱着(上学校)呢,让我们也来一起听听。

  听录音(上学歌)

  再听录音,想一想:小朋友喜欢上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交流。

  过渡:是呀,小朋友喜欢上学,他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二、继续学习生字、新词,指句。

  1、出示句子: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1)师领读。

  (2)抽生读,齐读。

  2、句子中还有个生字想跟大家见面,你认识它吗?

  抽生读,随机学习生字:我

  (1)我:读准第三声,开火车读,知道“我”指的就是自己。

  画面中的小朋友介绍自己高高兴兴上学校,你也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吗?

  (2)指句。

  除了双休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小朋友都高高兴兴上学校,刮大风,下大雨都不怕,你也能做到吗?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

  3、巩固字词——叫号游戏。

  三、参观学校,练习交流。

  1、小朋友,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学校就像我们新的家,这个家中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到校园里走一走,一起来认识认识我们的新家。

  2、参观校园,师作介绍。(也可以播放录像)

  3、交流:你看到学校里有什么?

  (1)抽生交流。

  (2)把你看到的讲给你的同桌听。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

  槐树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快乐了呢?

  同学交流

  同学们在学习中、游戏时感受到了快乐,而有一群小伙伴,他们的快乐却是在劳动之中,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去体验槐乡孩子劳动的快乐。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要求: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或问同学,长句子、一下子读不同的句子多读几遍。

  (自由读课文。)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槐树高大。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以做药。

  生2: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花苞什么样?文中还把花苞称作什么?槐米有什么用?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三、品读体验

  师: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生3:女孩……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反复读、体会)。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四、小结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出新的发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二课《中秋节的晚上》(教材第62页)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是刚刚从幼儿学园进入到小学的,尽管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但是认知能力很有限,并且《中秋节的晚上》是整本书第一篇成文的课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该让学生多读,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生字,注意生子的写法,并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整篇课文只有短短6句话,却清晰地记录了中秋节的晚上小作者一家人围坐在花园里吃月饼赏月的情景,通过“月饼”和“月亮”两个重要的形象把中秋节时的核心给揭示出来,给人展现出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饼赏月时的幸福甜蜜的情景。本课的教学,在进行识字教学和写字指导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字,学会笔画“卧钩”。了解“心”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句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节日里家人团聚时的甜蜜,学会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读音,借助课文掌握生字,注意轻声的字。

  (2)会写五个字,掌握一定的仿词造句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节日、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与家人团聚的甜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是不是刚过完中秋节呀?大家过节的时候过的都快乐吗?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中秋节的快乐呢?(请同学站起来说) 生:我中秋节的晚上吃月饼了。

  生:我中秋节的晚上看月亮了。

  生:我中秋节的晚上到奶奶家做客了。

  师:同学们在中秋节的晚上活动还真是丰富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么描述中秋节的晚上的?(展示多媒体课件)

  粗读课文,识记生字

 【在读书之前说明读书的要求】

  (1)数一数课文共用几句话,提到了哪些人。

  (2)将你不认识的生子找出来;

  (3)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并把生字和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读书的时候要注重情感,避免出现唱读的情况)

  师:好,现在老师想调查一下,同学们不认识的字都有哪些?

  生:节、甜??

  师: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些生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展示生字,并要求学生按字组词)

  师:同学们,老师要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了。这篇课文共提到了几个人?分别是? 生:4人,爸爸、妈妈、弟弟和我。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像月亮(liang)这样没有声调的字呀?

  生:发现了。

  师: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

  生:晚上(shang)、里(li)月饼(bing)月亮(liang)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的字是什么字吗?

  生:轻声。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这样的字叫做轻声字,在特定的情境下他们都是没有声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细读读文,理解文意【重点把握】

  师:通过读课文第一句,从这句话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一家人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坐在院子里看月亮

  师:好了,那么我们把一家人替换来说一遍。

  生: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弟弟和我在花园里看月亮。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大声地改一遍。

  师:天上的月亮什么样?妈妈端来的月饼什么样?(读课文的二、三句)你能听出小作者对月亮、月饼有什么感情?(喜爱的感情)你能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读,教师示范读)生: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比划比划什么是有大有圆。【采用手势直观引导,让学生模仿,便于理解。】又大又圆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香味是我们用鼻子闻到的,甜味是我们用嘴尝到的。【启发式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自感知,强化生活常识。】 师:“我”和“弟弟”在看月亮吃月饼的时候分别说了什么?你从这两句话中感觉到了什么?(找到感叹词,表达出的喜悦之情)

  生: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我”)

  生:天上的'月亮也是个大月饼。(“弟弟”)

  生:激动的心情、高兴的心情??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以这种激动的、快乐的、愉悦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呢?你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句式造一个句呢?

  生:好。

  师:同学们,读完了前边的课文,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这家人在一起是什么样的心情呀?

  生:高兴,快乐、甜蜜。

  师:那我们就来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为什么家里的每个人心里都那么甜蜜?

  深化主题,陶冶情操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一定对中秋节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那么今天的课是不是也有一种过中秋节时候的甜蜜呢?

  生:是。

  师:老师希望你们不仅要会享受节日的欢乐与甜蜜,而且还要会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能够快快乐乐的成长。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 书

  中秋节的晚上 月亮——月饼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读好重点句 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注意上节课我们重点强调过的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上节课学的生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展示生字卡片)

  写字练习,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楷本,写一写这些生字,看哪位同学写的又好又快?【展示生字,注意书写方法,给予学生适当指导】

  书写策略

  1、 先观察每个字在格中的位置,使学生对整个字的书写有整体认识;

  2、 强调个别字的关键笔画,使每个字的书写都有重点。

  中:口要写扁一些,宽一些;注意竖的位置心:卧钩的位置 也:笔画间的结构,横折钩的位置 又:捺的位置 个:竖的位置 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师:下边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请大家齐声读一遍。

  生:弟弟、每天、中心??

语文教案 篇10

  自主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自主学习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学 案

  一、精心导入: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自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掌握以下字词的音形: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学法指导]学习时读一读,当堂写一写,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学法指导]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熟读深思,探究下列问题:

  A、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B、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D、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E、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4、我的发现

  [学法指导]可以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困惑,也可以是自己独到的理解体会。

  四、知识链接: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