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09:09:4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 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小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演示彭远小朋友的自我介绍。

  师:让我们看看彭远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课件演示:他用10元钱到超市买了1支钢笔,用了3元4角,一本笔记 本用了1元8角)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彭远一共用了多少钱?

  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本笔记本的多少倍?

  ……

  师: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我 们会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探 索怎样解决像问题3那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⑴师:彭远小朋友用10元钱买了一支3元4角的钢笔和一本1元8角的笔记 本,还剩多少钱呢?你能帮助彭远算算吗?可以自己独立想办法 解决,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解决,如果遇到困难,也 可以请老师参加讨论。

  ⑵学生独立探究或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交流探究成果

  师板书:第一种:10元-3元4角=6元6角

  6元6角-1元8角=4元8角

  第二种:10元-1元8角=8元2角

  8元2角-3元4角=4元8角

  第三种:3元4角+1元8角=5元2角

  10元-5元2角=4元8角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 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 是多种多样的!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 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 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 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

  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参加过秋游活动吗?觉得好玩吗?小明和小芳也参加了秋游活动。

  [课件出示两人参加秋游分东西的场景: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他们俩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指名一位学生分苹果。(如果学生分成1个和3个,问:如果分得公平些,该怎么分?如果学生分成每人2个,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课件演示: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学生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

  [课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学生否定)

  那该怎么分?用这张圆形纸代替蛋糕,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指名折纸)

  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导学生说出半个)

  半个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感知1/2

  1、教师提出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半个,如果学生能说出用1/2表示,教师加以表扬。[课件:1/2]那另一份呢?(1/2)

  [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谁?

  3、你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揭题: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1/2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同时把学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馈交流。

  问:这三种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圆、长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教师巡视)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时,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同学之间说说你折的分数。

  4、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师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6、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课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2和1/4。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1/2和1/4谁大?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将1/2和1/4涂色的部分叠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出示],1/8和1/2、1/4比,结果怎么样?[课件:涂色部分叠在一起]

  3、比较刚才折的分数。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五)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分数,那你会写分数吗?(学生如果会,让他先到黑板上写一写,如果写对了,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如果学生写错了,纠正,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在写分数的同时教师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反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课件)

  长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1/2、1/4和1/8]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3、三年级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报。

  师:这三个栏目分别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教师问:这块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为什么不是1/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年

  月

  日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复习.

  1、请一名同学从1数到10.

  2、老师在实物展台上出示4个正方形片、7个三角形片和10个圆片.请同学们分别数一数这些图形的个数.

  [评:通过检查学生数数的能力,了解到学生不仅能抽象地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同样多.

  1.出示教材第5页的萝卜和白兔图.

  提问:有几个萝卜?几只白兔?

  提问: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师边说边连线,将萝卜和白兔连起来)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白兔吗?

  师: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白兔,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提问:谁能象老师这样完整地说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2.学生操作.

  (1).师在黑板上竖着贴出2个○,要求学生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摆.

  (2)师要求全体学生在课桌上竖着摆出2个○,再对着○摆□,要和○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看看摆的是否同黑板上一样.

  (3)全班同学独立摆.先横着摆4个○,再摆△,要和○同样多.

  提问:你们一共摆了几个△?请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练习(出示下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5幅小图,请你说出哪幅图表示了同样多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②、④两幅图不表示同样多?②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④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可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

  课中休息:听音乐做拍手操.

  (二)教学多些、少些.

  1.出示课本P5的.小鸡和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吗?为什么?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师:第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没有小鸭和它对着,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提问: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出示课本P5的苹果和桃图.

  提问:苹果和桃哪个多些,哪个少些?苹果和桃比的结果是什么?桃和苹果比的结果又是什么?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前面出示的挂图(5幅小图的的那幅图).

  提问:请你用完整的话说说图②和图③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学生操作.

  (1)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多2个.

  (2)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少2个.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知道了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有比,只有比才能知道谁多谁少.

  [评:为了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教师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操作思维、语言熔为一体,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P6练习一的第2题.(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师先讲清:因为2只小狗与两个点子的数量同样多,所以要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2)学生连线,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订正.

  2.P6练习一的第3题.(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提问:哪一行的○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做游戏:抢椅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1)先放3把椅子,找3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3个人都坐下了,这说明了什么?

  (2)还是3把椅子,找4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有1个同学站着,说明了什么?

  (3)还是3把椅子,找2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还有一把椅子没人坐,说明了什么?

  [评: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不拘泥于书中的练习形式,积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做游戏的3个小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评析: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用性较强.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层次清楚:①知道同样多;②知道多些、少些;为了照顾中差生,采用了边讲边练习的形式;最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把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且也引起学生兴趣,使教学达到高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 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小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演示彭远小朋友的自我介绍。

  师:让我们看看彭远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课件演示:他用10元钱到超市买了1支钢笔,用了3元4角,一本笔记 本用了1元8角)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彭远一共用了多少钱?

  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本笔记本的多少倍?

  ……

  师: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我 们会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探 索怎样解决像问题3那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⑴师:彭远小朋友用10元钱买了一支3元4角的钢笔和一本1元8角的笔记 本,还剩多少钱呢?你能帮助彭远算算吗?可以自己独立想办法 解决,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解决,如果遇到困难,也 可以请老师参加讨论。

  ⑵学生独立探究或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交流探究成果

  师板书:第一种:10元-3元4角=6元6角

  6元6角-1元8角=4元8角

  第二种:10元-1元8角=8元2角

  8元2角-3元4角=4元8角

  第三种:3元4角+1元8角=5元2角

  10元-5元2角=4元8角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 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 是多种多样的!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 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 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 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

  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参加过秋游活动吗?觉得好玩吗?小明和小芳也参加了秋游活动。

  [课件出示两人参加秋游分东西的场景: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他们俩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指名一位学生分苹果。(如果学生分成1个和3个,问:如果分得公平些,该怎么分?如果学生分成每人2个,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课件演示: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学生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

  [课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学生否定)

  那该怎么分?用这张圆形纸代替蛋糕,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指名折纸)

  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导学生说出半个)

  半个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感知1/2

  1、教师提出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半个,如果学生能说出用1/2表示,教师加以表扬。[课件:1/2]那另一份呢?(1/2)

  [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谁?

  3、你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揭题: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1/2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同时把学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馈交流。

  问:这三种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圆、长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教师巡视)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时,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同学之间说说你折的分数。

  4、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师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6、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课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2和1/4。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1/2和1/4谁大?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将1/2和1/4涂色的部分叠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出示],1/8和1/2、1/4比,结果怎么样?[课件:涂色部分叠在一起]

  3、比较刚才折的分数。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五)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分数,那你会写分数吗?(学生如果会,让他先到黑板上写一写,如果写对了,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如果学生写错了,纠正,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在写分数的同时教师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反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课件)

  长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1/2、1/4和1/8]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3、三年级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报。

  师:这三个栏目分别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教师问:这块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为什么不是1/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年

  月

  日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复习.

  1、请一名同学从1数到10.

  2、老师在实物展台上出示4个正方形片、7个三角形片和10个圆片.请同学们分别数一数这些图形的个数.

  [评:通过检查学生数数的能力,了解到学生不仅能抽象地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同样多.

  1.出示教材第5页的萝卜和白兔图.

  提问:有几个萝卜?几只白兔?

  提问: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师边说边连线,将萝卜和白兔连起来)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白兔吗?

  师: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白兔,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提问:谁能象老师这样完整地说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2.学生操作.

  (1).师在黑板上竖着贴出2个○,要求学生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摆.

  (2)师要求全体学生在课桌上竖着摆出2个○,再对着○摆□,要和○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看看摆的是否同黑板上一样.

  (3)全班同学独立摆.先横着摆4个○,再摆△,要和○同样多.

  提问:你们一共摆了几个△?请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练习(出示下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5幅小图,请你说出哪幅图表示了同样多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②、④两幅图不表示同样多?②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④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可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

  课中休息:听音乐做拍手操.

  (二)教学多些、少些.

  1.出示课本P5的.小鸡和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吗?为什么?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师:第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没有小鸭和它对着,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提问: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出示课本P5的苹果和桃图.

  提问:苹果和桃哪个多些,哪个少些?苹果和桃比的结果是什么?桃和苹果比的结果又是什么?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前面出示的挂图(5幅小图的的那幅图).

  提问:请你用完整的话说说图②和图③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学生操作.

  (1)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多2个.

  (2)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少2个.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知道了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有比,只有比才能知道谁多谁少.

  [评:为了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教师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操作思维、语言熔为一体,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P6练习一的第2题.(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师先讲清:因为2只小狗与两个点子的数量同样多,所以要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2)学生连线,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订正.

  2.P6练习一的第3题.(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提问:哪一行的○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做游戏:抢椅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1)先放3把椅子,找3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3个人都坐下了,这说明了什么?

  (2)还是3把椅子,找4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有1个同学站着,说明了什么?

  (3)还是3把椅子,找2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还有一把椅子没人坐,说明了什么?

  [评: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不拘泥于书中的练习形式,积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做游戏的3个小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评析: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用性较强.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层次清楚:①知道同样多;②知道多些、少些;为了照顾中差生,采用了边讲边练习的形式;最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把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且也引起学生兴趣,使教学达到高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