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
第三课时
一 提问背诵
二 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 鉴赏诗歌的要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
3、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 个性鉴赏
就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
提示: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
3、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c.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为了保持学生的识字兴趣,本课以“比一比”的活动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不断对比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接触新的事物。在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下,学生识记了生字,正确运用反义词进行比较。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一些实物。(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多、少”等5个生字。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会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大小多少”。
2.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认识“多、少”等5个生字。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会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大小多少”。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一些实物。(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以“比较游戏”引入新课。
2.揭示课文题目,板书课题。
二、边比边学,同步识字。(用时:24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
黄牛哥哥花猫弟弟。
引导学生说出事物名称。
2.看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大小。
(1)黄牛与花猫哪个大?哪个小?
3.指导学习生字“黄、牛”。
(1)课件出示生字。
(2)教师指导读。
(3)指两、三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多、少”。
(1)出示鸭子和小鸟图片,引问:谁多?谁少?
(2)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少”两个字。
(3)教师指导读。
(4)指名领读。
5.你能用“黄、牛、多、少”这四个字组哪些词?
三、学习儿歌,巩固识字。(用时:7分钟)
1.多媒体出示儿歌。
2.师范读儿歌,引导学生找出一对反义词。
3.教师引导读儿歌。
4.指导学生读儿歌并表演。
四、巩固识字。(用时:4分钟)
1.用卡片认读生字,做“开开门”游戏。
2.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多,××少”的.句子说话,进一步明确多、少是相对概念,必须在比较中才能明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情境,借助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看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产生对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探索的快乐,感受意思相反的词语,明确大、小,多、少都是相对概念,必须在比较中才能明白,进一步体会合作识字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片、回、皮”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钩”,认识新偏旁“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学习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难点是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认识王字旁。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游戏识字的过程中感受识字的乐趣。
【课时重难点】
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故事导入:(出示课件,师讲故事,创设情境)
乡村里有一个美丽的菜园。到了丰收的季节,西红柿把脸儿笑得通红;黄瓜穿上了绿衣裳;茄子高高挂起灯笼;冬瓜却躺在地上睡得正香……美丽的菜园引来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它们就在菜园旁边一座房子的屋檐下安了家。小燕子可喜欢菜园了,常常飞到那儿去玩。有一天,燕子妈妈就布置了一个任务给小燕子。这是一个什么任务呢?小燕子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学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揭题、读题:
1、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出示课件)生读题。
2、来,认识一下这个生字娃娃,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学得真不错。现在,我都等不及想知道发生在小燕子和燕子妈妈身上的故事了。你们呢?那就打开课本来读读。
2、出示自学要求:
我会学:
1、我能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2、我能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娃娃;
3、遇到难读的字,我想多读几次;
4、我有办法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还能说给同桌听。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师: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到大森林里去玩玩。(课件音乐)
2、师描述画面:你看,参天的大树遮天蔽日,幽静的小路上铺满碧绿的小草。多美呀!你觉得还缺什么呢?是啊,要是草地开满鲜花一定更好看。我们把鲜花姑娘叫出来,好吗?鲜花姑娘就藏在生字娃娃的背后,谁能读准生字,她就会出来和你见面。(课件出示,做“开花”游戏,自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
3、师:小鼠巴比也来到这里玩。现在,它该回家了。聪明的巴比在来的路上扔下石子做了记号。只要你读对句子,就可以帮它回到家。(课件出示)(在检查过程中,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师生共同评议。
四、识记生字:
1、师:读得太棒了!这么可爱的生字娃娃,你能把它们记住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生交流识字方法,共同学习。)
重点指导“燕”和“现”的字型(课件辅助);区别“在”和“再”(课件)
2、猜猜它们都是谁?(课件)
五、布置作业
1、你还有别的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桌或好朋友听听。
2、给生字找朋友。
3、熟读课文。
找小朋友一起表演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并能用于拓展性阅读。
2、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课时重难点】
写字、读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做“送蔬菜”游戏,复习生字。
小朋友,老师和小燕子、燕子妈妈通过电话,告诉它们我们读了它们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可爱的小燕子。小燕子知道后可高兴了。它托人捎来了菜园里刚收来的新鲜蔬菜送给大家。(在黑板上贴出蔬菜生字卡片)小燕子说,每样蔬菜上都藏了一个生字,哪个小朋友看得最认真,记得最清楚,读得最正确,它就先把蔬菜送给谁。
2、复习词语(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齐读词语。
3、换环境识字。
师:我们给生字娃娃搬个家,看你还认不认识它。(课件出示由生字编成的阅读材料。)
二、朗读感悟
师:拇指姑娘向燕子告别,我们却要回到课文,再次去看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一)提出问题:燕子妈妈几次叫小燕子去菜园?小燕子都有什么发现?请小朋友们
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有关的句子。
(二)学习第一次对话
1、第一次,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指导朗读,说话时态度亲切,语速较慢,要读出启发、激励的语气。
2、小燕子有什么发现呢?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读出它有新的发现后的兴奋、高兴的心情。
(在指导朗读时,可抓住提示语中表示心情、动作的词语和话尾的“!”和“?”,帮助学生体会说话者的心情、语气,通过听录音、教师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实践。
(三)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第二、三次对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师:真能干!听你们朗读,老师好象看见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燕子妈妈在耐心、亲切地启发小燕子;小燕子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是那么开心。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自己读好第二和第三次对话。怎么样,敢不敢试试?
1、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a、先自己动脑筋读读练练;再小组合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也可以当小老师教别人读。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派代表读、小组成员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都可以。
2、汇报交流,及时点拨。
(第二次对话:“再”、“还有”“紫”、“绿”强调,可读重音;第三次对话:强调“仔细”,抓住“点点头”、“高兴”感受说话者的心情,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四)提炼中心
1、感悟“仔细观察”
你们再去读读小燕子的话,,你觉得它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课件)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悟出小燕子观察得一次比一次仔细、认真,才有更多的发现。)
2、表扬“仔细观察”(课件)
指导读燕子妈妈夸奖小燕子的话,读出赞扬的语气。
3、实践“仔细观察”
师:小朋友,除了小燕子发现的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特点之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到另一个不同之处(躺、挂),同时表扬学生观察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了新的发现。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出示课件)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接触“对比”这一说明方法。
三、写字指导
1、师:刚才老师看到了小朋友们出色的表现,希望大家学写汉字也能这么棒。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写得最漂亮。(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动画演示笔顺,学习新笔画“乛”。
2、生在田字格中描一描,找到关键笔画。
3、教师范写,告知如何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生练写。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
2、课外收集蔬菜、水果或它们的图片,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的特点;也可选择两种蔬菜或水果,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
续编故事,说说小燕子还会发现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
3.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导入课文
学生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绍
二.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四.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五.课文总结
1.结构简练,思路清晰
2.语言精练,幽默
六.布置作业
体会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这句话,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