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0 12:39:2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2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 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 ②文章主题 ③文章语言特点 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 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 妈妈是灯泡厂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 爸爸的鼾声

  5. 家中来客

  6. 妈妈的“三怕”

  7. 脑袋与板车把手

  8. 熄灯前与熄灯后

  9. 妈妈“怕”爸爸

  10. 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 唐阿姨的猫死了

  12. “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⒈认识到地球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⒊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你还记得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吗?(学生思考回答)

  是啊,我们生存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它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这些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来报答地球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悟地球的奉献

  ⒈播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⒉以教材上的水、森林、矿产资源为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来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⒈活动准备:收集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分发给学生,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⒉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⑴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善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⑵如果学生还提到其他星球,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其他星球的基本概况。也可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⑴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象,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⑵老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的相关情况。

  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感想,老师加以总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其编写要求如下: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

  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

  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我们来看一看海伦·凯勒,(课件出示三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及海伦生平简介),了解海伦生平,海伦真的很了不起,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海伦幼时的不幸,一场重病让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年仅一岁半的小海伦从此掉进了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她的这种异样的身体使她的人生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可是尽管如此,海伦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充满喜悦和热爱!她没有放弃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听清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交流。将学生说的有道理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2、同学们,你们都对海伦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过,在你们的回答中,我注意到这个词,大家请看(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3、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借助工具书搞明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句子是什么?

  2、出示。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

  ①“不分昼夜”。

  无论白天黑夜,是的,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也许,妈妈嘱咐了多次“海伦,睡吧”,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

  ②“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

  ③“拼命摸读”。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拼命”?联系后面的“摸出了血”。

  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

  ④“不停地书写”。

  我们能想象海伦当时学习情景吗?边想象边读肯定可以读得更好。

  ⑤“如饥似渴”。什么意思?海伦渴求什么?课文用了一个恰当的比方来说明海伦的“如饥似渴”,能找到吗?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冬日的夜晚,……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⑥“摸出了血”。

  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即使摸出了血,海伦有没有喊一声疼,叫一声苦?倒是沙利文文老师心疼不已。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评议。

  (4)是的,在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海伦她不分昼夜——(引生齐读上面一段话)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生齐)这才是不屈不挠啊!请全班再读这段话。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出示。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反复甚至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5、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可能海伦说得不如我们大家好,可那是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四、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心中的“看”到的世界吧!课件出示:“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齐读)

  学习让海伦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在她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不过,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看你对海伦有没有新的认识了?

  2、读书要学会透过文字,读出语言蕴含的意思。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

  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3、许多名人在了解了海伦后,都给了海伦很高的评价,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课件出示,生读。

  4、读了这么多,学了这么多,你就不想对海伦说点什么?如果海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同桌间先说说看。(可以是小时候脾气暴躁的海伦,可以是学拼写的海伦,可以是学说话的海伦,也可以是获得成功的海伦……)

  五、拓展作业,激情总结。

  1、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一读更多有关海伦的文章,或者去读一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愿意看吗?

  (1)课件出示书籍封面:《海伦凯勒自传》、《敞开的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单介绍这些书籍。

  (2)课后找机会读一读好吗?

  2、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课的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1)记住一种精神。

  ①不屈不挠。

  ②战胜命运的精神。

  (2)记住一种品格。

  ①热爱生命。

  ②忘我付出的品格。

  (3)请记住——海伦﹒凯勒。

  ①记住一个人。

  ②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

  ③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有关的偏旁。

  2、会写你、红、花、们、绿、草6个字。

  3、朗读课文,理解小鸟们说的话。再分角色演一演。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

  三、思想目标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体会春雨的可爱,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小鸟们说的话。

  【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挂图。

  2、 与课文相关的录像带。

  3、 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2 春雨的色彩)齐读课题。

  2、提出疑问

  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

  3、引入课文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希望同学们能开动脑筋,自己把这些问题解决到,好不好?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不通的句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读生字(自读生字条中的`生字,不会的字可以问问)

  学生读生字,同位或看拼音。

  3、检查

  ⑴ 小组检查生字 小组检查读生字。

  ⑵ 同位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同位检查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放录像)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学生自己读。

  指名读。(轻轻地落在地上,沙沙沙,多美呀!)

  你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2、(放录像)许多小鸟边飞边叫,它们学生自读。

  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正在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是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答。

  3、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小鸟们各是......

  学生边读边思考怎么说的?读一读三、四、五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初读感知 精读体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

  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指导书写:侣 娱 趟 糕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自由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

  文中的关键句段: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还能把书比做什么?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四、阅读欣赏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练习

  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阅读书。

  六、课堂小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时我们一起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