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2 10:31:00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山里的生活场景。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展开想象,感悟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观看大山风景组图,让学生初步感悟大山景色之美。

  ★合作探究,识记、学写生字;

  ★在情境中体会,在朗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大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规范。教 学中,倡导独立识字,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促进。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图片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体会山美、家美,萦绕其中的情更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前准备:

  ★图画纸和彩色笔。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出示有关大山的风景图画:

  1、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图都是哪里的景色?(同学们说)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大山美丽的景色。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导入:美丽的大山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山吧!

  3、板书课题:我爱大山我爱家

  学生齐读课题。

  4、读课题想一想:小作者的家在哪里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自读要求。

  ⑴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加个“?”号。

  ⑵把诗歌读给同桌同学听,有读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2、再读去掉拼音后的课文。课件展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

  4、质疑:读书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

  由于生活经历与见识不足,学生可能会问:山茶是什么意思?绿林像大海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平时喝的茶叶和看到的大海来帮助学生理解。)

  5、你喜欢这儿吗?说说理由。

  6、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山之美。

  三、认读生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抽查学生认读情况。

  3、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生词。

  4、认读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偏旁归类,联系字义记忆:

  “口”:叮、响、喳、叫;

  “氵”:深、满;

  “辶”:过、遍。

  比较记忆:半——伴

  四、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板书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组词。

  指导学生练习:

  “我”:第二笔的横,要向右上微微扬。第三笔是站的直、有力量的竖钩。第五笔的斜钩和第三笔的竖钩要和谐关照,形成一种“稳定站立”之势。

  “家”:撇画较多,且长短不一,就像各不相同的家庭成员。所以,要写好“家”字,关键是让这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而且,“家”的上下两部分要紧凑,有抱团儿的温暖感觉。

  3、学生仿写,练习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并纠正姿势。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书写较好的同学奖励“小笑脸”。

  五、扩展阅读。

  读一读,唱一唱。

  我们的家乡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

  百鸟齐飞翔 。

  要是有人来问我 ,

  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

  这是我的家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习《日月潭的传说》,培养学生追求光明的勇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3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传说故事。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明白道理,体会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片、生字词卡或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出外旅游好处多多,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见识。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个“秀才不出门,照样游天下”。老师带你们去日月潭看看。

  二、出示课件,介绍日月潭。

  配乐展示日月潭美丽的景色,相机介绍:湖中的'光华岛把湖分成了两部分,北部像太阳,南部像上弦月,所以叫日月潭。

  三、学习课文。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为了找回太阳和月亮,大尖和水社做了哪些努力?

  (3)结果怎样?

  (4)你从这个传说中明白了什么?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3.遇到生字新词,先自己拼读识记,有难度的同桌相互交流或标记疑难,以便求教。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1)学习3个会认字。

  社,示字旁,注意与“衤”区别。

  顿,组词“顿时”,形容时间短。

  斧,形声字,上声下形。

  (2)学写6个字:摇、顿、恶、阿、斧、剪。

  2.学习1至4自然段,解决自学提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3.指名朗读1至4自然段。了解故事起因:太阳月亮不见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没有了太阳和月亮,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个什么样?

  五、存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太阳月亮到底去了哪里?

  2.如果我们发现太阳月亮不见了会怎么做?

  六、作业。

  朗读课文,继续思考自学提示。上网或是从课外书报上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日月潭的传说》。

  二、回顾旧知。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学生带感情齐读课文1至4自然段。

  过渡:我们知道,世界不能没有光明,人类不能没有太阳和月亮。勇敢的孩子们,我们跟随大尖和水社一起去寻找丢失的太阳和月亮吧。

  三、按自学提示继续学习课文。

  1.小黑板出示:

  (1)为了找回太阳和月亮,大尖和水社做了哪些努力?

  (2)结果怎样?

  2.师生交流自学所得(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首先,他们点起火把,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来到一座大山前;然后,他们一口气跑到阿里山,挖出山底下的金斧子,金剪子,又回到水潭边;接下来,大尖用金斧子劈开公龙的脑袋,水社用金剪子剪下母龙的脑袋,让太阳和月亮从它们口中滚出来;最后,大尖拔了棵棕榈树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拔了棵棕榈树把月亮也顶上了天。

  3.在学生的朗读中相机进行字词教学:重点指导读音:棕榈树;理解并示范动作:抛。

  4.品读重点段落或词句,体会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删去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句子内容就很空洞,读起来就不生动、不具体,没有生气。(投影片出示。)

  ①大尖把太阳抛向空中,又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把月亮往天上一抛,也把月亮送上了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水潭叫日月潭了。

  ②大尖抱起太阳,抛向空中,又拔起一棵棕榈树,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抱起月亮,往天上一抛,也拔起一棵棕榈树,把月亮顶上了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水潭叫日月潭了。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这个传说说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解题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处你们从未去过的地方,是哪呢?(出示草塘图片)对,是草塘。(板书:草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是怎样的草塘呢?(板书:可爱的草塘)

  1、速读课文,看看作者觉得草塘哪些地方可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

  3、过渡:大家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说明你们很会动脑筋,这非常可贵!刚才有同学问“题目是可爱的草塘,为什么……”(因为作者不了解北大荒)于是,小丽就把作者带到了草塘,身临其境感受了一番。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1、来到了草塘边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五自然段)

  两个学生读,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感知文本)

  2、草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塘?(感悟文本)

  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品味语言)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设计和反思

  教学要求: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3、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吗?老师给大家看一段戏剧,想想看,要演好一场戏,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呢?(化妆、服装、道具、布景、演员、灯光……)

  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出示课题)

  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括号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

  师述: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的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出示)剧本包括舞台说明和台词。朗读时,只需读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不要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根据剧本长短和情节的繁简,戏剧分独幕剧和多幕剧,只有一幕的戏叫独幕剧,一幕以上叫多幕剧。本剧是独幕剧。

  二、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读,领读。

  拒收 鲁国 宰相 幕起 麻烦 务必 腥味 呕吐 违犯

  法纪 哇 无可奈何 恍然大悟 日夜操劳 心满意足

  (2)讨论理解词语。

  (3)写字指导。

  (4)描红。

  (5)再读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1、自学讨论。

  在询问台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

  归纳出示:

  a)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b)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c)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1)放古乐,学生自学。

  (2)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但一些同学也碰到一些难题,让我们在小组中来交流、补充。小组学习交流。

  2、精读感悟。

  (1)、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2)、(看动画,听读。)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练读。

  (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3)、学生读出,出示一段话。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小结课文,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独幕剧表演。

  课前准备:帽子、鱼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我们今天要演的一部戏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想想怎样才能把这本独幕剧给演好了?

  3、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戏要演得好,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剧本中的故事是由人物对话展开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等都隐藏在对话之中。所以,为了演得逼真,要请你:(板书)认真去读人物对话,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反复朗读体验他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读书。

  二、交流感受,表演评议。

  1、你对谁感兴趣?为什么?(同桌互说)

  2、四人小组演剧本。

  3、一小组上台演。

  4、评议(让学生充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5、在评议的基础上小组再演。

  6、安排活动。分别采访公仪休、管家和子明,在采访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人物情感,领悟人物形象。

  三、通过刚才这样读、演、评、采访等活动,我想大家对剧本的理解更近了一步,现在有没有兴趣和信心演得更好。

  1、指名四位同学再次上台表演。激励性评价。

  2、课后你想做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爱吃鱼 拒收鱼

  法纪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后所思

  依据自己精心准备的设计组织教学,我感觉得心应手,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学得也较扎实,效果较好!课后想想,成功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一:以中心问题组织教学。中心问题“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公仪休?”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看,可谓是丰富多彩,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自我解读,真应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观点.我们班的同学读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公仪休,先看看学生的答案(按交流顺序,课录板书到黑板上的):爱吃鱼的、为国为民的、日夜操劳的、节约的、爱思考的、铁面无私的、爱民如子的、遵守法纪的……

  一个公仪休,学生就有这么多种的解答,而且每一种解答都有理有据,都来源于课本,并超越文本,有些甚至是我课前没想到的,可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二:真正放开来让学生读。一开始教师引述导入后,就让学生读课文,我的要求是“看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公仪休”,因为要求学生能有不同的见解,我不停地在学生中间穿梭着、倾听着,时不时地和同学们交流着,因为不停地交流,所以在全班交流之前,我了解了很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较了解,看到还有同学没有举手,所以就继续等待着,学生读的时间较长。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正因为学生有了认真的读,才有了交流时的精彩,才有了交流时的各抒已见。

  交流时,学生王宇还注意到了“难免”这个词,突出了公仪休也不敢肯定那位大夫是否有求于他,是否有违犯法纪的事,但他还是不肯受。更显现了他的遵守法纪,显现了公仪休对自己严格的要求。

  三、组织一句自己和同学们都喜欢又熟于心的教学口语。这节课中,我依然不忘我的那句经常用的教学口语:想想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怎么来的,在火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如果想要有一双慧眼的话,就从这节课,从这篇课文开始练起,看看谁最先能读到一个怎样的公仪休。谁最先能发现公仪休的特点。对此,学生兴致盎然,读书时显得特别专注热闹,因为有孙悟空在激励他们了!

  四、课内外较好地得到了链接。因为交流时的放开,时间用的较多,所以当最后表演的时候时间就很少,学生的表演甚至于很不到位,并不能较好地体现书中的词,如“恍然大悟,满脸堆笑,无可奈何……”那么这一部分的教学准备放到第三课时,侧重于表现,侧重于通过表演出这些词。可又细想想,这样表演有必要吗?表演一定要学生演出这些词吗?学生的基础决定他们不能更深地理解,这也许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解决的,如果有第三课时,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些什么呢?在犹豫之间,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排演这个独幕剧。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故事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卧薪尝胆》,谁来说说上堂课我们所学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生讲述。

  3、师补充:有一次,他们在会稽打起了仗,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吴国大获全胜,越国掺败,可二十多年后,越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把吴国给灭掉了。听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呢?

  4、学生提问

  过渡: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文《卧薪尝胆》给小朋友准备了想知道的答案。

  请你用读故事的语气,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会稽一战,越国被打败后,越王作了一个什么决定?

  二、教学二、三、四自然段。

  (一)、理解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交流:(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思考: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会稽一战,越国士兵死伤无数,越国子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办法吗?从哪些词中可看出?(万般无奈只好)

  师:就是吗,有哪个国君不想做主人,倒想当奴仆的?这里的“万般无奈、只好”就表示越王是被逼无奈的。看来,读书还是要用心读!

  指导朗读:请你试着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样子。

  生读,评,齐读

  对此,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师:(出示图片:谋臣们向吴王进见)看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些什么?

  (小组练说)

  师:假如你们都是吴王的谋臣,你们会向吴王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生自由发言

  师:听了谋臣们的进言,吴王又是怎么说的??

  生……

  师:多么骄傲的吴王啊!能把他的傲气读出来吗?

  生读。

  齐读,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给表达出来。

  (二)、理解第三自然段。

  师: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子民,勾践夫妇只好给吴王当起了奴仆。小朋友,见过“奴仆”吗?

  生:自由发言。

  师:补充说明。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等学生读完后)谁愿意来读一读勾践夫妇在吴国当奴仆的内容?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师:“磨”见过吗?

  (“磨”有上下两个圆圆的石头做成的,可以把米磨成粉。)

  师:(出示图片“磨盘”)你们推过磨吗?

  师: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干这个活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就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吴王让谁干?

  生:勾践夫妇。

  师:这就是勾践夫妇受的屈辱!

  师: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

  生:……(发挥想象)

  师:这些屈辱之事真是一言难尽那!但勾践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辱负重”!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事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是不是屈辱之事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对于勾践来说就是“屈辱之事”?

  生:发言

  师补充:(国君一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勾践代表越国,现在成了吴王的奴仆,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屈辱的。吴王侮辱越王,就是侮辱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当然感到是一种耻辱了。)

  师:勾践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

  师:这句话假如这么说,“勾践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怎么样?

  生:……

  师:这个“才”字在句子中的位子不同,句子的含义就不同了。读书时要注意这个“才”字。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出受尽屈辱、度日如年的感觉。

  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第四自然段。

  过度:这度日如年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勾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师:(插话)这就叫“卧薪”。

  生: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师:(插话)这就叫“尝胆”。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板书: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对“卧薪尝胆”有新的理解吗?

  师补充:“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生:(齐读)

  (四)小结:学到这,这问号能解决了吗?生自己小结课文。

  三、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还记得沉香吗?沉香为了能救出被压在华山下的妈妈,他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就这样几年后,沉香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救出了妈妈。这种精神就是“卧薪尝胆”的精神,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古人把“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幅对联中,(出示上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生读,说说理解。(再出示下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师:理解吗?老师有个建议,请小朋友注意听,我建议大家回家后自己查一下有关的历史书,或者请教家长。如果同学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我将感到非常高兴。在刚才的话中,有个词语老师一连说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

  生:建议。

  师:“建议”的“议”和“意见”的“意”一样吗?(板书:建议、意见)你看,“意见”是心里对别人有想法,所以是“心”字底;“建议”是把心理的话说出来了,所以有个“言”字旁。

  (用“建议”说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