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0 09:55:0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和部首“革”,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故事增长知识(了解动物蹄、爪的不同作用),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盲目学样。

  教学重点:

  1、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不能穿鞋子的原因。

  2、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脚的用途,懂得如何看待问题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手势激趣、自然导入

  1、教师依次用手势作出下列小动物的外形(孔雀、小狗、螃蟹、鸭子、小猫),让学生猜出动物的名字,然后课件出示一只穿着鞋子的小猫咪。由此引出小猫能否穿鞋子的话题,设疑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需要认识的生字。

  ★读后让学生汇报,对小猫咪能否穿鞋子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检查生字。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出示词语读。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原因的查找

  1、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呢?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原因吧(学生读后汇报原因)

  2、抓住表示小猫咪穿鞋子原因的重点词语,“羡慕”首先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猜测小猫咪自言自语说了什么羡慕的话,他羡慕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3、理解词语“好奇”,想象小猫咪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

  4、你能体会小猫咪的心情吗?让学生类比小猫咪,试着读出小猫咪羡慕的语气。

  对话的启示

  1、课件出示“自主阅读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 自主阅读提示: 想一想-----小猫咪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画一画-----描写小动物脚的用途的句子 读一读-----体会文中小动物说话的语气

  2、小组汇报 小猫咪都遇到了哪几种小动物? 读出小动物脚的用途的句子。 让学生自由说文中小动物脚的用途,并适机引导学生用“如果....就....”来回答。 让学生做一做刨、抓、游、跑的动作。 指导读,体会读,男女生赛读,通过读对话体会不同的说话语气。 标点练习。让学生根据标点读出语气,并且练习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说句子。

  答案的揭晓

  1、汇报小猫咪脚的用途。

  2、理解小猫咪不能穿鞋子的原因,让学生自由读猫妈妈说的话。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进行范读,学生齐读。

  四、情趣引读,品味主题

  1、教师创设情境:(师扮演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来到院子里,遇到了分别由学生扮演的其他五种小动物,进行适时对话朗读,体会人物说话语气,进行品味人物特点。

  2、评价小猫咪:你认为小猫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明理:学习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牵动课外

  1、课件出示多种小动物,让孩子自由选择或者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它小动物的脚的用途。

  2、课外阅读: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 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 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诺贝尔晚年将自己的巨额资产用于捐助祖国医学事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辉煌业绩,歌颂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章首先概要介绍了诺贝尔一生的发明创造和拥有的巨额资产,接着以主要篇幅叙写了诺贝尔晚年的心愿和业绩,最后简要说明了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与文明事业的巨大贡献。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是通过诺贝尔晚年的业绩,体会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

  1、比鲜侗究7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

  3、倍炼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按阅读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要鼓励学生独立钻研,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提出下面两方面问题。

  第一方面:

  ①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

  (“必须将这笔巨款做出有意义的安排。”)

  ②这个心愿是怎样实现的?

  (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③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

  (“我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国养病,如今在意大利安度晚年。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我的财产不仅要献给我的祖国,还要献给世界。”)

  ④诺贝尔晚年对自己巨额财产的安排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二方面:

  ①“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②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

  (这两个问题实质是一回事。“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晚年把自己的巨额资产用来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对世界和平、科学事业的发展、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课文也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

  ③这两件事有怎样的联系?

  问题③,学生是根据阅读提示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可先让学生自己谈,教师再作指点。

  这两件事是密切联系的。第一件事表现了诺贝尔热爱科学,为了科学而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件事则表现了诺贝尔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强烈的爱。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基础,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是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升华。诺贝尔一生辉煌,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最后的辉煌”,使诺贝尔的名字留芳百世,万古垂青。

  1.无论学生按怎样的思路提出问题,都应加以鼓励。从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中能说出表现诺贝尔辉煌的两件事,并从中领悟到诺贝尔爱祖国、爱人类、爱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就行了,就说明学生读懂了课文。

  2.朗读课文时,要体会诺贝尔对巨额资产的安排作出决定前后的不同心态和感情。晚年的诺贝尔既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又要忍受亲人逝去的痛苦;既依恋着自己的事业,又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要理解这个时候诺贝尔内心的痛苦、郁闷和矛盾,读3、4自然段时,声音要低沉缓慢。当诺贝尔对自己的巨额资产作出最有意义的安排后,心情格外愉快,“感到无比幸福和轻松”,因此读倒数第2、3自然段时,要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感。朗读诺贝尔遗嘱的文字,要读得庄重、严肃,字字清晰,句句深沉。

  3.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崎岖:形容道路凹凸弯曲不平坦。文中指在科学事业上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

  辗转:文中指诺贝尔由于疾病折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安稳入睡。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身后事的嘱咐。文中指诺贝尔晚年以书面形式写下的对自己巨额资产所作的安排。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读一读,加深对诺贝尔的了解。

  四、参考资料

  诺贝尔奖金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的遗产设立的奖金。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金。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评定各类奖金的机构为:物理、化学、经济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物或医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金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所选出的五人委员会评定。读读背背

  这里选取的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长相思》。词作者叙写了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词分上下两阕,即两段。上阕写行程艰辛,下阕写夜不成梦。

  词的具体内容大概是这样: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榆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篷点点灯光。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教学时不必作过细的解释,疏通句意,初知内容即可。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词。词作押韵和谐,上下阕结构一致,琅琅上口,好读好背。朗读时要突出韵脚:程、程、行、灯;更、更、成、声。这样就显得和谐悦耳、响亮动听。同时要处理好节奏,如,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下阕后两句节拍与此同。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人人背会这首词。

  参考资料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

  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筛选信息能力.

  2.激发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纳米知识的课外阅读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纳米和纳米技术都很微观,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很抽象。教师出示关于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图片,可以增加直观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逝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2.展示图片:

  图1.纳米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的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的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

  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3.板书课题:简述: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

  4.出示目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通俗生动,层次分明。在指导阅读时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内容.通过讨论交流,体会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说明方法.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培养圈点批注的'自学能力.]

  1.听范读,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大屏幕显示“自学指导”内容)

  A.用笔勾画关键词句(领起句,关键句,总结句)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C.探究不惜笔墨描述外科手术情景的原因.

  2.小组讨论.(围绕“自学指导”中涉及的问题,交流意见,讨论解决。)

  3.师小结.

  明确:

  A.关键词句:切除脑垂体瘤,该如何进行呢?脑垂体小手术刀大,那该怎么办呢?医生是如何完成不流血的外科手术呢?什么是纳米机器人,什么又叫纳米?不仅仅是外科手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这一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B.思路:传统的外科手术——无血外科手术——纳米机器人工作——纳米及纳米技术——应用前景——改变人类生活思想的科技.(层层设疑,结构精巧)

  C.因为这些细致的描写,颇有点科幻小说的味道,增强了本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研读课文,筛选信息.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要突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重点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筛选信息。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寻信息点,学会提取和概括,力求准确、全面.把相关信息制作成读书卡。]

  1.教师导学,展示读书卡的制作要求:卡片体例要一致;出处时间要清楚;规格大小要适当;抄写剪贴可灵活。

  2.根据下列提示,学生筛选信息,制作读书卡.

  A.什么是纳米?B.什么是纳米技术?C.什么是纳米机器人?D.纳米神奇在哪些方面?E.纳米技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前景如何?

  3.展示读书卡.

  4、师小结。本文的信息量相当大,有的是明示信息,有的是隐含信息。明示信息容易筛选,隐含信息则有一定难度,但仍能从课文内容看出纳米是神奇的,即:纳米本身的微小,纳米技术本身微观和精确,纳米技术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四.借助网络,想象探究.

  [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问题,除了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外,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讨论交流.老师要积极给予评价,提醒学生想象与科学依据相符,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纳米的阅读材料.文中纳米技术应用创造的奇迹都是科技工作者大胆想象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1.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纳米时代的产品。

  ①提示,课文中说纳米材料制作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会蹦。想象一下,纳米材料还会给你带来哪些变化?

  ②讨论交流,学生互评。

  2.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①教师导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收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

  ②展示收集的信息。(用“我了解到……,我查到了……”的句式说话。)

  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筛选相关信息)

  参考课题:A.纳米技术的前景.B.纳米产品奇妙的特点.C.纳米技术发展的报道.

  参考资料: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是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壮举、抹煞、挑衅、哄笑”等词语。

  2、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片断。

  3、理解哥伦布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片断。

  教学难点:

  理解哥伦布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哥伦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实验:(出示鸡蛋)你能将鸡蛋竖在桌子上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采用磕破法使鸡蛋竖立起来的就是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

  2、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哥伦布竖鸡蛋》。(生介绍哥伦布)

  二、学习课文

  1、按要求自由读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理解了哪些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为什么竖鸡蛋?怎样竖鸡蛋?)

  (2)填空课文主要内容:

  哥伦布巧用(竖鸡蛋)的方法,驳斥了那些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他以事实向他们证实了:(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和证实),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创先)。

  3、“挑衅”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要向哥伦布挑衅?

  (1)齐读第1节

  (2)理解“壮举”和“创举”,交流哥伦布航海资料。

  (3)理解“抹煞”和“千方百计”

  4、他们怎样攻击哥伦布的?

  (1)指名读第2节,读出挑衅的语气

  (2)演示“不怀好意地哄笑”

  (3)齐读达官贵人的`话

  5、他们自以为这次的攻击得逞了,让哥伦布无言以对,没想到哥伦布反问一句……(师生配合读3~6节)

  6、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哥伦布却做到了……(出示第7节)

  (1)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节。

  (2)请大家默读后划出关键词,完成填空。

  哥伦布把鸡蛋往桌子上(轻轻一磕),鸡蛋底部(磕破了一点),鸡蛋(竖立在桌上了)。

  (3)齐读这句话。

  (4)哥伦布用事实反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攻击,他自信地说……(出示句子:“诸位办不到的事,我不是做到了吗?”)

  ①生读句子②这是句什么问句?改陈述句

  7、思考:哥伦布为什么用竖鸡蛋的方法来反击达官贵人对他的攻击?

  ①出示:“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竖鸡蛋和发现新大陆都是简单的事,不是你不会做,而是你想不想得到这样做,关键看你有没有创新。)

  ②齐读最后一节

  ③如果你当时在场,当哥伦布离席而去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质疑讨论

  1、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应改成《哥伦布磕鸡蛋》,该不该改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发表意见后师:我也同意不改,原因刚才同学们都说过了。当然不同意的可以保留意见。希望人人都成为爱观察、会动脑的“小一休。

  四、课后拓展

  说说科学家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牛顿通过苹果掉落地上发现了地心引力;帕斯卡通过敲打盘子发现声音的震动)

  板书设计:

  哥伦布竖立鸡蛋

  敢于创先、勇于实践

  发现新大陆竖立鸡蛋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人物对话很精彩,朗读训练应始终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竖立鸡蛋与发现美洲新大陆有什么关系?哥伦布为什么用竖鸡蛋的方法来反击达官贵人对他的攻击?然后联系哥伦布最后说的话进行探究和讨论,从而理解课文的主旨。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9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14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