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1 10:08:1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热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形成初步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为动画配音读、理解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时语言清晰流畅。学会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完善自己。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合作的乐趣,在交际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际关系。

  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方”。

  2 、初步读懂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 、揭示课题。

  A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你们见过什么雨?(小雨、大雨、毛毛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B 、这节课,我们学习和雨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雨点儿)

  学习生字“点”后,指导学生把课题读正确。(范读——指名读——全班读)

  二、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A 、用喜欢的符号,把本课的生字画下来。

  B 、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C 、把课文读通顺。读课文时要做到:看清音节读准音,词语连读,读完一句要想想它的意思。

  D 、找出自然段,标上序号。

  2 、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

  3 、雨点儿到底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云彩里)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识字

  1 、电脑出示生字“问、请|、空、方”

  A 、指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字是前鼻音,后三个字是后鼻音)

  B 、自读。

  C 、小组开火车比赛读。

  2 、点出示生字“数、彩”

  A 、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

  B、 个别读,带全班读。

  3 、小组合作学习:小朋友已经学习了六个汉字,小组长手上还有四个生字,请小组长指导小组学习。

  A 、游戏:考考你——以小组为单位,迅速挑出组长所念汉字的字卡。(组长轮流当)

  B、在小组内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4 、吃水果游戏:用多媒体课件把今天所学的生字按不同顺序分别藏在各种水果里,请学生挑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教师点鼠标,水果就翻出一串生字,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水果就归他。

  四、朗读课文

  1、 读句子。

  A 、学生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B 、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互评。(侧重点:读准字音,词连读,句子读顺)

  C 、小组赛读,教师引导学生评议。重点结合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读一读,找一找,文中说什么数不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用演示纸片飘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2、 读课文

  A 、自读课文。

  B 、选一自然段在小组内交流。

  C 、小组代表朗读。

  五、写字指导

  1 、观察“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注意点和弯钩所在的位置。(弯钩的起笔和收笔都落在竖中线上)

  2 、学生自己看书,了解生字的笔顺。

  3 、指名书空。(课件演示笔画和笔顺)

  4、 教师范写。(注意对比“方”和“了”中的弯钩。范写“方”的弯钩时,教师要边写边念顺口溜:起笔平,弯度大,向左斜,中线钩)

  5、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6 、反馈书写情况,学生再次练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初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初冬季节的一些景物特点,理解课文中太阳、田野和树林在雾中、雾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电脑,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数一数有几句话,想一想有什么没读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1)隔着我们和田野、树林间的这层纱,指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这两句话中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导朗读,看电脑演示,试着把模模糊糊的`感觉读出来。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生分别读一遍,然后比较读的情况。

  2.指名谈体会,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

  3.看电脑演示,体会:发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读。

  (四)小结:

  1.课中练习:让学生口头练习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 )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 )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 )淡淡

  的光。

  进行评价: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 望不见 )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 看不清 )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 发出 )淡淡的光。

  2.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词句时,运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在读书读报时遇到读不懂得词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做这些事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读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观察下雾时和雾散后的两幅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读四、五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雾散后,太阳( )光芒来。

  2)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 )了。

  3)雾散后,近处的田野、树林也( )了。

  3:电脑演示下雾时和雾散后景色的对比,体会后练习朗读。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组自学。要求:

  1)一个同学朗读。

  2)其他人结合一段内容谈体会。

  3)同学间相互补充。

  2.汇报学习成果

  3.看录像体会初冬景色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师生共同介绍有关初冬景色的资料

  3.总结 :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在学习

  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领略了初冬的景色,收获真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配乐朗读全文。

  2.从课外书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各个季节的景色的文章。

  板书设计:

  22 初冬

  下雾时 雾散后

  望不见 望得见

  看不清 看得清

  发出 射出

  探究活动

  观察下雾前和雾后的景象和其变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回忆了幼年和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及多年读书的经验,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课文首先总说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强烈;接着叙述幼年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的快乐;然后以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读书的经验体会:读好书;最后概括全文的主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4.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交流自己读过的有关书籍和搜集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2.搜集信息,了解作者。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岂”“聊”容易写错;要求认识的字中“斋”和“煞”都是翘舌音,“浒”“觅”也容易读错,要注意强调。

  2.阅读教学

  (1)了解预习情况,联系学生预习或读书情况导入新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出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再品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切身体会,回忆了自己幼年和少年时代读书的哪些往事,然后逐一引导学生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讲述自己读书体会的语句认真感悟,认识到读者对一本书的喜好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感情出发,而是从书中读出历史、读出生活、读出人间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益处。

  (2)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3)以下词语可供理解课文时参考: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

  3.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认真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读了哪些书?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你是否也读过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书呢?”这道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到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有帮助的事。忆自己读《水浒传》的过程。忆自己背《满江红》和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忆读《茶花女遗事》和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的不同感受。“说一说你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读书好: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能激起感情,获得美的享受;能扩大知识面;对写作有帮助;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多读书:读书的范围要广博,数量要多,读万卷书。读好书:要对书的优劣比较选择,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人品,有助于写作,扩大知识面的书是好书。

  (2)拓展与运用

  “与同学讨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你都读过哪些好书,它们给你带来怎样的 快乐?”此题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那些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人品,有助于写作,扩大知识面的书是好书。“文中作者写自己读书过程中或引用书中原话,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或特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样的内容找出来并试着列一个表格。”此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与交流”第一题来回答,或引用书中原话,或引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或特点。

  (3)积累

  悬念: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情。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酷爱:非常爱好。风骨:(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荒唐: (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行为)放荡,没有节制。怒发冲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4.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忆读书》是冰心老人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本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文章看起来形很散,但有线索贯穿。学生对这样的构文方式,把握起来会有些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理出“忆”这条线索,并抓住它研读课文。这样就能够体会到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

  相关资料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她度过了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1921年参加了茅盾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1923年留学美国,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举世瞩目声誉不衰的小说诗文。她19岁成名,直至老年,度过80多个创作春秋,“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用古人赞玫瑰花开季节长的诗句来比喻她的一生很相宜,她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她的散文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她的小说构思灵巧,寓意深邃,她的小诗语言清新,格调自然。她的成功,和她4岁始认字,7岁始读《三国演义》,11岁就读过“多部丛书”,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等古典名著,并且自己尝试着写作有着密切关系。读书创作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凝成了《忆读书》一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兔妈妈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小兔、兔妈妈、乌龟、骏马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3、从中可以体会到兔妈妈对它的孩子怎样?

  4、指导有感情朗读。

  读出兔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细读第2--4自然段。

  5、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了,它是怎么问她的孩子的?孩子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分段朗读2--4自然段。

  6、从兔妈妈的问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用亲切的语气读读妈妈的问话。

  (2)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心情是怎样的?

  (3)同学们谈一谈小黑兔的话,体会体会。

  (4)指名分角色朗读妈妈与小黑兔的.对话。

  评议,他的读能让我们体会到小黑兔的心情?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小黑兔的心情,想一想它是怎样说句话的?

  (6)指名读,评议,再读。

  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说句话?

  生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

  小白兔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读一读小白兔的话,体会体会。

  指名读。

  评议,再读。

  (7)同学们体会得真好,现在你能通过做动作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白兔的话吗?

  自读,指名读,齐读。

  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

  7、细读第5--7自然段。

  (1)对于两只小兔的回答,妈妈十分惊讶。

  (2)让我们读出兔妈妈惊讶的口气。

  (3)那么小白兔和小黑兔又是怎么回答的?

  从中能体会出它们的心情怎样?

  指名说,相机观察插图。

  (4)有感情地分别读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回答。

  (5)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8、细读8--10自然段。

  (1)这次兔妈妈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8自然段。

  (2)你体会到兔妈妈的心情怎样?

  (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有感情地练读第8自然段。

  9、对此,小黑兔非常不理解,它非常生气,齐读第9自然段。

  (1)兔妈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你们读得真出色,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怎么知道读哪只兔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

  2、老师奖励你们,我们一起表演课本剧,好吗?

  自由组合表演。

  上台表演。

  评选最佳表演。

  板书设计:

  不奖小黑兔得意跟乌龟比

  蘑菇该奖给谁敢于和高手比

  奖小白兔难不情跟骏马比

  教学后记:

  1、学生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2、学生能够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敢于和强手竞争,才能显示出真正本领。

  3、对于新部首&“字头&”有一部学生巩固的不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着低段对口语交际的要求,训练孩子的用普通话交流,并让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去年大旱灾出发,让孩子们谈水的宝贵,从而激发孩子对水的识。此外,充分利用文本又超越文本,充分利用平时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好地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让孩子们知道水的可贵,咱们应想尽办法珍惜每一滴水。

  2、逐步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认真倾听的习惯。

  3、在活动中增加孩子表达的自信心,让孩子乐于说出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孩子了解水的可贵及咱们要珍惜水的原因。

  2、让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旱灾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水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旱灾时各种灾难的'图片。

  2、展示火灾时人们用树枝灭火的图片。激趣,从刚才的图片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孩子自由表达)

  3、是啊,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一场雨,有足够多的水那该多好呀!小朋友的脸上一定会露出笑容,庄稼可以美美地喝个够,火苗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扑灭,人们所受到的损失也会少得多。但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呢,你瞧,那边是什么声音?(播放课件:水龙头哗哗直流)这一现象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看到这一情境,你想说点什么?

  (孩子们自由说,当说到要珍惜水时,揭示课题:珍惜每一滴水)

  二、图片引路,探寻方法。

  1、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自选一幅图,说出图画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编一编。

  2、全班交流汇报。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细细评价,多多鼓励)

  3、小结:是呀,图画中的小朋友多么能干呀,他们用自己的的方法来珍惜每一滴水,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珍惜水的方法一定比他们多,让我们也来说说吧!

  4、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平时节约用水的方法。

  (可多平时生活用水,扫地擦窗等方面介绍,教师巡视点拨,启发思维)

  5、全班交流。

  (其余生认真听,认真评,评出金点子小组)

  三、拓展应用,内化升华。

  孩子们,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但是生活是无尽的,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珍惜水的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身边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活不因我们的浪费而感到遗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正好是小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2、问:看出是什么故事了吗?

  3、问:曹冲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说出“替换”并板书。)

  4、谈话:曹冲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

  (一)、理清大小杯的关系

  1、师出示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5个)说:猜一猜,一个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小杯?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倒一倒。

  2、师演示。(正好3杯)

  3、问:谁来说一说大杯容量和小杯容量的关系?

  4、师:假如老师再装满一大杯水,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杯水,一共可以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大杯可“替换”三个小杯)

  5、师:假如有30小杯的水,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大杯水,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说出三个小杯可替换成一个大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意在让学生确立起倍和比的关系意识,能顺利进行转化,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例题。

  过渡:小明在倒果汁的时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3、指名说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过渡: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来容易吗?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要求: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6、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7、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检验。

  过渡:跟他们一样的举手,确定百分之百做对了吗?那要确定做对怎么办?(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课件交流“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四)、小结:

  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学到这儿有点累了,进段广告,轻松一下。[电脑播放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教育我们好东西一定要和亲人、朋友分享,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

  (一)、巩固练习。

  1、出示巩固练习题。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2、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3、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实物投影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口头检验。

  5、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6、小结:我们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替换”策略来解题。

  【设计意图:广告的插入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

  6、交流: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实物投影交流。

  9、口头检验。

  10、小结: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3、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害怕,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合理选择策略,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设计意图:这时的小结,是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怎样抓住它们的依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替换”策略去解答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可做为机动练习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认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积攒、千变万化、憨厚、照顾、训练、惭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学习石匠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

  4、理解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和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变的这两句话的含义。

  5、引导学生抓这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学会如何做人。

  2、理解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和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变的这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朋友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可是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小事,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一些启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出生字。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识字写字。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认读。

  2、重点指导读音。

  3、教师范读生字。

  4、全班认读生字。

  5、记忆生字。

  6、重点分析的字:邻、封、替。

  五、再读课文分清条理。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2、学生汇报。

  课文共8个自然段,讲了一对好朋友对待钱的不同态度的故事。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赵、李两人是邻居,又是好朋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石匠要求商人保管自己的钱,回来后发现钱不翼而飞,而商人却说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石匠只好作罢。

  第三部分(47自然段):商人外出,托石匠照顾孩子,石匠乘机教育商人。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石匠和商人消除隔阂,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积累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不翼而飞:本文指东西突然不见了

  憨厚:朴实厚道。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深意长。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二、分段探究。

  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

  3、学生汇报

  4、教师指导。

  他们俩是邻居,也是好朋友。是也是表示并列关系。学生练习说句。

  提问:他们是好朋友,为什么会产生隔阂呢?

  引导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本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他们产生隔阂的原因是什么?发现银圆不翼而飞时双方的表现各是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4、指名学生汇报。

  探究学习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看看石匠是如何感化商人的。

  3、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从商人看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都长胖了可以看出石匠对商人的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

  4、对比阅读感悟。

  A、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嘛!你出去这么久,银圆就变成了瓦片,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B、世界上的东西总是千变万化的。你出去这么久,你的孩子变成猴子,这有什么奇怪的。

  教师总结:世界上的东西的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绝不会一种东西变成不同性质的另一种东西。也就是说,银子不会变成瓦片,孩子也不会变成猴子。石匠之所以这么说,就是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商人进行感化教育。

  5、自由感悟。

  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变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自学最后一部分。

  1、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感悟。

  3、指名汇报。(经过这件事后,商人和石匠消除了隔阂,成了真正的朋友。)

  三、回顾全文,感悟升华。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