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
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玩扑克的。
(教师用大记录表以分类、排序、比大小等形式总结、记录下幼儿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自己的小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
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务。
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挑战任务,就是“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
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
(1)四人一队,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2)提供不同形状的卡纸作为辅助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不用。
(3)时间:五分钟。
(4)最高最稳的获得金牌。
2、幼儿自由组合探索出“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3、幼儿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教师小结:底层的扑克牌应该两张一组竖立在桌上,要摆放的多而稳,根据自己选择的卡片图形搭建,越往上扑克牌要越少,这样才能搭得又高又稳。
4、教师给搭得最高的一组颁发金奖,其他小组分别颁发银奖、铜奖。
活动延伸
1、将扑克牌投放到区域中,不借助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出更多“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2、鼓励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用扑克牌探索出各种有趣的玩法。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1、关于目标制定与载体选择。本次科学活动的知识目标定位在对6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们设计电话号码,为可爱的小动物进行设计。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载体?我以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活动目标;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本身的兴趣。
2、关于目标的“度”的'把握。排列组合的知识可以把我们引向概率学,但对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5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单向的线形思维。因此,我把它定位在排出6个具体的号码。
3、关于活动过程的设计。科学活动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程序,即“激趣——探索——成功”。本次活动中,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最终走向成功。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1—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6个不同的号码。
2、体验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记录单、铅笔、1—6数字卡;
2、动物图片、教师使用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讨论电话号码的秘密
1、回忆家中的电话号码(教师作记录)
2、分析、讨论:
(1)这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由哪些数字组成?
(2)每家的电话号码有重复的吗?为什么?
(3)怎样让电话号码不重复?
二、设计电话号码
1、出示小动物图片,告诉幼儿:请大家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2、提出设计要求:必须是8位数;前两位数为86,后六位为1—6,不能少其中一个数字;每家一个电话号码,不能重复。
3、第一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其中一只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4、第二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六只小动物设计不同的电话号码,并作记录。
5、交流、检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知道用铁丝可以自制泡泡器,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不同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或椭圆形。
3、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实验操作,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难点:用铁丝自制泡泡器,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不同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或椭圆形。
活动准备
泡泡液、瓶盖、塑料吸管、水果包装网、铁丝、毛巾、每组一份,泡泡器,记录表人手一张,水彩笔、成功盒子一个(贴笑脸的盒子)、失败的盒子一个(贴哭脸的盒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昨天下午老师在洗玩具时候,到入洗洁精,洗着洗着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游戏吗?
(二)、猜想环节
1、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2、教师拿出套圈在泡泡液里一蘸,轻轻一吹,就会吹出气球一样大的泡泡,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哇,泡泡好大呀,小朋友想不想玩?早猜到你们想玩了,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魔法袋!里面装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3、出示记录表,介绍材料。
师:这么多物品也不知道它们能不能吹出泡泡来?猜一猜:什么物品会吹出泡泡?(幼儿大胆猜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动手验证
1、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和我们猜想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亲自来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2、在操作前提出要求:
这些工具一样一样的试,把能吹出泡泡的物品放到咱们的成功盒里,然后再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对应的格子里用水彩笔画上“√”反之画上“×”,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工具,不要对准同伴的脸吹泡泡,如果不小心泡泡水撒到桌子上,要用毛巾擦干净。
3、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四)、引导幼儿发现与质疑: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怎么吹出泡泡来的?谁愿意到前面给大家表演一下?谁发现泡泡从什么位置钻出来的?(是冲镂空的地方钻出来的)请个别幼儿发言。
师:这些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或者缝隙,这些有洞洞或者缝隙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五)教师出示铁丝,个种形状的泡泡具,
1、提问:一根铁丝怎样才能让它吹出泡泡?(圆心,三角形,梯形)等形状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是三角形还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大胆猜测
(六)猜想并验证泡泡的形状
1、请幼儿说说自己拿了什么样的泡泡器,它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可请拿相同形状泡泡器的幼儿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2、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
师:“有什么秘密?”请幼儿发言。
3、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或椭圆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大家开心吗?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能吹出泡泡,还有那些不能吹出泡泡的物品,能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呢?怎么样能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回家和家人一起来玩,一起来探索!
活动反思
课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活动过程我感觉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的参与性非常的高,都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完成活动过程,但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觉得应该更广泛一点,在准备成功和失败的盒子的时候也应该每组一套,这样有利于幼儿操作和观察。所以以后再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材料准备上要更加充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体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重点:初步理解沉浮
难点:认识标记并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石头、铁夹子、玻璃球,积木、塑料、泡沫块等十三份及图片一幅。
2.贝壳、磁铁、瓶盖、乒乓球等十二份,抹布每人一块。
3."↑"与"↓"的标记各两份,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脸盆三个,筐筐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好,我是哥哥,我叫"浮起来",专喜欢浮在水面上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往上翘了。我是弟弟,我叫"沉下去",专喜欢沉在水底下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向下垂了。"引导幼儿分别和他们打招呼。
2.师:"他们今天带来了很多玩具。"教师逐一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二、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1.师:"哎呀,他们兄弟俩的玩具不小心混在一起了,哥哥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弟弟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怎么办呢,我们帮他们把玩具分分开吧。"
2.师:"我们先来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
3.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自由猜测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图片。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老师准备了三盆水,请小朋友们把筐筐里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玩一玩,仔细观察哪些玩具放在水里的时候是浮起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
5.提醒幼儿玩具轻拿轻放,注意不要把水弄湿了衣服。
6.幼儿亲手实验后,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请说清楚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之后是浮上来的还是沉下去的。"
7.教师针对每件物品根据多个幼儿实验后的回答,调整黑板上的图片。
8.师:"我们看一看浮起来哥哥有哪些玩具?沉下去弟弟有哪些玩具?"
9.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木头积木、塑料模具和泡沫放到水里之后会浮在水面上(老师在"浮上来"表情旁边画"↑");石头、铁夹子、玻璃珠放到水里之后会向下沉(老师在"沉下去"表情旁边画"↓")。
三、认识标记,再次操作
1.引导幼儿看黑板上的箭头标记,师:"现在老师把浮起来和沉下去用箭头标记来表示,箭头向上表示什么?箭头向下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贴有标记"↑"与"↓"的两只筐筐,引导幼儿将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筐里。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浮起来哥哥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浮起来的筐筐里,把沉下去弟弟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沉下去的筐筐里。"
3.教师提供贝壳、钥匙、瓶盖、海洋球等物品。师:"瞧,妈妈又给他们买了新玩具,也请你们来分一分,看看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请幼儿先操作,然后再放到相应的筐筐里。
4.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兄弟俩分清楚了他们各自喜欢的玩具,他们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呢。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本领,把玩具放到水里就能知道这个玩具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们把这个本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2、空铁罐每人一个,石块、沙子、米粒或者黄豆、树叶若干。
3、铃一个。
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声响找出与罐子内相同的物品,然后检验是否正确。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游戏:谁的耳朵灵
幼儿集中到活动室中间,用头饰遮住眼睛,由教师或一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全体幼儿的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敲响某一乐器,请全体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4、讨论怎样保护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型动物。
2.激发幼儿观察和认知小蜘蛛的兴趣,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2.课件:图片-蜘蛛
3.ppt课件:巨型蜘蛛
动画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谜语:一个小珠子,吐丝结网子,网子粘虫子,吃成小胖子。
2.教师:你们知道蜘蛛在哪里吗?
二、 展开
1. 你们想看小蜘蛛的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蜘蛛在哪里,幼儿观看。
让幼儿说一说蜘蛛长什么样子。
2.利用蜘蛛图片,细致的观察蜘蛛的`外形特征。
(1)蜘蛛的头胸部长着什么?它的腹部是什么形状的?
(2)小结:蜘蛛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有蜘蛛的口器、八只步足,腹部一般为圆形和卵圆形,能纺出丝的纺织器在腹部。
3.了解生活习性。
(1)你在哪里见过蜘蛛?蜘蛛是怎样捕食的?
蜘蛛喜欢吃什么?
(2)小结:蜘蛛生活在树上、草间、石下、水边、洞穴、灌木丛等处,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的蜘蛛结网捕食,有的蜘蛛四处找吃的,还有的生活在洞穴中,蜘蛛以昆虫、多足类动物为食物。
4. 了解蜘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蜘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蜘蛛?
(2)小结:蜘蛛能捕捉农田里的很多害虫,有的蜘蛛还可以入药。
因此,蜘蛛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蜘蛛。
5.了解蜘蛛的种类
(1)Ppt课件:巨型蜘蛛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蜘蛛有很多种类型,还有毒性蜘蛛。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小型动物,激发对小动物观察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8-21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