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1
活动目标:
1.会找玩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能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玩具摆放在一起。
2.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愿意用语言讲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柜1-2个。
2.玩具若干(长毛绒玩具、汽车玩具、娃娃、积木等)或幼儿自带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展示玩具,认识玩具。
教师:园长老师知道我们班小朋友特别喜欢玩玩具,今天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玩具,
看看有些什么玩具?(请幼儿说出玩具名称)
2.玩玩具,体验快乐。
教师鼓励幼儿分组自选玩具,自由地和玩耍或和同伴一起友好地玩。
(二)引导讨论,尝试摆放玩具——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观察摆放的玩具。
2.讨论怎样摆放玩具。
3.探索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请幼儿自主尝试将同样的玩具放在同一层玩具柜上(或玩具篓)。
(2)让幼儿边摆放玩具边学说:我把“××”和“××”放在一起。
4.分享共同摆放玩具的`快乐。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整齐的玩具柜,分享一起摆放玩具的乐趣。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分类摆放。
活动反思:
《我会放玩具》是一个数学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其一,玩具是幼儿熟悉和喜爱,对于自己的玩具幼儿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定会有许多话可说。包括玩具名称、玩法、玩具的由来等等。活动材料是他们平时最喜欢接触的东西,应该活动起来没什么难度。其二,在生活中,幼儿有摆放玩具的生活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玩具归类等。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2
活动目标:
1.练习将教室中的玩具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玩具的好习惯。
2.学会把特征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3页。
2.教室中的各种玩具、篮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在教室的各个活动区中,各收集2--3种玩具,放在篮子里。
2.在集体活动时间,展示篮子里的玩具,问幼儿:"这些都是教室里的玩具,可是它们全部都混在一起了,怎么办?"
3.拿出其中的一种玩具,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属于哪一个活动区的呢?"
4.一一拿出篮子里的玩具,并按幼儿说的区域,将玩具一一分类摆放,摆在篮子前面。
5.指着其中一堆玩具,问幼儿:"现在,谁能帮我把这几个玩具送回它的家呢?"
6.请幼儿依次将一堆堆的`玩具送回"家"。
7.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13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启发幼儿把同一类的东西圈起来,并说说把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
活动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3
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活动重难点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活动准备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活动反思
经过这次活动后我发现孩子在玩完玩具是都会主动把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盆子中。有时放错了,旁边的孩子也会提醒。希望孩子在家时也能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3.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二、重点与难点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小班数学玩具分类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垃圾分类教案01-06
小班社会《垃圾分类》教案04-01
小班长短分类教案01-12
小班教案:玩具我爱你07-07
中班数学《分类》教案12-05
小学数学分类教案08-13
小班垃圾分类教案15篇01-09
送玩具回家小班教案03-30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