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3 09:24:2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小百科:空气(Air,kōng 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重点: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难点: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掌握测量容器的科学使用;发现不一样大小的容器和测量结果的关系;愿意与同伴商量,合作进行操作记录。

  重点:

  能掌握测量容器的科学使用;

  难点:

  发现不一样大小的容器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准备:

  米、碗18个、大小不同的杯子两种各9个、笔(两人一份);记录表9张;统计表三张;调羹每组一个。

  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2分钟)

  1、出示装有米的碗。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知道里面有多少米?”

  2、幼儿讨论,启发幼儿用杯子量。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老师今天有带杯子来,那我们今天就用杯子当量具,你们帮我看看,杯子可以怎么帮助我们量出筐里有多少米?”(舀米过程示范一遍,提醒)

  3、教师示范并提醒:“唉呀,我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可不能将米撒到外面去啦!”

  二、幼儿操作,探索量米的科学方法。(27分钟)

  (一)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用杯子盛

  1、操作要求:1、将幼儿分成9组,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数杯数,数的人看同伴舀一杯就在相应的空格里画上一根棒,最后记录下小棒的总数;2、操作时,动作要快,还不能将米撒漏在外面,也不能使框中有遗留的米粒,这都会影响实验结果。3、完成后拿着记录表回到位置上等待。

  2、集合统计,观察记录表,分析操作结果。

  师:“看看你们的记录结果。有xx,有xx,结果好像有不一样。”

  师:“其实,今天老师带给每一组的米都是一样多的,给你们的杯子也是一样大的,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3、启发幼儿思考。

  师小结:“因为每个人盛米的时候有多有少,这就影响了你们最后的结果,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每杯米盛的一样多呢?”

  幼儿讨论。

  师:“将杯子在米中舀一舀,然后用手在杯子口上轻轻地划过,将多出杯子口的'米拨掉,让杯里的米跟杯口一样平,就可以啦!老师给每一组提供一个调羹,把硬硬的调羹柄架在杯子口上,轻轻的划过。

  示范:那如果米太少了呢?(最后的时候用调羹舀米)

  (二)第二次操作:要求用科学的方法量米

  1、操作要求:1、还是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数杯数(交换),数的人记住要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在第二格;2、用公平的方法舀每一杯米。

  提醒:把米运回到原来的筐里。

  2、集合,观察记录表

  师:“我们用了这种公平的方法,又一次量了米;看看,最后你们的结果怎么样?”(万一不一样,自己演示)

  总结:原来用同样的杯子,方法,测量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三)第三次操作:用比原来小的杯子两种盛米

  1、出示小杯子。

  师:“那如果我们用这种杯子来操作呢?最后的结果会增多还是减少?那再小一点的呢?我们试试看吧!”

  2、要求:还是两人一组,这次又交换一下;一半用中号杯子,一半用小号杯子;还是用这种公平的方法量米;把你的结果记录在相应格子里。

  3、观察记录表,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结果会发生变化?

  4、小结:原来,杯子越大,杯数越少;杯子小,杯数越多。

  三、结束活动:启发幼儿用更多不一样大的杯子进行实验,观察结果。(1分钟)

  1、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杯子、用很公平的方法来量米,这是一种测量的方法,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测量方法还有很多,小朋友回家也可以找一找,量一量,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自己的老师、同伴。

  2、收拾桌面操作材料。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万花筒图案变化带来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万花筒的乐趣。

  2、能自己拆装、组合万花筒,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关。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制一个万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锡箔纸做成的"镜片",每位幼儿3片;牙签盒、桌面垫板卷成的筒各1个)。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以谜语导人课题: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转来转去,千变万化。

  2、引导幼儿观察万花筒,通过自己拆装探索万花筒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由欣赏自制万花筒,发现它的千变万化,激发起探索的兴趣。

  (2)引导幼儿自己拆开万花筒,观察其结构,了解万花筒里有三块长方行的镜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还有装花片的小盒子。

  (3)指导幼儿探索形成美丽图案的奥秘。逐步实验:物体在1面、2面镜片前分别是什么样子,3面镜片应该怎样排列才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3、帮助幼儿组合安装好玩花筒、继续观察探索。

  活动延伸:

  更换不同的花片探索转动效果。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 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 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3、 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轮子、塑料玩具、陀螺、小棒、积木、圆纸片、吸管等

  2、绸带、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师:小朋友,今天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来猜猜它是什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师:那除了风车能转,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今天,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风车、陀螺、电动汽车、纸片、吸管,它们能转吗?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小结: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有手推,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吸管穿过纸片,用手一转,纸片就转起来了等等。

  讨论: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转?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动脑筋,想出来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了,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真我惊讶,你们真棒。

  (二)借助绸带引出身体的转动

  1、出示绸带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的玩绸带转动,教师巡回看。

  3、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让你的'绸带转起来的?(用手臂带着转,用身体带着转)

  4、咦,我的绸带怎么没有转动呢?这是怎么回事啊?谁来教教我?

  (小结:哦我们都发现了,绸带本身不会转动,是我们的身体转动带着它转动起来的,原来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动,真神奇哦!)

  5、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跳一个绸带舞!

  (三)运用肢体动作感知转动

  1、师:那我们的身体还有那些地方,哪些部位会转动起来,请小朋友找一找,转一转你的身体部位哦!(幼儿探索)

  2、请幼儿交流:谁来说一说,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来试一试

  (舌头转、手臂转、辫子转、屁股转等等)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了。

  (四)观看视频,了解旋转的秘密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关于旋转的图片和录象,看看旋转给生活带来的美感.

  (五)拓展: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师:风车的转动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汽车轮子的转动给大家带来了生活的快捷,电风扇的转动给大家又带来了凉快。各种各样的旋转让生活变的多姿多彩。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转动呢?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再找一找,把你找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由物体的旋转—身体带动物体的旋转—身体部位的旋转—观看一些旋转的表演,层层递进,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了解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有手推,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都可以使物体旋转,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旋转的原理。

  评析:

  笑口常开

  本次活动,老师从操作材料到影像资料的提供,无不说明课前准备的精心和尽心,加上课堂中充满激情的演绎,教师的自我突破显而易见。若能让再增加一次探索实践的机会,则更好!祝贺你,上得很成功!

科学教案 篇6

  教案目标:

  1、认识西瓜的外形特征,知道西瓜的味道,它是夏天的水果。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有目的地观察。

  教案准备: 西瓜一个。

  教案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猜谜语:青青藤,满地爬,结出果子圆又圆,瓤甜水多绿汪汪。

  二、运用多种感知西瓜的特征。

  1、教师出示西瓜,让幼儿观察,提问:看看西瓜是什么样子的?

  2、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压一压,有什么感觉?

  3、讨论各自探索过程和结果。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瓜皮是浅绿色的,还有的瓜皮上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响,推一推还会滚。

  4、小朋友们,请你猜猜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呀?(幼儿讨论)5、教师将西瓜切开,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瓤、有皮,瓜瓤里有瓜子,瓜瓤甜甜的水分多;开始吃的时候很甜,越往下吃就不大甜了;瓜瓤有红的,也有黄的,瓜皮有点绿;吃完了手上、嘴上有点黏……三、讨论吃西瓜的好处。

  你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小结:西瓜水分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还能防止生痱子呢!

  四、幼儿品尝无籽西瓜并与前面的西瓜比较,体验无籽西瓜吃起来更方便。

  1、出示无籽西瓜,让小朋友尝一尝,和刚才吃的西瓜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讨论。

  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小结,让幼儿感受到科技新产品好。(人们吃西瓜时要不停地吐瓜籽,很麻烦,所以科学家动脑筋,试验出了新品种——无籽西瓜。吃起它来就很方便,不用吐瓜籽,大家都喜欢吃。)

  本页就是育儿天堂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文章的例文内容,涉及到小班优质科学教案相关的工作内容,读者们可以根据幼儿园的情况进行调整,大家的意见可以直接反应给小编,还有相关的几篇同样优秀的教案例文推荐给你,小班科学教案树叶,小班科学教案小树叶的妈妈在哪里,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与要求

  1、让幼儿能正确叫出芹菜和菠菜的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并能从它们的根、茎、叶子加以区分比较了解不同点。

  2、知道芹菜和菠菜它们都是蔬菜。都有根、茎、叶子,有营养能做菜。教育幼儿养成爱吃菜不挑食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洗净带根的芹菜、菠菜若干棵(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2、做好的炒芹菜和炒菠菜各一盘,消毒好的盘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双。

  3、售货员服装四套。

  二、活动过程

  1、 老师:“小朋友,前几天我们认识过什么蔬菜?你们平时还见过什么蔬菜?吃过什么蔬菜?请你们说出它的名称来 ”

  2、出示芹菜,老师:“谁认识这种蔬菜吗?它叫什么名称?”

  老师说出芹菜的名称后,分给幼儿一人一棵芹菜,请幼儿仔细观察芹菜的外形特征。“芹菜都有那些部分?是什么形状、颜色?”引导幼儿认识芹菜的根、茎、叶子。

  3、幼儿通过看、摸、闻、了解芹菜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芹菜有根、茎、叶子,茎很粗,叶子长在叶柄上,叶子是绿色的.、一片一片的、边缘不光滑,有一种很浓的味道,芹菜的茎是从根部长出来的。”

  1、 让幼儿了解芹菜的用途:芹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即能做菜又能作配料用。

  2、 出示菠菜,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认识菠菜的外形特征。

  5、教幼儿学会比较芹菜和菠菜的不同点。分给幼儿每人一根芹菜和菠菜,让幼儿自己先比较,再和身边的小朋友小声交流意见。先请几个幼儿说出芹菜和菠菜的不同点。

  老师作总结:“现在我们一起来比较芹菜和菠菜在根、茎、叶子上的不同点:芹菜棵高,菠菜棵矮:菠菜根是红色,有甜味,芹菜根是白色,菜味道浓:芹菜茎粗大,菠菜茎细小:芹菜有叶柄,菠菜没有;芹菜叶是园的,菠菜叶是尖的。”且营养价值很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

  6、教育幼儿菜农种菜不容易,炊事员做菜也不容易,小朋友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吃饭是不能挑食的,多吃蔬菜才有营养,身体才能长得好。请幼儿品尝炒好的菠菜和芹菜。

  7、游戏:《买菜》 老师说出游戏规则:请四名幼儿扮演菜档的售货员,其他幼儿来买菜,只要说对波菜和芹菜的外形特征和名字,才能把菜卖给他。

  8、幼儿都买到菜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把菜送给厨房的阿姨。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陀螺感兴趣是从易志福小朋友带来的五彩陀螺开始的,这个五颜六色的会唱歌的小玩意一下子就把所有孩子们的目光锁住了。他们即好奇又兴奋,对这个会唱歌的陀螺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们蠢蠢欲动,都想试一试,玩一玩,目不转睛的盯着这悠悠转的陀螺争先恐后的问易志福:“能让我转一转吗?”“给我玩一玩,好吗?”“让我试一试吧?”……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迅速捕捉幼儿的这时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的资源,从直接、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开始享受到自主探究、主动表现带来的乐趣。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由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陀螺》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玩陀螺,了解陀螺的外形特征及旋转的奥秘。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究、验证陀螺制作过程,并记录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⑴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陀螺。 ⑵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记录卡若干份。 ⑶摄像机、陀螺擂台赛。

  2. 经验准备 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儿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标与幼儿经验的契合点,以便收集适宜完成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

  活动过程:

  一、“转转发布会”───设置情境,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1. “转转发布会”后提问:

  ⑴你是怎样让陀螺转动起来的?

  ⑵陀螺旋转与不旋转有什么不同?

  ⑶怎样让陀螺旋转时间更长呢? 幼儿玩陀螺后分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2.欣赏陀螺,从而了解陀螺外形特征。

  指导语: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如:下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圆片等,可启发幼儿回想陀螺的共同之处)

  二、“陀螺”诞生记──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动手设计制作并记录结果

  1.讨论制作方法 指导语:有趣的陀螺怎样诞生的呢?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关注幼儿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可行的制作方案)

  2.总结、记录制作步骤 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如下:

  ⑴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⑵将装饰好的图形剪下;

  ⑶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个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内。

  3. 陀螺产生了

  幼儿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过程。

  注意:⑴启发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大胆进行装饰,画出不同图案,设计不同造型。⑵找准中心点,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台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拍摄此过程)

  1.比一比,谁的陀螺转动时间长?

  2.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陀螺静止时能看见几种色彩?转动起来就不见了呢?

  活动延伸:

  运用硬纸板和火柴棒试着把陀螺制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看它们能否转动起来。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组织和实施:

  第一,通过“玩陀螺”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究机会,使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活力。观其行,激其趣。通过情境设置“转转发布会”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成为幼儿的玩伴,并适时地为幼儿的探究创设陀螺擂台赛展示舞台,不仅让幼儿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激发幼儿探究陀螺转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通过“做”陀螺,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动实现的,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解其惑,展其趣,在幼儿碰到挫折时,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教师若能关注孩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问题。比如:制作陀螺过程中找不准中心点,轴过长、过短,材料制作过于简单等等,在不断的质疑中寻求症结所在,并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及同伴互动,在多重互动的过程中赢得成功和自信。在此环节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表述操作结果,与同伴交流经验,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知识系统化,使学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通过“比陀螺”验证自己的制作,共享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孩子在实验中出现不同的构思,方案和验证过程。在验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录其行,延其趣。为此教师录制了此环节,对幼儿探究活动的精彩记录促成新的活动产生,延续幼儿的探究热情,而以兴趣为目标的擂台赛,更让幼儿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实现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教师应用即有趣又能引起儿童科学思考的情景或方式引入主题,使孩子们关注周围常见事物,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同时使孩子们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不断地支持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纸是生活中幼儿最常见到也最常接触到的很普通的东西,孩子平时也很喜欢玩纸,设计本次“小汽车过纸桥”的活动,创设了主题情境,孩子在故事的引导下,以“小工程师” 的身份融入故事情境,开始了探索和实验,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猜想和动手实验,探索出让纸桥不塌的方法。

  2、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动手操作。

  活动重难点:

  教师怎样引导幼儿能大胆的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实验。

  活动准备:

  1、瑞吉欧课件故事情境和声音。

  2、两个外观一样的模型纸桥(一个不会塌掉、一个会塌掉),遥控汽车。

  3、实验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积木和废旧的a4打印纸、4个玩具汽车。

  4、投影仪、记录单、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汽车过纸桥

  播放课件声音“嘀嘀嘀”这是什么声音啊?(小汽车的声音)

  播放课件场景(一次播放小汽车、两座桥、游乐场)“小叮当要开汽车去游乐场玩咯!到达游乐场的途中要经过两座桥。”

  第一次过中间夹有波浪形的纸桥,“小汽车顺利的开过了小桥”。

  接着小汽车在第二座桥上开,“哎呀!桥塌了,小汽车掉下去了”小叮当伤心极了”,播放小叮当哭的声音课件。

  “小汽车为什么会掉下去呢,谁来帮助我一下啊?”

  老师引导幼儿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小工程师,看看这这两座桥为什么一座会塌掉、一座不会塌掉呢?”(教师聆听幼儿的各种想法,)

  教师预想幼儿会说的是:

  1、纸的材质不一样,请一个小朋友近距离观察和摸一摸。

  2、纸的`厚度不一样,可以准备尺子量一量

  将两座桥桥面撕开后,让幼儿再观察发现:“这两座桥里面有什么呀?”(原来中间多了一张纸。)

  “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呀?”(波浪形状)

  “原来多了这张变了波浪形状的纸,小汽车过桥就可以不塌了呀”

  二、幼儿用投放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怎样让小纸桥不塌(每4人一组)

  “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一下小叮当,怎么样才能让他的小汽车开到游乐场去呢?”

  “小工程师们来说说你们想到的让桥不塌的方法吧!”(老师聆听幼儿的大胆的猜想)

  鼓励幼儿大胆实验,教师注意观察孩子是怎样运用提供的材料试验的,并给与引导式的提问。

  “小工程师们开始搭桥吧!再用画笔记录你们的搭桥实验吧!(可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各种形式记录)”

  “这一队的小工程师们,你们为什么要把纸变成这样呢?”

  “你们为什么要把积木这样放呢?”

  “你在做什么?为什么?”

  教师预想的幼儿回答:

  1、我多用几张纸,桥就变得更硬了。

  2、我把纸这的厚厚的,纸就变硬了。

  3、积木是桥墩,多几个就更稳。

  4、积木桥墩距离靠近一些,小汽车也可以过去。

  (教师在幼儿想出办法以后,要给予鼓励:“”这位小工程师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其他小工程师相信你们能想出更多的办法。)

  三、投影仪展示记录单并请幼儿说一说。

  根据时间请1—2组展示记录单:“谁来告诉大家,你们的小汽车过了小桥了吗?你们的小桥是怎样搭的?为什么塌了或没塌?”(实验有可能没成功,重在探索过程)

  结束语:”我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把小桥搭好了,让我们开着小汽车嘀嘀嘀的过小桥,去游乐园吧!”(幼儿排队和老师离开)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的一些防身绝招已有所了解,然而对动物的再生本领却比较陌生,活动以《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为背景,以螃蟹失去大螯、长出大螯、发现壁虎和蚯蚓的再生本领为线索。在欣赏课件和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再生本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

  2.在倾听、思考、探索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萌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魔术道具、课件、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

  1.教师表演魔术,将大拇指拔走。

  2.和幼儿一起揭穿魔术。

  师:老师拔出的是假手指套,是魔术道具,真手指藏在了手背后面。

  3.引出问题。

  师:如果我的手指真的没了,还会长出来吗?

  生:不会。

  师:是的,人没有这样的本领,那动物有吗?

  生:有。

  二、欣赏故事,了解动物再生的本领。

   (一)播放课件,设疑、猜测,了解三种动物的再生。

  1.出示螃蟹。

  师:这个小家伙是谁呀?它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生:开心的、帅的、可爱的······

  师:可是今天它被人抓进了笼子里,它可不想待在里面,如果你是小螃蟹,你会怎做呢?

  生:用钳子挖个洞。

  生:爬上来,用钳子把盖子剪开。

  生:用钳子刨个地洞逃走。

  师:你们说的钳子就是螃蟹的大鳌。

  师:那它有没有逃出来呢?

  师:看它真的爬上来了,想从洞口挤出来,可是它太用力了,把大鳌挤断了。

  2.欣赏课件,引发讨论。

  师:螃蟹丢掉了一只大螯很难过?这时壁虎看见了走过来说——(观看动画1)

  师:壁虎是怎样安慰它的?

  生:别担心,你的大鳌还会长出来的。

  师:你们相信壁虎的话吗?

  生:信。

  师:螃蟹可不相信壁虎的话,它觉得壁虎是在骗它呢!可是壁虎说——(观看动画2)

  师:壁虎说了什么?

  生:我的尾巴被蛇咬了还会长出来,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的大鳌断了也会长出来的。

  师:原来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所以它觉得螃蟹的大鳌断了也可以长出来,那它的想法正确吗?(观看动画3)

  师:螃蟹真的长出新的大鳌。

  师:那你们知道螃蟹除了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还有哪些地方没了也可以长出来?

  生:腿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哪里没了都可以长出来。

  生:肠子吐出来,还可以再长。

  师:螃蟹不仅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腿断了也可以长出来,更神奇的是它的眼睛坏了还可以再长呢!

  师:螃蟹长出新的大鳌,它可开心了,又活灵活现的在岸边爬来爬去,忽然它听到“哐”的`一声,发生什么事了?(观看动画4)

  生:蛇被刀砍成两段。

  生:毛毛虫被刀砍成两段。

  师:告诉你们是蚯蚓,它被人用铁锨砍成了两段,它还能活吗?(观看动画5)

  师:螃蟹是怎么样安慰蚯蚓的?

  生:别担心,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还会再长出一条新的蚯蚓。

  师:螃蟹说的对吗?我们来听听蚯蚓自己来告诉你们答案。

  师:螃蟹只说对了一半,蚯蚓不但会再生,而且两个半段身体会分别长成蚯蚓,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其实啊,蚯蚓如果被切成三段、四段、也有可能长出三条、四条蚯蚓。

  (二)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再生的含义。

  师:故事听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生:螃蟹的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蚯蚓如果被切成两段会长出两条新的蚯蚓。

  师:这些动物的特殊部位断过之后可以重新长出新的来,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动物的再生本领。有了这个再生的本领,动物在遇到危险时就可以顺利逃走,保护了自己。

  三、交流分享,继续探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

  1.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自由讨论,思考一些动物的再生部位。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看你拿到的动物是谁?有不认的吗?(一起认识水螅)

  师:拿到相同动物的小朋友可以走到一起,大家讨论一下,交流交流,看看它们再生的部位有可能在哪里?

  生:鹿是角,尾巴。

  生:龙虾是大鳌、尾巴、腿。

  生:章鱼是脚爪、头。

  生:水螅哪里都可以。

  2.通过视频,验证探索的结果。

  小结:其实自然界中像这样有再生本领的动物还有很多,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初步探究人类的再生。

   师:动物有这么强大的再生本领,那我们人体有吗?

  生:没有。

  师:互相观察一下,看看你旁边的好朋友,再想一想,一起思考交流一下。

  1.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发现人体的再生部位。

  生:头发、指甲、骨头、皮肤、胡子······

  师:老师每年去献血,我的血会不会被抽干啊?

  生:吃红豆补血。

  生:还会生出新血。

  师:我们的骨髓细胞是可以造出新的血液的。

  2.懂得关爱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那如果我们的四肢,器官失去了会不会再长出来?

  生:不会。

  师:所以身体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五、活动延伸:探究动物的其他自我保护方法。

   师:动物除了有再生的本领保护自己,还有什么本领也可以保护自己呢?(出示图片)

  师:认识它们吗?

  生:变色龙变色。

  生:枯叶蝶停在枯树叶上。

  师:那海马呢?蜘蛛呢?不着急,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后再慢慢探讨。

  课后反思:

  拿到这个故事素材时,觉得要把它设计成科学活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再生?而再生的范围非常广泛,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再生的功能,还有再生能源、再生资源等。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粗浅的,他们所能理解的再生的概念应该是简单易懂的,所以,我还是围绕故事情节,把再生的概念定义为,物体对失去的部分能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8-21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