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案设计》。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桥之美》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1、师导: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播放课件“美丽的春天图景”。提问:小朋友,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会做些什么?
3、春天要做事情真多,你看,这群可爱的小学生们在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
4、引出课题:对了,植树的季节到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树 季节》。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题:植树的季节。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待教。
(2)讲一讲读懂了什么?、3教师简笔画一棵小树,教师动情地描述:今天我们有来种下一靠小树,希能用心地学习,为小树知识养料,让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三、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春天是植树 季节,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请大家找一找,再认真地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说说,从第2自然段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3)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体会:春天里,春雨滋润着大地,阳光温暖着大地,是一个最适合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2、教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快趁着这大好春光去植树吧!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文中对“我们”进行了哪些动作描写?请用笔画出来。
(3)指名反馈。
(4)教师:文中只用了四个动作词就写出了“我们”种树的过程能够,这四个动作词用得太准确了,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
(6)教师导言:植树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快乐,当风吹动“我们”的红领巾,仿佛是树上开放了红红的花朵。
(7)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出种树的快乐。
(8)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将“红领巾”比作“一朵朵红花”,表达了“我们”对小树苗的祝福与期待,有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教师设疑:“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呢?大家能否从第4自然段中寻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交流
各自读的阅读理解。
①爷爷奶 奶在山上植树,大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②爸爸妈 妈在路旁植树,大陆撑起遮阴的大伞。
③我们在郊外植树,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3)教师:文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植树可以绿化山林,可以为人们遮阴乘凉,可以美化环境,看来,植树的意义真大呀!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读出对树木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
2、教师: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爷爷奶 奶、爸爸妈 妈,还有“我们“都积极地参加植树造林。在这里,教师要送三句名言警句,请读一读,记一记。
(1)十年树木方成材。
(2)毁树容易种树难。
(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学生回到文中,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全文。
教师: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拥有美好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每一棵成长的树木,让我们也趁着春天这大好时光,亲手栽下一棵小树,用心地将它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
六、布置作业
1、亲手栽种一棵小树。
2、设计提醒人们保护树木的广告语。
3、选用课时作用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 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1、 练习册。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