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4 13:28: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优选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雪花飞扬,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这些奇妙的景色,有趣的户外活动,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正是利用这自然现象开展以冬天为主题的活动。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从动脑,动口,动手,使其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的同时培养其对物的分类,统计的能力,及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初浅的分类,统计知识。

  4.学习用折剪贴等方式合作开展美工活动。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难点: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活动准备

  1.大幅冬天背景图一张,有关动物,植物过冬的图片若干。

  2.音乐磁带.雪花头饰。

  3.分类统计表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4.小动物图片,白纸.彩笔.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戏<<大风和树叶>>和音乐表演<<雪花姑娘>>导入主题____冬天来了。

  2.请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冬天的感受(天气冷,手冻僵了......)。

  3.出示画面,激发幼儿寻找冬天的乐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冬天的主要特征,启发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较连贯描述观察的结果,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

  二、动物过冬办法多

  1.教师小结,导入下一环节:人很能干,能想出很多办法使自己暖暖和和地过冬,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

  2.听故事<<小松鼠找朋友>>,请幼儿讲述动物过冬的办法,并将相应的动物图片贴入背景图中,帮小动物安家。

  3.在幼儿观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动物过冬的办法(有换皮毛的.有冬眠的.有储存粮食的.有飞往南方的)强调动物有适应季节变化保护自己的能力。

  4.幼儿操作:按不同的过冬方式给图中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用表格统计。

  三、植物过冬有办法

  1.引导幼儿思考:人和动物都有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植物用什么方法过冬呢?

  2.通过看图片,观察实物知道树木有落叶树和常青树几种,了解他们的过冬方式。

  3.出示黄瓜西红柿,鲜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这些都是春夏的蔬菜.鲜花,为什么冬天也有呢?(让幼儿了解大棚养殖,玻璃暖房种植,给树捆草绳等人们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

  四、美丽的雪景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留住冬天吗?(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停地轮换的)。

  2.讨论留住冬天的办法。

  3.分组活动(折剪雪花.画雪人,帮小动物安家)然后合作布置一幅美丽的冬景图,把冬天留在我们的教室里。

  五、暖和我们的身体

  带幼儿到户外做走跑跳等交替动作的游戏,使幼儿知道冬天的天气寒冷,多活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冬天带来的欢乐。孩子们对冬天感兴趣,非常急切的表现出自己的感受,老师也给孩子自由表现得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较好的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知道清水的特征。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四杯不同的水:清水、糖水、白醋、牛奶。

  2.贴有红、黄、蓝颜色标记的杯子。

  3.彩色橡皮泥、勺子若干。每组三个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透明杯子。

  4.红、黄、蓝记录单,哭脸、笑脸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对比观察牛奶和清水

  1.请幼儿集体观察装有牛奶和清水的两个杯子,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吗?

  幼儿表达。

  2.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评析:在清水杯中放彩色橡皮泥,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来发现牛奶和清水的区别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

  3.放入彩色橡皮泥在牛奶杯中,再次引导幼儿通过眼睛对比观察: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杯中能看得见吗?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清水中能看得见吗?

  (评析: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牛奶与清水的差别,从而让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无色透明。)

  二、辨别哪杯是清水

  1.师出示三杯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杯子,杯子上贴有红、黄、蓝标志。提问:“这三杯水看上去一样吗?”

  2.提出猜测要求

  师:这三杯水中只有一杯是没有放任何东西的清水,请小朋友猜猜是哪一杯,为什么?让幼儿看着标记回答。

  (评析:运用猜测活动,制造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猜测能力,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出记录要求,让幼儿记录。

  师:你认为哪杯水是清水;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记录。把标记撕下来贴在和你认为是清水的杯子上标记颜色一样的记录单上。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如:你猜的哪杯是清水,并让幼儿把话说完整。

  (评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录单可以让幼儿更方便正确对应自己要操作的材料,为幼儿的实验活动提供简单的记录方式,让小班幼儿更易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一下。

  2.提出验证要求:每张桌子上分别放了和老师一样的三杯水,请按照你们的猜想到贴有相同标记的桌子上去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看看你猜的答案对不对。

  3.幼儿操作。

  4.提出记录结果的要求:猜对了就把笑脸标记贴在记录单上,没猜对就贴哭脸标记。

  (评析:师巡视,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四、根据记录单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靠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请幼儿讲述。

  1.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

  2.嘴巴尝一尝,甜甜的,不是清水是糖水。

  3.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所选材料是孩子常见的材料。在引导幼儿辨别哪杯是清水时注意引导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等方式。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从而获得了对水的认知:无味,无色,透明。这样的探索方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而且还能大胆地表述出自己的发现,体验了探索发现的乐趣。

  小百科: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科学教案 篇3

  听觉是人的主要感官,人通过听觉去感知周围世界、感受周围世界、认识周围世界。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而且喜欢摆弄又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因此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然而小班幼儿充满好奇、喜欢摆弄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中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让幼儿在摆弄瓶瓶罐罐中发现存在着声音,并自主发现空瓶没有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感知。我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有些东西放在瓶子里没有声音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第三部分为部分,此环节以形式把活动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声音异同的兴趣。在中幼儿将三种不同的声音猜出,从而体验到的乐趣。活动最后,我为幼儿留有余地。让幼儿持续探索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名称:

  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小班)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发现声音,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钮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流程:

  初步感知→探索感知→感知→延伸引趣

  一、发现声音

  今天张老师带了好多好玩的瓶子、盒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全体幼儿自由操作,教室从旁观察。

  (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地指导幼儿)

  1、你们听见了什么?

  幼儿1:有声音的。

  幼儿2:咚咚咚的。

  (问题非常明确的提出,幼儿能非常有针对性的回答。)

  2、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1:这里有声音的。

  幼儿2:瓶子有声音的。

  幼儿3:盒子里有声音的。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

  幼儿1:里面有东西的`。(里面有些什么呢?)

  幼儿2:瓶子里面有玩具,有声音的。

  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第2、第3个问题清晰的点拨幼儿去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二、听听声音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是、不是)幼儿尝试放置物品。

  幼儿1:是。

  幼儿2:不是。

  (幼儿通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能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去放进瓶子里尝试,而对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不感兴趣。幼儿不能一下子就得出有些东西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因此,在幼儿操作之前提出此问题,能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尝试,有目的地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

  2、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3、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

  (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三、听辨声音《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

  (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

  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四、延伸活动

  有这么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那请小朋友到家里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明天来告诉我们,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评析:

  1、活动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兴趣极高。

  2、选材较好,充分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探索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3、活动环节设计层次清晰,流程递进,安排较恰当。

  建议: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些,能充分让幼儿尝试,进一步起到听觉的训练。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3、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4、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5、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二: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三: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四: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镜头五: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4、那如何让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更新鲜清洁呢?

  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

  (四)游戏《气球火箭》

  1、为什么鼓起的气球一松手就会飞走?

  2、什么样的气球火箭会飞得高些远些?

  3、师生共同游戏数次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了解花朵的生长要件。

  认识光合作用。

  活动准备

  有叶子的枝条、盆栽、透明瓶、铝箔纸、玻璃纸、观察纪录表。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顾之前种植波斯菊的情形,与幼儿讨论种植植物需要哪些营养,才能让植物长得快又好?(阳光、水、空气、土壤)。

  2与幼儿讨论种植花朵时,如果缺少阳光、水分,会发生什麼事情?接著进行实验:

  (1)水不见了:将一枝带有叶子的枝条插入透明水瓶中,并在水中滴一两滴油防止水分蒸发,在水瓶外面标示水位的高度,再将整个枝条、水瓶

  一起称重,用表格记录整体重量〔参见课程计画光碟〕,过一个礼拜后,观察水的位置及重量是否改变。

  (2)光合作用:介绍铝箔纸、玻璃纸两种纸的不同处(透光与不透光),取出一个盆栽,询问幼儿如果将这两种纸各包裹在一片叶子外面,再置

  於阳光下,请幼儿猜猜看,这两片叶子会发生什麼事情?(玻璃纸的叶子不受影响,铝箔纸的叶子则会泛黄),一个星期后,拆下两种纸,观

  察叶子生长的情形,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参见课程计画光碟〕。

  3汇整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叶子裡有叶绿素,经由阳光照射,就能把吸到的二氧化碳(空气)和水转换成养分,帮助植物长大。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科学教案 篇8

  材料准备:空八宝粥罐两个、细绳一根、钻子、包装纸

  制作方法:

  (1)在每个八宝粥罐的底部中间扎一个孔,孔的直径大小以刚刚能穿过细绳为宜。

  (2)将细绳分别穿过两个罐子的小孔后,在绳的两端各系一个结,防止细绳从小孔滑落。

  (3)对八宝粥罐的外部用包装纸进行任意装饰,一部有线电话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

  两个幼儿各拿一个八宝粥罐作为听筒,将绳子绷紧,一人将听筒放在嘴边说话,另一人将听筒放在耳边倾听。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玩“打电话”游戏,知道声音会沿着紧绷的绳子迅速传播,知道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应该把作为成品的“听筒”给他们;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他们半成品,即事先给八宝粥罐扎好孔,引导幼儿自己穿孔、打结。

  引导幼儿试一试绳子松弛了,声音是否还会被听到。

  请幼儿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蒙上眼睛)玩“打电话”的游戏,看能否猜出给他打电话的小朋友是谁。

  拓展与替代:

  与幼儿一起尝试用果冻盒、纸杯、纸盒、纸筒等制作有线电话,比较它们之间在传递声音上有无区别。

  尝试让幼儿用不同长短、不同材质的电话线(线绳、铁丝、毛线)做有线电话,请幼儿辨别声音的变化。

  科学小知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被称为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不同。当两个幼儿用自制的电话筒打电话时,说话会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沿着紧绷的绳子传播,他们便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如果绳子松弛了,振动就无法传播,声音也就无法被听到了。此外,绳子的长度也会影响声音传播的质量。绳子越长,声音越听不清楚。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认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