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赞美京剧的四字词语,练习用选择关系关联词造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我的研究报告》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赞美京剧的四字词语,练习用选择关系关联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
想一想这些词语中都在讲什么?
2.交流:这些词语都是赞美京剧的词语,且概括京剧的.几个方面特点。
3.读一读,记一记。
4.你还能试着用四字词来描述自己熟悉的特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
先读逗号前的句子,思考这一部分说什么,再读后面的,再思考。
2.再连起来读句子。
3.讲解“要么……要么……”表选择一项。
4.自学二、三句。
5.你能用这些词再造几个句子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名言,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
2.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3.练习背诵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想想“游刃有余”的字面意思和比喻意思?
2.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请帮帮我
教学目标:交流求助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二. 交流
1. 哪些情况下我们要向人求助,说给大家听听。
2. 分组表演,小组交流。
3. 全班展示交流。
三. 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第四课时
习作:我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研究的问题。
2、能讲述清楚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情况。
3、表达具体通顺,得出研究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搜集来研究它,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吧!
导出课题。
二、指导写作
1.引导学生学习习作范例,认清研究报告的结构,打消学生对协研究报告的恐惧心理,激发写作热情。
2.学生交流:研究报告该写什么
3.学生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列举出来,越多越好
4.想一想:这些题目中,哪个问题我最想研究,最有研究价值,开展研究。
三.练习写作
师巡视辅导
同时选择典型习作随堂讲评
注意从以下方面引导:你想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
第五课时
生自由习作、修改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造,养成感受自然、聆听自然的好习惯。
2、以自读为主,强调预习,对疑难语句重点突破。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把握主要观点,训练信息筛选和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森林狂想曲》
二、介绍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字词正音
四、整体感知
⑴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C)
A、音乐B、大自然的声音C、生物的非事务性声音(语言)D、生物的事务性声音(语言)
⑵明确“事务性声音”与“非事务性声音”之间的区别。
(重点朗读我家后院的.画眉“这段。由个别朗读,到集体朗读。)
提示:
1、“事务性通讯”和“八小时以外的事务性语言”具体指什么?
明确:指鸟之间用于沟通、联系和交流的信号。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它们是事务性语言不是音乐。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不相信它只是在进行事务性通讯,而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音乐演唱。
3、作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乐,抒发情感。(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声音(非事务性)
4、从这段看来,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文字文学色彩很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文学性。作者的文章写得如此生动亲切,关键是作者对所有动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5、同步填空:列举、分析:
1、白蚁头部打击乐(非事务性声音)
白蚁上颚信号(事务性声音)
2、蝙蝠声纳捕捉昆虫(事务性声音)
蝙蝠倒挂铃声(非事务性声音)
3、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非事务性)
(这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可以称之为“音乐”)
⑶作者认为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关键句)
⑷本文结构思路总结
⑸作者在说明动物音乐时运用了那些主要的说明方法?
(在书上标明。请同学举例说有哪几种。)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总结:举例子能使文章有厚重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列数字使事实更确凿具体。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容易理解。
五、难段点评
1、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大自然声音很多,大部分声音声音是没有意义的。
2、第5段:“有风险”什么意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理解:“有风险”是说难以办到。本段语言生动幽默,用类比法说明人类不理解动物的音乐就像外星人不理解高尔夫球声一样。
3、第12段:
⒈上下文指什么?明确:指众多动物一齐鸣叫的声音环境。
⒉“使我们飘然欲飞”怎么理解?明确:动物们的音乐合奏是一种大自然的生命旋律,令我们感动,陶醉。
六、拓展讨论:
达尔文与刘易斯观点之比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相关阅读】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语文教案 篇5
【执教时间】XX年11月18日
【执教对象】蒙山中学预备年级
【执教教师】上海市吕巷中学 吴昌琼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二) 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 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 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八、板书设计: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案 篇7
1、 朗读这首词。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 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 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 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 质疑问难。
七、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 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 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 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 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 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 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 质疑问难。
四、 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自由谈。)
(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发言)。
······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师:小组讨论一下。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图片感受一下贝贝的表情及心理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教学案例分析:
以疑促读 营造情景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新意的导入,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中,创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兄妹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亲情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