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3 07:35: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精品(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科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意思。

  3、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产品。

  重点难点:

  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同学们,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你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他们有什么用处吗?

  2.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片关于玻璃的课文,题目叫:13 新型玻璃

  二、检查课题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

  夹丝网 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学后讨论:指名说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并板书:特点 作用

  中间夹丝金属丝网 报警

  3、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说边体会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四、分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1、学生用上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以下四中玻璃。每人学一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完成板书,填写四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的认识各种玻璃。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出示表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然后看着表格,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竟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越高。)

  学生在组内推销。

  2、都准备好了吗?

  下面请你么上来像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推销。

  3、学生填写订单,交给自己认为讲的最好的学生,然后评出优秀推销员。

  4、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新型玻璃吗?如果知道,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争当“小发明家”,培养创新精神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和同学们刚才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型玻璃,他们在现代化建筑中正起着(重要作用),研制这些玻璃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真了不起,它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发明一种新型产品呢?

  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每人设计一种新型产品,完成这张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2、学生完成方案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都能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一种新型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或还需修改的课后完成,最后,老师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让理想成为现实,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作业

  1.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2.完成指导丛书的练习

  板书设计:

  特点 不断探索

  新型玻璃

  作用 创造奇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