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9 09:36: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5、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1、生字注音

  拮据(jié)赚钱(zhuàn)不堪(kān)计较(jiǎo)栈桥(zhàn)糟蹋(tà)流氓(máng)

  牡蛎(lì)狼狈(bèi)煞白(shà)恐怖(bù)无赖(lài)别墅(shù)阔绰(chuò)

  多音字辨析据: jū(拮据) jù(根据) 煞:shā(煞风景) shà(煞白)

  2、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时代背景

  《羊脂球》共收集了6篇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热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真实地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苦难命运、拼命的挣扎与不屈的斗争;有的则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狡诈、精神的堕落、道德的败坏、生活的糜烂等等。在作品中,作者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爱憎,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中下层人民,怀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与同情。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二、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1、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我”、父亲、母亲、大姐、二姐、二女婿、于勒、船长……

  2、 复述故事情节。

  3、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②期待—→破灭(心理)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

  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②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③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④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4、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①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②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三,研读课文,分析形象,把握文意。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明确::“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示例:“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围绕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明确: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围绕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5、教师总结: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小说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6、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林海》

  一、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岭。

  1、 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 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

  (1) 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 读出岭的温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

  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 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 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 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

  ——看课件——(自由读)

  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 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

  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 学习花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 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 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 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能说会写 在书上应该写、画些什么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在读书时应标些什么。让学生明白应该爱护书籍,不应乱涂乱画。

  2、培养学生爱护图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简单的标注方法。

  教学准备:几本册书的各类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观看几名学生在读书时不同表现的录象,引出本课口语交际话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和基本要求。

  三、自由讨论

  1、小组讨论,可讲讲自己在读书时习惯写、画些什么。

  2、出几种常用方法:

  (1)不认识的字常点“.”标注,便于查字典。

  (2)妙词佳句常画上~~~~~~~。

  (3)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在旁边画上。

  (4)书的空白处可以写一写体会。

  (5)自己补充的资料也可以写在书上。

  四、小组讨论

  1、如何进行实际性标注。

  2、师生评说。

  3、出示几乱涂乱画的书页,学生发表意见。

  五、

  看书的时候应该爱护书籍,不要乱涂乱画。

语文教案 篇4

  【集体备课思路】

  1、抓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构思教案;

  2、要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维目标】

  1、进一步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

  2、自由探究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及其情感态度。

  3、联系生活,培养坚强、自信、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或由授课教师自行调整安排。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作家作品:

  黄蓓佳,江苏如皋人,出生于1955年6月27日。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曾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底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现为江苏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创作室主任。从1973年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至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视剧本五百余万字。作品:《新乱世佳人》、《小船,小船》、《追你到天涯》、《忧伤的五月》

  2、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二、课文探究

  1、这篇小说的特色是什么?

  ⑴主要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⑵插叙手法的运用。

  2、插叙的好处是什么?

  自然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以连接过去和现在,使读者概念清晰。

  3、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三、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

  1、李京京对于《凡卡》的文章有什么样的情感?(请你从文章中划出)

  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第24段。

  2、李京京躲在树林里偷偷的读课文,回忆了什么内容?并概括一下。你知道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回忆和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以及和妮儿摘桑果、吃桑果的快乐时光;渴望得到亲情和友情。

  3、该部分有一处心理描写请找出?谈谈它的作用?

  第24段;点明喜欢的原因。

  4、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经历、生活相似,情感上产生共鸣,想借助凡卡表达这种情感。

  5、文章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神态、语言、心理、动作。

  6、《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经历、生活相似,情感上产生共鸣,想借助凡卡表达这种情感。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7、李京京深情的朗读打动了所有的人。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你怎样看待程老师做法?

  感情投入;自由发挥。

  8、结合全文思考,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表层含义:想朗读课文。

  深层含义:

  ⑴要求老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⑵渴望家庭和谐。

关于凡卡的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