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然后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所呈现的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制造声音,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多法验证——归纳结论,拓展应用。本课教学的关键,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自主设计实验,强调多法并举和方法创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保鲜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绿豆、钹、干净的透明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声音,提出问题1、谈话:老师这儿搜集了好多种声音,想试一试你的耳朵灵不灵,猜一猜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有兴趣吗?
播放制作的声音课件: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5、关于声音,请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吧!
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诸多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一是将学生带入到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性情,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想办法制造声音,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呢?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用耳听、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3、提出实验和观察要求:下面老师给你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两点建议:(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每一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学生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4、交流与猜想:(1)各种物体发声时分别有什么现象?(2)尽管不同的物体用不同方法发出的声音不同,但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5、小结:各种物体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发出声音时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即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现象,由此可以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在以往执教这一课的诸多课例中,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样制造声音上,忽视了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导致了学生动手多,观察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推测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关注外力作用。为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活动目标,通过交流明确了观察方法和要求,展开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充分的'感知信息,让学生的猜想有根有据。]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1、预设实验方案:你能想办法让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比如,老师击鼓后怎样看到鼓面在振动,你可以设计个实验来证明给大家看。其他的发声物体如音叉、小瓶、气球、水、锣、笛子等都可以设计一个看得见振动现象的实验,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做法妙!
学生选择材料,讨论实验方案。
2、交流:(1)选择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2)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时可以对设计不完善的实验进行修改,对设计中没有用的材料提示学生运用。)
3、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和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5、归纳结论: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手摸喉咙发声,感受发声时的现象。
3、欣赏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拓展应用
1、老师送给你一件小礼物:麦杆,试一试能让它发出动听的声音吗?
2、课后制作会发声的麦杆。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内容
课本版A01页,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J3-33001。
学习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安装鳄鱼模型,了解鳄鱼身体的构造。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鳄鱼的形态、生活习性及种类。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拿放课本和配件,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学习重点
鳄鱼模型的拼装。
学习难点
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鳄鱼吗?谁能说说你对鳄鱼的`了解?(学生分享自己对鳄鱼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做鳄鱼模型,对鳄鱼做进一步地了解。
2、按序分发课本,以组为单位拿取配件。
请同学们按照鳄鱼的图例标注有序地取配件,注意每个配件的编号和数量
3、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
老师先做示范,讲解重要步骤,然后学生再开始安装。
要求:学生在安装模型时应注意各零件之间的位置,不要装反或装错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做出表扬。
5、教师讲解鳄鱼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鳄鱼的生活习性和种类。
6、拆解鳄鱼模型。
请同学们小心地拆解模型,然后把配件分别归类,特别是配件J4-92005、J4-92006,一定要对照编号和配件形状分清楚。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把配件按编号正确地放回配件箱。
注:对放的又轻又准的同学进行表杨,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7、按组收回课本,要摆放整齐。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们共同安装了鳄鱼模型,并且对鳄鱼的构造、生活习性以及种类有了详细的了解。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希望下节课能看到大家更出色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中单个变量的控制.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
感知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开展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2)学生学着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包括:根据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组织、选择材料,根据材料开展科学探究。
2.知识与技能:
1)知识:知道电可以转变成光;知道简单电路所需的基本元件。
2)技能:能根据探究需要选择材料;能动手拼装简单电路;能画出简单电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2)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
3)学生乐于合作学习,乐于交流。
4)学生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学生分组拼装电路。
2.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漂亮的灯饰,霓虹灯拼出的各种图案,在讲台桌上展示,或定在刨木板上展示。
2.物品超市:简单电路的基本元件分类装好,贴好标签。
3.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备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好看吗?(老师指着讲台上的各种漂亮的灯笼,黑板周围挂着满天星。)
2.可惜同学们桌上的小灯笼都不亮,要亮起来多漂亮啊,你们能设法让小灯笼亮起来吗?
3.要想使小灯笼亮起来,你得首先知道需要哪些器材。
二、尝试实验,开展探究 (20分钟)
1.互相商量一下要些什么器材。
2.由组长统一到物品超市来挑选:
1 )一种最好只选一件;2)各组要团结协作;3)还需要器材可以再选。
3.学生分组练习。
4. 给灯亮的同学发奖!
5.说说你是怎么组装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不同的组装方法。)
6.请你把组装的方法画在纸上告诉老师。
7.比一比谁画得好,发给奖品。
8.说说他们组装方法的相同的地方。
9.强调组装电路的方法。
10.给说得好的同学发奖。
11.尝试一下别的方法能使灯亮起来吗?不知道装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三、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尝试
1.这小灯笼老是亮着,挺耗电的,要能控制他多好啊!你有办法吗?大家试试。组长可以再来选材料。
2.请你讲讲你的方法,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
3.鼓掌表扬。
4.大家再试试。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你见过哪些开关?
2.老师演示声控开关,给学生展示各种开关样品,延伸到楼道的触摸开关、家用的遥控开关。
3.请你想想还可以设计哪些开关?
4.给有创意的学生发奖。
5.你见过哪些电池?
6.用完后人们是怎样处理的?
7.电池污染严重,能不能设计出没有污染的电池。
8.发奖。
9.让我们在课后来设计一个电池回收装置吧。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养看图进行实验的能力。
活动准备:1、人一份实验材料:抹布、海绵、卫生纸。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养看图进行实验的能力。
活动准备:1、人一份实验材料:抹布、海绵、卫生纸。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故意装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鼓励幼儿想办法。
教师:呀!水洒到桌上了,桌子上湿湿的,怎么办呢?
2、引导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可能吸水。(布、餐巾纸、泡沫板、塑料板海绵等)
教师:老师还带来一些材料,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帮助我们吸水?(幼儿猜测)
教师:咦!桌子上的水哪里去了啊?
3、教师挤出物体上的水,让幼儿观察。
教师:××真的能将水吸走。
二、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猜猜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会吸水。
教师: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呢?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都来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
三、引导幼儿了解实验步骤,并按步骤做物体吸水实验。
1、教师:这里有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你觉得他们都会吸水吗?
2、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实验步骤。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看看幼儿书上是怎样做的`?
第一步:在每个杯子里装上同样多的水。
第二步:把物品分别放进杯子里,让它们都浸在水中。
第三步:过一会儿,看看哪个能吸水。
四、再次实验,获得新知
教师出示装有水的杯子,水位高低相同,并在最高水位处分别用红色即时贴做好标记。
1、让幼儿确定杯中的水位
教师:杯中的水有多高?在什么位置?
2、让幼儿猜测
教师:我们把塑料板、棉花放进杯子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实验:
(1)教师示范实验将棉花放入水中,然后取出,引导幼儿观察水位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看看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变少了呢?
五、集体交流,找出吸水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找出哪些东西会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为什么你这么认为?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呢?
科学教案 篇10
一、导入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学生质疑。
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
二、探究活动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分小组交流一下。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
(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生:……
小组交流。
生:……
生:……
让学生经历表达、倾听、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联系事实,通过推理,初步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
熟记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知识梳理
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常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