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8 09:56: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精品】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9篇【精品】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有兴趣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判断物体的大小,在操作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3.初步理解按大小正逆排序的标记,丰富“大的”、“不大不小的”或“中等大的”、“小的”等词汇。

  活动过程

  1.以问题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小朋友家里的物品: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鞋子各一双、袜子各一双、杯子各一个(这些物品摆得很乱)。

  提问:宝宝家有些什么物品?这些摆得乱七八糟的物品可以怎样分类摆好?

  ●个别幼儿先按物品的名称将鞋、袜、杯子分类摆在一起,再为每类物品取名。

  ●比较观察每类物品的大小不同,并根据大小进行匹配。

  提问:每类物品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这些物品分别是谁的?为什么?

  小结:这些物品有的大,有的小,爸爸用最大的物品,妈妈用中等大的物品,宝宝用最小的物品。

  2.按规律整理实物,学习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正排序。

  ●提问:还可以怎样将每类物品摆得整齐好看些呢?

  ●请三个幼儿按由小到大的规律操作摆放鞋子、袜子、杯子等物。

  ●交流评价幼儿操作的情况,幼儿观察分别按正排序的同一类物品,并讲出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提问:这一组物品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怎样才能排得又快又对?

  教师示范按大小正排序3个物体的方法:按从小到大排序时,先排3个中最小的,再排剩余2个中较小的,最后排最大的。

  (幼儿操作后,可鼓励他们用另外的方法正排序如:挑出3个物体中最大和最小的,按小到大排好,再将剩下的一个摆在它们中间。)

  3.按规律整理实物,学习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逆排序。

  ●提问:除了按由小到大给物体排序,还可以有什么不同的`方法给物体排序呢?

  ●请二个幼儿按由大到小的规律操作摆放二类物体后教师示范逆排序的方法:按从大到小排序时,先排3个中最大的,再排剩余2个中较大的,最后排最小的。(幼儿操作后,同样鼓励幼儿用另一种方法排)

  ●小结:给不同大小的物品排序时,方法可以不一样。

  4.匹配排序标记,理解大小标记的含义。

  ●教师分别出示大和小的标记,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并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示标记。

  ●教师分别出示“小→大”和“大→小”的标记,幼儿认识标记,说出它们表示的含义,让个别幼儿选择排序标记,为每组排序的物品贴标记。

  ●小结:物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摆放,这样看起来会更整齐、更好看。

  5.按规律整理图片,学习看标记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正逆排队。

  ●幼儿每人一张有排序标记的底板,每人一套《大小排序卡片》(衣服、裤子、毛巾、帽子),要求看清楚底板上标记的意思再将图片上的物体进行排序。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将图片排序的。

  ●展示幼儿的操作情况,交流评价幼儿按规律摆放礼物、完整表述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故事都知道乌鸦是通过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后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这可以让孩子来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来知道结果,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内容让孩子进行小实验,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主动的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种标志。

  2:能观察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图文标志,理解不同的标志代表不同的含义。

  3:知道食品包装袋上应具备这些标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食品袋上的标志,并理解不同标志的含义。

  难点:知道食品包装袋上应具备哪几种标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并在表格中找出各类标志。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类带有不同图文标志的食品包装袋布置成超市。

  2、用白纸遮住底部文字注解的各种食品标志图片。

  3、大小表格 、小小质检员挂牌 、铅笔 、两个不同颜色的大塑料篮和六个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发现标志。

  1、以幼儿购物引入活动,提出问题。

  问:“你选的是什么食品,你为什么选它?原来很多小朋友只是通过包装袋的漂亮、感觉这种零食很好吃来选择食品的,其实食品包装袋上有很多的秘密——各种标志,它们分别代表食品是安全的、绿色的、没有过期的?小朋友们,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包装袋上有的各类标志。

  二、主动探索,理解标志。

  1、老师将幼儿找出来的主要标志以图片的形式贴于黑板上。

  (1)质量安全 (2)食品的身份证 (3)食品安全食用期 (4)绿色食品

  2、请幼儿猜猜每个标志分别所代表的'意思。

  问:“这些包装袋上的秘密被我们找出来了,那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你能告诉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标志的正确含义。

  三、加深理解,讨论危害。

  问:“小朋友们,原来食品包装袋上有那么多的标志,有了这些标志就说明食品是安全的、合格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标志,吃了什么标志都没有的那种不合格的食品,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

  四、扮演角色,检查标志。

  1、老师出示大范例,讲清填表的细则。

  2、幼儿扮演小小卫生质检员,到超市检查食品袋上的标志,并将合格、不合格的食品分类放。

  3、请幼儿拿着表格分享讲述自己检查的结果,将不合格的食品进行销毁,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孩子的主动观察、探索为主。以及教师的退位。在活动中,从最初幼儿找出各种标志,通过观察猜想它们的含义到在表格中检查标志,分类找出食品,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活动中的退位,使幼儿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主动观察和主动探索。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随着天气的渐热,有些孩子在中午睡觉的时候喜欢把袜子脱掉,他们会发现李凯懿的脚胖乎乎的,陶恒宇的脚黑黑的,脚指头怎么比手指头短。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会偷偷的光着脚在地板上走“哎呀,好凉啊!”引来了其他好模仿的幼儿。脚是孩子很熟悉的,但往往越熟悉的东西,对它的关注越少,既然孩子们对自己熟悉的脚这么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就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注重幼儿的感知体验,注重他们的感受、探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看、说、摸、闻、跳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观察、比较、体会任何事物都会变,从谈话、讨论中引申出我们会长大,脚也会变大,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对自己成长的热爱与渴望之情。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小脚,了解脚的功能,懂得要保护我们的小脚。

  2、通过游戏体验光脚踩着不同材料表面的感受,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大胆的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不同质地的材料:海绵垫子、塑料地毯、晴纶地毯、地砖

  纸箱做的'小动物的家(小猫、小狗、小鸡)

  骨头、小鱼、毛毛虫教具若干

  活动重点:认识小脚,体验光脚踩着不同材料表面的感受。

  活动难点:大胆的表述(能说完整话)

  活动流程:猜谜导入——游戏——延伸

  活动过程:

  一、可爱的小脚

  出示小中大三幅脚印图。提问:请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的脚印?

  我们来给脚印排排队吧!(幼儿给脚印排队)

  讨论:爸爸妈妈的脚是不是一出生就这么大?你的脚刚出生时是怎样的?

  小结:我们在慢慢长大,脚也会跟着慢慢长大。

  本环节在让幼儿具体感知大小不同的脚印的基础上,认识到脚有大有小。由此,激活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爸爸妈妈的脚,自己以前的脚,从而让幼儿体会脚"长大"的事实和过程。

  1.自由探索操作,了解脚丫的特征

  (1)、动一动小脚。

  录音机里传来一段轻快的音乐,我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念着儿歌动起了小脚

  (2)、数一数小脚。

  (3)、挠一挠小脚。

  (4)、闻一闻小脚。,

  二、游戏:走小路

  1、师:你们看前面有四条小路,它们一样吗?想不想让小脚去上面走一走?(交代游戏的玩法和要求)

  2、第一次游戏:让幼儿自由走不同的小路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你刚刚走了哪条小路?走上去有什么感觉?(帮助幼儿丰富“滑滑的”、“软软的”、“麻麻的”、“硬硬的”等词汇)

  3、 第二次游戏:在小路上放上骨头、小鱼、毛毛虫的教具。

  (1)师:哟,你们看小路上是什么呀?小动物太粗心了把许多好东西掉在了路上,我们去帮帮忙,把它们捡起来。

  (2)幼儿自由去捡。

  (3)集体交流。

  师:你在怎样的小路上捡到了什么?(鼓励幼儿把话说完整)让幼儿数数自己捡到的东西。

  小鱼(骨头、毛毛虫)是谁喜欢吃的?

  4、第三次游戏:增加小动物的家

  让幼儿和同伴说说你走哪条路把什么送给了谁吃(在送的过程中提醒幼儿有礼貌的说:小狗我请你吃骨头)

  三、讨论:保护小脚

  小脚的本领真大,那我们该怎样来保护它?(列举幼儿平时的一些不爱护小脚的事例,引发幼儿的讨论)

  师小结:不同的季节要穿不同的鞋袜大小要合适,天天洗脚、勤换袜子,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反思:

  ?《可爱的小脚丫》是引导幼儿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一个课题,它以人人都少不了,但又不起眼的双脚为题材。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设备,以简单的指令,有指向性的问题,自身的参与和指导幼儿的观察操作活动及语言描术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形成了幼儿探索自身双脚的整个活动过程。

  我在设计这个活动中,共分三个环节进行。认识小脚、小脚的作用和保护小脚。小脚丫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却很少有机会去仔细观察它,孩子们对小脚认识很少,而且以往关于小脚的活动也较少,因此,认识小脚是本活动的重点。在认识小脚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和孩子一起脱掉鞋袜并用小脚问好,拉近了老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因为小脚从鞋子里“解放”了出来而很兴奋,也很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认识小脚丫的主要部位之后,我又以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情感方面来说,孩子在活动中的心情是很愉快的。而且孩子在手口一致地点数脚趾这一过程中还融入了数学领域。第二环节,我准备了四条小路,海绵垫子,塑料地毯等,让幼儿在上面走一走,感受一下。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情绪都比较高涨,对赤脚到处走很感兴趣,他们都很认真,很仔细的用脚在地面上走。走好后做下来让他们发表有什么不同感受时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到重点上,景怡珂说:“走在塑料上脚很痛。”贝贝说:“走在地砖地上凉凉的的”李凯懿说:“海绵地毯是软软的。”由于这个感受最深刻,所以幼儿对这个很感兴趣。最后一个环节花了一些时间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小脚的简单方法,让幼儿知道穿合适的鞋子是保护小脚的最基本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要勤洗脚勤换袜,.还要勤剪脚趾甲,在穿鞋子和穿袜子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整个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幼儿愿意参与,活动的准备又比较充分,整个过程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玩,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反应热烈积极,活动效果较好。这次活动幼儿很愿意参与,因为活动的对象来自于认识主体的自身,这对小班幼儿来讲无疑是件很神秘而又充满情趣的事情,全体幼儿始终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但幼儿对小脚丫的兴趣还很浓,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我想今后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探索下去。

科学教案 篇7

  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和儿童关系状况都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经验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即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注意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儿童采取积极、支持性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以及磁化现象。

  2.探索磁铁吸起非铁制品的多种方法。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长条形、马蹄形磁铁各一块;回形针、小铁片、铁钉、鞋扣、铁夹子等小型铁制品;积木、塑料插片等小型非铁制品;铁丝、毛线绳等辅助材料。

  2.每组两个盘子。其中一个将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混合放在一起。

  活动过程: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1)出示磁铁,请幼儿说一说它的名字,有什么本领。

  (2)请幼儿操作磁铁,看看磁铁能吸起盘子里哪些材料,重新把材料分成能吸和不能吸两个种类,分别放进两个盘子里。

  (3)请幼儿用磁铁在活动室操作,看看磁铁还能吸起室内哪些物品。

  小结:磁铁有磁性,可以吸住铁制品。

  2.再次操作,请幼儿探索如何用磁铁吸住非铁制品。

  (1)请幼儿想办法用磁铁把刚才吸不起来的东西重新吸起来,如用曲别针别住纸张,纸就能被附带吸起来。

  (2)相互交流好的做法。

  3.用磁铁吸铁钉,看谁吸的多,感受磁化现象。

  (1)请幼儿比一比,用磁铁一个连一个吸住铁钉,看能吸住多少个,比一比谁吸的最多。

  (2)用磁铁吸回形针,一个一个连续吸,看能吸住多少。

  (3)用不同大小的磁铁试一试,看吸起来的铁钉和回形针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4.请幼儿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看看会怎样,感知磁铁正负极相吸相斥的现象。

  5.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猜测)

  二、观看沉浮。

  1、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

  (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

  2、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

  (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三、观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播放声音:小猫的声音)

  师: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

  (幼儿自由发言)

  2、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

  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

  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