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9 08:54: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集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9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梅墙数寒独遥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第五笔是“竖”

  遥: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iacute;nɡ( )寒 yaacute;o( )远

  ( )巧 ( )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 )

  ( ) (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4 梅花(王安石)

  难字: 墙 遥 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

  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大力发展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

  (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出两点:

  ①、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

  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㈠、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

  ㈡、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

  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

  ㈢、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海军真棒!”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指出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例如,教学开始,让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尾,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词,并鼓励个性化的识记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采用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并思考“谁的帮助最好?”,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全员参与,互动探究,各抒己见,资源共享,培养其协作精神。“根据图文内容,探究图中人物分别是谁?”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从而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快乐。当然,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第二个设计理念便是“读贯穿始终”。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

  1、认识"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13个生字。会写"问、间、伙、伴、共、汽"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并学会分角色朗读。

  3、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初步学习13个生字。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小伙伴们的不同态度。

  教学环节: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揭示课题。

  (一)说一说,你的小伙伴是谁?

  (二)板书"小伙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有哪些?在小伙伴之间发生过什么事?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话,理解"伙伴"之意,并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伙伴是指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反馈。

  (一)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部分学生读,其余当评委。

  2、同桌同学互读。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4、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

  一个个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把它藏在课文中,你也会读吗?谁来念念课文?

  (二)学生交流汇报:

  1、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谁是谁的小伙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玛莎是维加的小伙伴。维加是玛莎的小伙伴。玛莎的小伙伴有维加、安娜、安东。……)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简单叙述)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读书小组长检查组员识记生字。(取出生字袋中的生字,带领组员读,然后把会读的生字放回袋中。遇到不会或不熟练的,请同学相互帮忙。)

  五、指导书写"问、间、伙、伴"四个字。

  (一)出示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并尝试书写。

  ("问、间"都是半包围结构,偏旁是"门字框";"伙、伴"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单人旁"。)

  (二)重点指导书写"问"、"伙"。

  (三)学生书写。 [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弄清主次笔和间架结构,然后请学生尝试书写,再辅以教师指导,力求使学生达到书写规范、整洁。]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小伙伴们的不同做法,懂得安东的关心帮助是最具体、最实际的。

  教学环节: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春游那天,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了,惟独玛莎站在一旁。同学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抓住对话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维加关心、询问,安娜关心、责怪,玛莎难过委屈的语气。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进一步读懂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用行动去关心,玛莎很感动。)

  (三)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比一比,哪组分角色朗读得最好(可以配上动作表演)。

  三、开展"图文"配对活动,深入理解感悟。

  (一)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四个小伙伴分别是谁?说清楚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语言文字思考、分析判断,并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玛莎,因为她是两手空空的,又低着头,好象很难过。从右往左数,第二位是玛莎,因为旁边的安东正掰了半片面包给它吃呢。身穿兰色背带裤,头梳两根长辫子的是玛莎。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快步走来,把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男孩是安东。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农村孩子是怎么不花钱买玩具,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自做玩具,同样享受到游戏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玩具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说说平时喜欢玩的玩具和游戏,说说这些玩具和游戏是怎么玩的,这些游戏和玩具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

  2、导: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啊!你想知道生长在农村里的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已有的方法解决。读的时候,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6个自然段,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师生评读,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随文识字

  1、出示:编花环、吹口哨、打水漂、自由泳、打雪仗、捉迷藏、堆雪人。

  让学生说说:你认识这些玩具和游戏吗?

  2、学生边说边认识生字词。

  3、小游戏:我给词语找朋友。

  戴( )吹( )打( )丢( )

  编( )缝( )捉( )

  4、多音字练习。

  用多音字“漂”、“钉”、“场”组词。

  5、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6、选字口头组词,并试着说一句话。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生字的写法。

  2、指导“举”和“式”的'写法。

  注意:“举”字的上面“兴”字的撇和捺要写大一些,盖住下面的部分。“式”字左下的“工”字要将横变为提。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设计

  1、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练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去看一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游戏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农村的孩子们经常玩哪些游戏?

  指名汇报。

  3、再读课文,交流:他们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呢?

  4、导:他们在玩玩具和做游戏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快乐极了、十分自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指名找出相关内容,并引导品味、想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感受农村孩子的快乐、自豪。

  5、自由讨论:你玩过他们的这些游戏吗?你喜欢他们的玩具和游戏吗?

  6、导:是啊,农村小伙伴自己动脑筋动手做玩具,玩出了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他们心中的快乐与自豪吧!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农村小伙伴快乐的生活,他们也很想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哪些玩具和游戏,你能介绍给他们听吗?

  2、学生练习说话,要求:说得清楚、完整、有条理。

  3、导:你希望像农村小伙伴那样自己动手做玩具吗?大胆说说你的想法吧。

  4、指名说。

  5、师:课文中介绍了农村小伙伴一年四季的玩具和游戏,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游戏?

  学生自选相应的自然段来朗读。

  指名汇报读,评读,教师相机指导。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其一:

  写几句话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游戏,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

  动手做一个玩具或动脑设计一种新游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