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9 09:36:3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准备材料”、“整理材料”、“设计版面”、“评价”。通过活动,给学生走进普通人、发现他们高尚精神的机会,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办墙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1-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我、他,我们都是普通人。走进普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可以发现许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

  二、准备材料

  采访父母单位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写成稿子。

  给班里的热心人拍张照片、配上简练的文字。

  从报纸上剪下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

  ……

  三、整理版面

  1.根据稿件内容、形式进行筛选。

  2.做到体裁多样,内容精彩,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按要求进行缩写、改写。

  四、设计版面

  1.带领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个草图

  2.提示进行小组分工

  五、评价

  标准:

  1、内容范围是否广泛

  2、表达是否多样化

  3、装饰排版是否合理

  4、整体效果是否吸引人

  5、书写是否整洁、及有突出的创意

  评价:

  1、组织学生观看

  2、发评价表

  3、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单元小结(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小结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过一段就要“回头看”,进行总结,如发现不足,就要调整学习方法。一个单元学完了,做一个小结。

  二、评价过程:

  1.自评:说说自己开学以来的进步与不足。

  要求:语言要通顺一些,说具体一些。

  2.小组互评:组员们互相评价进步与不足,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主观意愿去评价别人。

  3.老师评价: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4.自己经几方面的评价总结一下。

  5.写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应该怎样努力。

  要求写的具体不空洞。

  6.老师全面总结班里的普遍进步现象以及个别不足的情况。

  指明努力方向,尤其是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根据同学老师自己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小结,语言要通顺,可以从学习这方面,可以学习,习惯等多方面总结。

  及时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 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 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 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

  3、 目似瞑,意暇甚。

  4、 一狼洞其中。

  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1、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经典)09-11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10-06

语文教案【精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