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转转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包括陀螺转动的速度、颜色、形状、大小等)
3、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
(1)自制抽动陀螺。
(2)购买玩具陀螺。
(3)捻动的陀螺
(4)实物投影仪
2、学具:
(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
(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
活动过程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具?(陀螺)。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螺玩具。
2、让幼儿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幼儿玩转陀螺,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相同的陀螺为一组,找出比较认真的幼儿来为本组当评委,进行比赛。)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 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来观察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后,颜色与图案的变化。
1、幼儿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
(2)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
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
(1)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幼儿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幼儿自由自由转动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
(3)幼儿自行讨论交流。(略)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概括:由于陀螺转动的非常快,所以,无论是什么形状,转动起来后我们看上去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决生活中的穿线问题
2、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准备:鞋板、无硬头的黑色鞋带、带有硬头的白色鞋带。
2、第二次操作材料准备:鞋板、无硬头的黑色鞋带、棍子、铅笔、电线、发夹若干。
3、第三次操作材料准备:彩色管、糖果袋、绳子、棍子、别针、发夹、展示板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践、获取经验
1、出示鞋板、黑色鞋带、白色鞋带,提出任务:帮鞋板系上鞋带。
2、提出操作要求
一只穿上白色鞋带,另一只穿上黑色鞋带,看看哪种颜色的.鞋带最容易穿过去?想一想为什么?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重点启发幼儿思考:哪种颜色的鞋带最容易穿过去?为什么?
4、集中交流
①你发现哪种颜色的绳子容易穿过去?为什么?
②归纳小结:原来白色的鞋带有硬硬的头,比鞋洞小就容易穿过洞洞。而黑色鞋带没有硬头、软软的、而且比洞粗不容易穿过去。
(二)选择适宜的工具帮助软头的鞋带穿过鞋洞
1、出示工具(棍子、铅笔、电线、发夹),交代任务。
2、提出操作要求
①每一种工具都去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最适合帮助黑色鞋带穿过鞋洞。
②请在最适合的工具下贴上一个花片。
3、幼儿操作,师重点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种工具能最快帮绳子穿过洞洞?为什么?
4、集中交流
①相互交流:你认为哪种工具最适合帮助黑色鞋带穿过洞洞?为什么?
②归纳小结:棍子和发夹都比较硬,又比洞口小,能帮助鞋带穿过鞋洞;铅笔比洞粗,不容易穿过去,而电线软软的也不能帮助它穿过鞋洞。
(三)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1、出示材料及辅助工具,交代任务
彩色管、绳子:请小朋友帮彩色管穿上绳子做成项链。
糖果袋、绳子:请小朋友为糖果袋穿上绳子。
2、提出操作要求
①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工具帮助它们穿上绳子。
②要与伙伴们一起说说你选用了什么工具帮它们穿过去呢?为什么?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借助工具穿绳子。
4、交流分享,提升经验
①互相交流:你是选择什么工具,帮助彩色管(糖果袋)穿上绳子?你觉得这种工具合适吗?为什么?
②归纳小结:要帮助不一样的洞洞穿线,所选用的工具也是不一样的。要选择比洞口小的、比较硬的工具,而且要根据你的材料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四)活动延伸:平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用到穿线,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试一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所在家庭、园所、社区文化中去提炼 。正当《纲要》的新精神渗透到我的教育观念时,我班幼儿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小朋友们象平常一样到卫生间洗手准备吃点心。突然,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的跑出来 ,嘴里还大喊着:“不得了了,卫生间有毒蜘蛛,会把我们咬死的!”孩子们吓得都不敢进去洗手了,后来还是保育老师把蜘蛛赶跑了,孩子们才战战兢兢的进了卫生间。孩子们对蜘蛛害怕的情绪看在我的眼里,也记在了我的心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蜘蛛呢?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科学活动,让幼儿对蜘蛛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自主探索有关蜘蛛的知识;其次,请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在这个自主探索和准备的过程中,个别孩子居然发现科学书中的错误:“老师,书上说蜘蛛是昆虫,但是我上网查到蜘蛛根本不是虫,是节肢动物!”孩子们探索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探索科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是节肢动物,有吐丝结网的特性。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蜘蛛,对蜘蛛不再有害怕和厌恶的情绪。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蜘蛛结网的动画。
2、彩条、橡皮筋、毛线、幼儿电脑、水彩笔、白纸。
3、在活动室贴上幼儿活动前自己收集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请幼儿观察:今天活动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幼儿自由观察贴在墙上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2、 师告诉幼儿:这些图片都是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真能干!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蜘蛛图片,请小朋友们来看看。然后展示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让幼儿观看。
3、师请幼儿讨论:
(1) 你看到蜘蛛心里有什么感觉?
(2) 蜘蛛是我们的朋友吗?你喜欢它吗?
4、将幼儿分成两派:喜欢蜘蛛的坐到一边,讨厌蜘蛛的坐到一边。
5、请幼儿分组商量:为什么喜欢(讨厌)蜘蛛?并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
6、请幼儿分组起来论述自己喜欢(讨厌)蜘蛛的理由,并鼓励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师小结:两组的小朋友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蜘蛛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蜘蛛的小知识吧!
8、展示课件:蜘蛛织网和捕食蚊子的过程。看完后请幼儿讨论:
(1)蜘蛛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蜘蛛织网有什么作用?蜘蛛吃掉的蚊子是害虫还是益虫?
(2) 你对蜘蛛有什么新的看法?有改变吗?(幼儿可以重新选择到哪组)
9、 师小结:蜘蛛有织网的本领,蜘蛛的身体内有毒,但是它的毒是为了捕捉猎物,如果我们人类不去打扰它,它也不会攻击我们。而且蜘蛛捕食的昆虫大多数都是害虫,所以蜘蛛对我们是有益的。
10、师请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蜘蛛捕食的大多都是昆虫,那它自己是不是昆虫?为什么
11、开辩论会:
(1) 幼儿分组讨论、商量。
(2) 幼儿分组发言,讲出蜘蛛是昆虫(不是昆虫)的理由。
12、展示蜘蛛和蚊子的放大图,师请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请幼儿想一想:蜘蛛是不是和蚊子一样属于昆虫这个大家庭呢?要是昆虫应该有什么特征?蜘蛛它有吗?要是它没有,它又是什么动物呢?
13、 师小结:昆虫应该具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的特征,但是蜘蛛的身体 、却只有头、腹两部分,而且有四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是节肢动物。
14、请嘉宾给两组幼儿发小礼物。
15、请幼儿扮成好忙好忙的蜘蛛,自由组合结蜘蛛网:
(1)把彩条摆放在地板上,用线条建构一个想象中的蜘蛛网。
(2)用橡皮筋构成蜘蛛网
(3)在电脑上画蜘蛛网。
(4)用毛线粘贴蜘蛛网。
12、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的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继续收集和蜘蛛同类的节肢动物。
2、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建构蜘蛛网。
3、在表演区摆放蜘蛛和各种小昆虫的头饰让幼儿玩表演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不但经常把自己的玩具拆得零零乱乱,还会把家里的一些日常用品,如电筒、闹钟、相架、笔等拆开来,但由于孩子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拆开东西后他们往往不能按原来的样子装好。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2.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提供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种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操作盘人手一只。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尝试给最简单的水笔换笔芯,引导幼儿边拆边动脑
1.请幼儿给水笔换新笔芯。
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小朋友给水笔换上新笔芯,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2.幼儿开始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1)观察幼儿如何把笔拆开。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引导幼儿较完整地讲述自己是怎样换笔芯的,并说出理由。
师:你从笔的什么地方打开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A:我发现笔头的地方有一圈一圈的,我转啊转就转开来了,换好了新笔芯。
幼B:我想从笔盖的地方拆开,可是很紧,打不开。后来,我再从笔头试试,就打开了,换好了笔芯。
幼C:我学了阳阳的办法,换好了笔芯。
(评:水笔的结构比较简单,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很快能发现笔头处的螺旋线,可以转开来,换上新笔芯,露出满意的表情。有四五个孩子先从笔盖处试着打开,但笔盖比较紧,无法打开,教师就鼓励他们从笔的其他地方试试。教师没有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幼儿,而是让他们自己尝试,充分探索,一方面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二、通过给圆珠笔换笔芯,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通过自己和同伴解决问题
1.请幼儿给圆珠笔换笔芯。
师:我们还有一支圆珠笔也要换笔芯了,但这支笔很奇怪,看看它的笔头会怎样?(引导幼儿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给这支笔换笔芯可能会很难,你们敢不敢试试呢?
2.观察幼儿在换笔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问题:
(1)幼儿会把圆珠笔拆成什么样子?
(2)幼儿如何选择笔芯?
(3)重点观察幼儿在装笔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
3.师幼共同探讨。
(1)引导幼儿提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幼A:我把笔拆开了,东西太多,装不好了。
幼B:我换好了笔芯,但笔头不会伸缩。
幼C:我的圆珠笔笔头看不见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拆开了的圆珠笔里有些什么东西。(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等配件,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准备。)
(2)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并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师:装笔时碰到困难的孩子可以再拆一支笔,边拆边仔细看看,研究研究,圆珠笔里的弹簧、大帽子、小帽子是怎么装的。
(3)集体讨论:解决装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谁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碰到的困难?
幼A:我发现小帽子要装在大帽子里面。(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讲述)
幼B:笔头不会伸缩可能是忘了装弹簧。
幼C:刚才我选错了笔芯,所以笔头看不见了。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提供的圆珠笔内部结构比水笔稍复杂一点,里面有弹簧、大小不同的两个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外部有笔头、笔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笔芯,让幼儿自己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拆装的过程是一次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鼓励成功的幼儿尝试给较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1.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评: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提供配件较复杂的笔,鼓励成功的幼儿继续探索,没有成功的幼儿可以请教同伴和老师坚持完成任务。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活动延伸
请尝试给比较复杂的笔换笔芯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或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把问题带到科学角去研究。
总评
这是一次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水笔、圆珠笔等材料,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其中,带有笔芯套、弹簧的圆珠笔,操作性强,变化大,这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换笔芯”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