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6 10:02:1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了解公园里的景物与设施,能感受韵文所描绘的公园景色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课文中的事物,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教学时间 :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词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能读准确通顺地读韵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新朋友小叮当,小叮当想请大家猜个小谜语,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请听:有个地方真美丽,绿草红花铺满地,还有木马和滑梯,小朋友们真欢喜。(谜底:公园)

  过渡语:对了,就是公园。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公园逛一逛,学一学——出示课题 识字3(板书课题)

  那王老师想让大家想一想你觉得公园是怎么样的,王老师觉得公园是美丽的,(美丽的)公园,出示( )公园,指导说话。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受词串

  由近到远,从左往右出示课文词串,从而指导学生学会看图方法。

  三、教学词串,感悟词串所描写的景色之美

  (一)教学第一行(公园 绿树 红花)

  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第62页,自己小声拼一拼,读一读这些词语,注 意一定要看清音节读准字音哦。

  1.指名读。正音,读准字音。

  2.这一行中,有两个表示颜色的字,你能找到吗?(绿,红)

  3.(幻灯树木图片)学习:绿树。你们瞧,公园里的树怎么样?(指名读)

  4.(出示图)学习:红花。这个词,谁能看着图读好它。去掉图,你还会读吗?指名读。

  师: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你看,加了表示颜色的词,大自然变得多美啊,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齐读。

  (二)教学第二行(小桥 流水 宝塔)

  1.公园里除了树绿花红,还美在哪里呢?

  2.读准字音,正音,指名读。

  3.练习说话:公园里的游戏项目真多,谁能用公园里有( ), 有( ),还有( ),我们玩得真开心。

  4、出示前六行词串,齐读,开火车读。

  过渡语:这个公园可真美啊,绿树成荫,红花遍地,清澈的小河潺潺地流着。让我们一起读出公园的优美景色。(齐读,前两行)

  (三)教学第三、四行。

  过渡语: 公园里景色虽然优美,但最吸引我们小朋友的还是那些好玩的游乐设施.

  1.哇,游乐场可热闹了,小朋友正开心地玩呢?你们想不想玩?

  2.想玩,就必须要认识每个娱乐设施的名称。

  3.课件出示让生一一指认并正确读出(齐读后两行)

  4. 游戏放松

  想不想玩,好,我们一起来玩玩。

  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鼓掌玩游戏,仔细听老师念

  师:转、转、转,转什么? 生:转、转、转,转转椅。

  师:开、开、开,开什么? 生:开、开、开,开火车。

  师:穿、穿、穿,穿什么? 生:穿、穿、穿,穿山洞。

  师:滑、滑、滑,滑什么? 生:滑、滑、滑,滑滑梯。

  师:荡、荡、荡,荡什么? 生:荡、荡、荡,荡荡椅。

  师:骑、骑、骑,骑什么? 生:骑、骑、骑,骑木马

  5.大家玩得这么开心,来一起读出游玩的快乐。(男女生赛读)

  四、整篇朗读

  今天学的这些词串连在一起,就成了一篇韵文。谁来美美地读好这篇韵文?

  齐读、开小火车读一读

  【教学总结】

  今天教完了<识字3>后百感交集。表意性是我国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本课是看图会意识字。即利用看图体会字义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既可以使学生学到一种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把单调的汉字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就有了识字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对识字有了一些基础和经验。我以旧引新导入教学,采用了“我做你猜”的形式:一只手搭在眼睛上,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看”字。接着让学生尝试看图识字,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这类汉字的特点。只是美好的设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搁浅,由于提问范围过大(你记住了哪些字,看了图对照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表述并不如我的预设,实际上仍是我的讲多于学生的“发现”。很想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悟汉字博大的文化,但常常找不到突破口。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心来备课的。但是还有地方需要改进,继续努力吧!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铃、响、请、讲、束、争、演、滑、梯。临写左右结构的字4个:请、讲、滑、演。

  2.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字形相近的字。

  3.正确朗读课文,并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打电话的语气。

  4.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和同学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5.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熊猫玩具或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能介绍一下吗?

  2.对了,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把人民的友谊带到各个国家。熊猫妈妈的.孩子们就出国演出去了。今天,她接到了孩子们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熊猫妈妈和小熊猫们都说了些什么。

  3.出示课题:23熊猫妈妈听电话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生字

  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谁打的?

  2.他们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指名读第1节。

  4.小组学习5个生字。

  5.交流:零—铃,形声字。

  请,换部首。

  请、讲,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指导书写。

  响,找朋友。

  6.齐读第1节。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这是谁的电话呢?指名读第2节,其他学生思考:谁打的电话,他在什么地方,说了些什么?

  2.根据学生板书:丽丽日本一束樱花

  3.学习生字:束,翘舌音。

  4.指导朗读,高兴的语气。

  5.那么,明明和林林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会告诉熊猫妈妈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课文3—6小节。

  6.交流,补充板书:明明法国巴黎照相

  林林美国纽约滑滑梯

  7.学习生字:争、演、滑。

  8.同桌读一读,演一演。

  9.熊猫妈妈听完电话,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齐读课文第7小节。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弟弟照相请讲丁零零

  滑梯想法友情电话铃

  表演响亮铃声演讲

  扶梯光滑争先恐后

  3.读句子:

  (1)妈妈,我是丽丽。我来到了日本横滨。朋友们送给我一束雪白的樱花。

  (2)妈妈,我是明明。我来到了法国巴黎。一群黄头发的娃娃,争着和我一起照相。

  (3)妈妈,我是林林。我来到了美国纽约。小朋友们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

  4.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

  5.想像一下,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和同桌合作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请、讲、演、滑。

  2.词语:雪白照相表演滑梯友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能说会道的'题目是:看望生病的伙伴。当你的朋友、伙伴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呢?(自由说一说)。

  二、练习说话。

  1、指名说。

  2、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表达图意。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师作指导。

  5、连起来说一说。

  三、演一演。

  1、小组内分好角色,并商量怎么演。

  2、小组内分角色演。

  3、班内演,师生评议。

  四、作业

  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三、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

  教师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___分钟)

  教师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学生活动: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学生活动: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学生活动: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六、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二)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规则,谁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规则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纷纷汇报收集到的规则。)原来规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家庭生活也有规则,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谁说没有规则》。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用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开火车”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抓住重点字词(如“饼”“喂”“瞪”)理解字义,引导学生说说记字方法。

  三、再读诗歌,领悟诗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后讨论

  (1)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

  (2)主人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

  (3)要读好这小节该注意哪个词语?用怎样的.语气读?

  2、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抓住“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各小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师生感情朗读诗歌。

  4、同桌结合插图说一说,假如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后果?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

  四、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1、四人小组说说:你发现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

  3、大组活动:交流作品,推荐佳作。

  4、作品展示。

  五、总结延伸,培养兴趣。

  1、学生谈学小诗后的感受。

  2、布置活动,课后延伸。

  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为了贪图方便和一时痛快而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混乱,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把遵守规则落实到实际中,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人人充当监督员,争做守规则的小学生,学期结束评出班中“最守规则的小学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夏夜的景色美,同时也突出助人为了乐的精神更美。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感受夏夜的美受到人格的熏陶。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

  【教具准备】

  插图、生字卡、录音带。

  【课前准备】

  孩子们收集有关夏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

  夏夜多美。

  2、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夏夜的'风景也很美,美在哪里呢?

  4、指名说。

  5、出示挂图:

  播放录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

  1、多美的夏夜啊,让我们赶快翻开书读一读吧!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去掉拼音读生字卡片:

  齐读、领读、开火车读。

  三、感悟课文

  1、自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板书:

  小蚂蚁──哭──笑

  睡莲──弯腰

  蜻蜓──送

  萤火虫──照

  星星──笑

  四、感情朗读 体会感悟

  1、生读自己喜欢的角色。

  2、指名读:

  师适时指导。

  3、四人小组读:

  相互评价是否读的有感情。

  4、指名分角色读:

  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5、生评价。

  6、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

  1、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这些小动物和植物。

  2、指名上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小动物。

  3、生评价。

  4、说一说:

  周围有这样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吗?

  六、小结

  这里的夏夜真美啊!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找到家,他们帮助别人的心比景色更美。

  七、课后实践

  多为周围的人做好事。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要求学会灶、尖、歪、宁、彩、炉:张、桌、斜、匹10个生字,认识鸭、粗2个字。课文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短文,还配有多幅插图,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字理和帮助理解短文意思。

  依据教材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这篇识字课文要达到以下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本课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诵读课文,积累词语。教学的重点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写好生字。

  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进而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下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上课了,老师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只见老师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一个向远处看的样子,同学们,老师在于什么?这个问题多容易,老师在向远处看。老师接着问学生:老师为什么把手放在眼睛上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后回答:太阳照着眼睛,看着不舒服,老师是用手挡太阳的。对,你们看看这个字。出示看字,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当时,人们造这个字的时候,和小朋友们想的一样。看多有趣呀,我们今天学的《识字3》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些这样有趣的字,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老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发了学生学习新字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倡导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和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3)把自己记住的字在桌子上或本子上练写。

  [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学生已经认识了的.汉字和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促使形、音、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

  2.交流讨论:谁发现了一些汉字有趣的地方。

  [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在此就给了学生一个做发现者的机会。

  学生把发现的有趣的字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会发现: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上面是竹子头;笔头是动物的毛做的,下面是毛字。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尖的尖。墙上的画挂得不正,就是歪。对于灶尾则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有道理就行。

  [注]课堂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去教学识字,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地去拼字音,数笔画,说部件,联词语。这样固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比较低。现在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注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也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了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3.检查读书情况。

  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一边看着书,一边认真听,看他是不是读准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了句子,当他有读错或读得不理想的地方,请同学们帮助他纠正、改进。

  4.自己练读两遍课文。

  【注】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巩固,通过诵读歌谣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

  三、学生自读

  1、刚才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了两遍,谁来说说你对宁宁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注】教学中,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既注意字词的表象联系,又注意每一个词语与歌谣相关语句的内在联系。一个字(词)的意思(包括多音字的读法)往往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不将一个字(词)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析,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意思和用法。

  2.来,让我们看看宁宁画的画是什么样的。

  指导看图。

  [注]让学生注意字、词、文之间的联系。把看图、识字、识词、歌谣连为一体。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二句。

  4.宁宁画炉灶没有门,画鸭子尖嘴巴,画桌子腿歪斜,画大马没尾巴。课文说宁宁是一个粗心的小画家,你觉得宁宁仅仅是粗心吗?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始终围绕着学习中不断出现的层层递进的各种疑问、困难和障碍展开。课文的韵文是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改编而成,编者最后用的是一个问号,这个问号用得非常好,宁宁画炉灶没有门,画鸭子尖嘴巴,画桌子腿歪斜,画大马没尾巴,仅仅是粗心吗?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宁宁这样画有马虎的因素,同时还和宁宁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或者见到了观察不细致有一定的关系。

  指导朗读第三句,注意问句的读法。

  5.练习背诵,赏读品味。

  (1)指名读。同学读的时候,你可以跟着他在心里读,或者小声读。

  (2)老师也想读,听听老师读好吗?老师配乐朗读。

  (3)老师读得好吗?那是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象宁宁画的画,你们要想读好,也要一边读,一边想,把课文记在心里,背下来,咱们先回忆一下课文

  课文第一句,写宁宁是个小画家。

  课文第二句,写宁宁这个小画家,画的画是什么样的?

  课文第三句,问一问大家,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吗?

  (4)我们来试着背一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会背又想表演的同学还可以站起来表演。

  【注】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读完课文后,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朗读欣赏,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创造。背诵不仅是对原文的重现与记忆。同时也是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一种释放,也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

  四、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下面我们要写字,它们是灶、尖、歪。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并引导学生观察

  字形结构、位置、笔顺。

  灶左边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边的土要写得稍微瘦一点。

  尖上面小的竖没有钩,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歪以横中线平分,横中线上面写不,横中线下面写正。

  2.学生练写(先描后仿),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笔顺和写字姿势。

  【注]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动眼用心,又动手操作,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在读帖、描红、仿影以及临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课堂小结。引申迁移。引导探究。诱发潜能

  今天,我们学了《识字3》,认识了一些有趣的汉字,不正就是歪,上小下大就是尖。其实,汉字有趣的地方还很多,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汉字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注]将课堂内外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汉字很有趣,发现了问题,就要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并形成解释,这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无疑都大有裨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下决心,说话算数,就能改掉不良习惯的道理。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读全文,看拼音并联系上下文认识“打赌、上了瘾、呵斥”等3个生字词。

  2、用较快速度熟读课文,想一想从课题“打赌”入手,对理解课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3、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为什么打赌?怎样打赌?打赌的结果怎样?

  4、再读课文,围绕这3个问题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参阅“阅读提示”,提出讨论题目:

  ⑴ 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⑵ “真正的男子汉”的意思是什么?

  (不拘泥于这两个题目,如果学生能提出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则更好。)

  2、班级讨论:

  要求:仔细读课文,认真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加以证明,并认真读好这些语句。

  ⑴ 讨论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① 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

  “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样了?

  “我”爱吃零食有哪些具体表现?

  爸爸爱抽烟有哪些具体表现?

  ② 小结:为了改掉坏习惯而打赌,有个好结果,值得。

  ③ 从打赌的过程看,“值”在哪里?

  我和爸爸是怎样经受了说话算数的考验的?

  他们经受的仅仅是吃不吃零食或者抽不抽烟的考验吗?

  (引导学生从体验艰辛、锻炼毅力、培养意志这一层意义上去讨论,并通过朗读相关语句去理解、去感悟这一层意义。)

  ④ 小结:为磨练意志而打赌,意义更大,确实值得。(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应予尊重。如,认为“打赌”不值,有可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却养成一个凡事好打赌的坏习惯。等等。)

  ⑵ 讨论“真正的男子汉”是什么意思

  先找出最能表达“真正男子汉”特点的一个词语(说话算数),再找出写“我”和爸爸“说话算数”具体表现的语句。

  小结:真正的男子汉说话算数,有改掉坏习惯的决心、意志和实际行动。

  三、联系实际,个体感悟

  你有没有类似“打赌”这样的经历?愿不愿意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听的学生从怎样改掉坏习惯、靠什么力量改掉坏习惯上去体会他人的经历,领会做人的道理。

  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感兴趣的其他同学的经历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11

语文《公输》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