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9 13:17:3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5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叶子由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树叶里的秘密(叶绿素),从而发现常青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3、能相互交流探索过程,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树叶若干,叶子结构图。视频展示仪

  2、木棍、一次性纸杯、记录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师:前两天我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你见过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

  幼1:它们的形状好象都不一样呢。

  幼2:我发现他们的颜色也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发现叶子的有黄色、绿色、红色很多的'颜色,形状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认识树叶的结构

  师:树叶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之外,还有哪些秘密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树叶,请你们每人选一片树叶,看一看,摸一摸,找找树叶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1:我觉得摸上去软软的。

  幼2:有一个小柄可以拿着的。

  幼3:中间还有一点点“小经”的。

  师总结: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说得也很好,可以拿在手上,连着树的那个小柄叫“叶柄”。

  摸上去软软的,就象我们人身上的肉一样,叫叶肉。还有中间的小小的“小经”叫“叶脉”。

  三、幼儿观察并讨论

  1、幼儿把树叶拿到中间坐好,并塞在椅子底下。

  师:你发现树叶上有什么?(请一名幼儿拿着树叶上来讲讲,教师通过视频演示。

  2、出示结构图:根据幼儿的介绍引导他们发现树叶有(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请其他幼儿把椅子底下的树叶拿出来,找一找“你的树叶上的叶柄、叶脉、叶肉在哪里?

  3、找探索树叶里面的秘密

  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树叶有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树叶里面会有些什么呢?

  4、幼儿回答

  请幼儿做实验:准备两种颜色的树叶(黄、绿)请幼儿将两种颜色的树叶分别放在一次性被子里捣碎,看看会有什么不用的变化?并把发现的记录下来。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请个别幼儿拿好记录单,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绿色的叶子有绿色的水分,黄色的叶子没有水分也没有颜色。绿色的叶子里面绿色的汁叫叶绿素。这个叶绿素能够制造氧气,有了它我们小朋友就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

  四、介绍常绿树和落叶树

  师:那黄色的叶子为什么没有水也没有颜色了呢?(因为这种黄色的树叶叶子很薄,里面不能吸收很多的水分,到了秋天被风一吹就从树上掉下来了,所以我们叫它落叶树;而绿色的叶子比较厚,还有一层油膜,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所以它能牢牢的长在树上,这种树我们就叫它常绿树了。

  五、叶绿素作画,教师讲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基本形状并能说出。

  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幼儿回到位置上去看看、摸摸、找找你拣的是什么蛋?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小朋友们你们的蛋长什么样子?让幼儿用现有的经验说一说,“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这时可以引导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种蛋的不同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种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接着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出示蛋宝宝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听。”让幼儿说说并猜一猜蛋宝宝们为什么会哭?猜猜,然后揭示出“原来蛋宝宝要找妈妈”。

  4、游戏:找妈妈

  老师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过程中老师给与提示: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都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教师总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鸡蛋是小一点的`,蛋壳有点红红的,鸭蛋是大一些的,蛋壳是白白的。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像老师一样。教给幼儿剥鸡蛋的方法,剥完后,看看发现是什么颜色?再咬开,又发现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哦,哪位小朋友知道白色的是什么?里面黄色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幼儿接触蛋黄和蛋白两个名词。吃完让幼儿交流分享品尝鸡蛋和鸭蛋的感受。

  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学会了给鸡蛋宝宝和鸭蛋宝宝找妈妈,那回家后就请小朋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鸡蛋和鸭蛋有什么不同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动物的名称。

  2.知道动物居住的地方。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的家”实拍组图;“动物的家”图片。

  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动物的家”,鼓励幼儿看图讨论。

  1.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1,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家。

  ——猜猜这是谁的家?(蚂蚁)

  ——蚂蚁把家安在哪里?(安在地下)

  小结:蚂蚁的家从上面看,只能看到一个小孔,其实它们的家特别大,有很多很多房间,还有无数相互连接的隧道。

  2.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2,引导幼儿讨论燕子的家。

  ——这是谁的家?(燕子)

  ——燕子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屋檐下)

  ——你知道燕子是怎么做窝的'吗?

  小结:春天来的时候,燕子就忙碌地从外面衔来湿泥、稻草、草根等,和着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堆砌出像碗一样的窝。这样的窝不透风,非常暖和。

  3.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3,引导幼儿讨论蜘蛛的家。

  ——这是谁的家?(蜘蛛)

  ——你见过蜘蛛网吗?在哪里见过?

  小结:蜘蛛网是蜘蛛的家。蜘蛛一般在角落或树枝之间吐丝结网。蜘蛛网有粘性,可以

  用来捕获小昆虫。

  二、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说一说更多有关动物的家的话题。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动物的家,你最喜欢谁的家?为什么呢?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请两名幼儿一起游戏。游戏开始前,将所有牌倒扣,动物一排,动物的家一排。一名幼儿每次翻开两张牌,若动物与动物的家相符就收走这两张牌。若不符就将牌倒扣回去,换另一名幼儿接着游戏。最后谁得的牌多,谁就获胜。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体验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萌发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准备

  1.已有做手影游戏的经验。

  2.挂图。

  3.台灯若干。

  4.故事磁带。

  过程

  1.它们是谁。

  ――幼儿观察挂图,自由交流。

  ――根据幼儿的热点话题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为什么总会出现黑影?它们到底是谁?

  2.谁是新邻居。

  ――幼儿带着问题,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哪些小动物成了新邻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给图形涂色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给图形涂色

  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椭圆形。

  ――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

  ――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科学教案5篇(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5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叶子由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树叶里的秘密(叶绿素),从而发现常青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3、能相互交流探索过程,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树叶若干,叶子结构图。视频展示仪

  2、木棍、一次性纸杯、记录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师:前两天我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你见过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

  幼1:它们的形状好象都不一样呢。

  幼2:我发现他们的颜色也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发现叶子的有黄色、绿色、红色很多的'颜色,形状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认识树叶的结构

  师:树叶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之外,还有哪些秘密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树叶,请你们每人选一片树叶,看一看,摸一摸,找找树叶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1:我觉得摸上去软软的。

  幼2:有一个小柄可以拿着的。

  幼3:中间还有一点点“小经”的。

  师总结: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说得也很好,可以拿在手上,连着树的那个小柄叫“叶柄”。

  摸上去软软的,就象我们人身上的肉一样,叫叶肉。还有中间的小小的“小经”叫“叶脉”。

  三、幼儿观察并讨论

  1、幼儿把树叶拿到中间坐好,并塞在椅子底下。

  师:你发现树叶上有什么?(请一名幼儿拿着树叶上来讲讲,教师通过视频演示。

  2、出示结构图:根据幼儿的介绍引导他们发现树叶有(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请其他幼儿把椅子底下的树叶拿出来,找一找“你的树叶上的叶柄、叶脉、叶肉在哪里?

  3、找探索树叶里面的秘密

  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树叶有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树叶里面会有些什么呢?

  4、幼儿回答

  请幼儿做实验:准备两种颜色的树叶(黄、绿)请幼儿将两种颜色的树叶分别放在一次性被子里捣碎,看看会有什么不用的变化?并把发现的记录下来。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请个别幼儿拿好记录单,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绿色的叶子有绿色的水分,黄色的叶子没有水分也没有颜色。绿色的叶子里面绿色的汁叫叶绿素。这个叶绿素能够制造氧气,有了它我们小朋友就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

  四、介绍常绿树和落叶树

  师:那黄色的叶子为什么没有水也没有颜色了呢?(因为这种黄色的树叶叶子很薄,里面不能吸收很多的水分,到了秋天被风一吹就从树上掉下来了,所以我们叫它落叶树;而绿色的叶子比较厚,还有一层油膜,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所以它能牢牢的长在树上,这种树我们就叫它常绿树了。

  五、叶绿素作画,教师讲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基本形状并能说出。

  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幼儿回到位置上去看看、摸摸、找找你拣的是什么蛋?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小朋友们你们的蛋长什么样子?让幼儿用现有的经验说一说,“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这时可以引导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种蛋的不同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种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接着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出示蛋宝宝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听。”让幼儿说说并猜一猜蛋宝宝们为什么会哭?猜猜,然后揭示出“原来蛋宝宝要找妈妈”。

  4、游戏:找妈妈

  老师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过程中老师给与提示: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都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教师总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鸡蛋是小一点的`,蛋壳有点红红的,鸭蛋是大一些的,蛋壳是白白的。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像老师一样。教给幼儿剥鸡蛋的方法,剥完后,看看发现是什么颜色?再咬开,又发现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哦,哪位小朋友知道白色的是什么?里面黄色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幼儿接触蛋黄和蛋白两个名词。吃完让幼儿交流分享品尝鸡蛋和鸭蛋的感受。

  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学会了给鸡蛋宝宝和鸭蛋宝宝找妈妈,那回家后就请小朋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鸡蛋和鸭蛋有什么不同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动物的名称。

  2.知道动物居住的地方。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的家”实拍组图;“动物的家”图片。

  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动物的家”,鼓励幼儿看图讨论。

  1.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1,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家。

  ——猜猜这是谁的家?(蚂蚁)

  ——蚂蚁把家安在哪里?(安在地下)

  小结:蚂蚁的家从上面看,只能看到一个小孔,其实它们的家特别大,有很多很多房间,还有无数相互连接的隧道。

  2.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2,引导幼儿讨论燕子的家。

  ——这是谁的家?(燕子)

  ——燕子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屋檐下)

  ——你知道燕子是怎么做窝的'吗?

  小结:春天来的时候,燕子就忙碌地从外面衔来湿泥、稻草、草根等,和着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堆砌出像碗一样的窝。这样的窝不透风,非常暖和。

  3.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3,引导幼儿讨论蜘蛛的家。

  ——这是谁的家?(蜘蛛)

  ——你见过蜘蛛网吗?在哪里见过?

  小结:蜘蛛网是蜘蛛的家。蜘蛛一般在角落或树枝之间吐丝结网。蜘蛛网有粘性,可以

  用来捕获小昆虫。

  二、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说一说更多有关动物的家的话题。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动物的家,你最喜欢谁的家?为什么呢?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请两名幼儿一起游戏。游戏开始前,将所有牌倒扣,动物一排,动物的家一排。一名幼儿每次翻开两张牌,若动物与动物的家相符就收走这两张牌。若不符就将牌倒扣回去,换另一名幼儿接着游戏。最后谁得的牌多,谁就获胜。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体验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萌发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准备

  1.已有做手影游戏的经验。

  2.挂图。

  3.台灯若干。

  4.故事磁带。

  过程

  1.它们是谁。

  ――幼儿观察挂图,自由交流。

  ――根据幼儿的热点话题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为什么总会出现黑影?它们到底是谁?

  2.谁是新邻居。

  ――幼儿带着问题,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哪些小动物成了新邻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给图形涂色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给图形涂色

  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椭圆形。

  ――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

  ――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