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会从同伴手中迅速接过球,抱着球跑,把球传给另一个同伴,促进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 发展幼儿快跑的基本动作,提高奔跑的能力。
3、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会团结协作带来的快乐。
4、 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5、 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同伴手中稳当接过球,能把球稳当传给另一个同伴。
活动准备
4个皮球,4条有一定距离的跑道。
活动过程:
1、 准备开始:班上一共有32名幼儿,把全班幼儿分成4组,每组8人,分在每条条跑道的两头,这样每头就有4名幼儿。向幼儿讲清楚接力的办法和要求:一头,4个小朋友抱好球作好准备,等老师下令以后,抱着球跑到对面把球传给你的同伴,另一头,向幼儿讲清楚:当对面你的同伴抱着球过来时你要迅速从他(她)手中接过球,并快速抱着球跑过对面把球传给后面的同伴,以此向每个幼儿讲清楚活动方法和要求。
2、 游戏过程:教师下令开始,全场开始活跃起来,4名幼儿抱着球快速地跑,旁边的 幼儿跳着,喊着加油,即将接球的`孩子紧张极了,恨不得跑出去接球了,活动在活跃,开心而又紧张的氛围中进行着。
3、 活动结束:教师宣布接力赛结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突出了以幼主体活动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活跃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比较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合作,促进了幼儿快跑的基本动作,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还得通过不断鼓励来增强其信心。
小百科: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带来的韵律美。
2、知道春雨会给大地带来生机,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与春雨的关系。
3、尝试根据诗句重复的特点,学习适当扩编。
活动准备:
挂图12号;《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导。
小朋友们都知道花草树木喜欢春雨,因为春天的雨下过后,花、草、树木长得更好。好多植物的种子更喜欢春雨,有了春雨种子就会发芽、长大。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名字叫《春雨》。听听诗歌里讲了什么?
2、出示挂图,教师朗诵诗歌。
结合挂图,教师朗诵一遍。
提问:春雨落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诗歌里怎么说的?谁听见了,怎么说?
幼儿跟着朗诵一遍。
分组分角色朗诵1-2遍(集体念第一句)
3、启发幼儿扩编。
请小朋友看看图上还有谁?下小雨了,它们也很高兴,想想它们会怎么说/?让我们把它们说的'话编进诗歌里。
小鱼会怎么说?小鸟会怎么说?(小鱼说:“下吧,下吧,我要游泳”;小鸟说:“下吧,下吧,我要唱歌等。)图上还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怎么说?(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4、结合挂图,完整朗诵。
使用《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第3页“春雨”,进一步学习完整朗诵。(包括扩编内容)
5、游戏“瓜找种子”
春天是种子发芽的季节,是种瓜的好季节。请小朋友想一想你要种什么瓜/?翻看《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第4页,先找到你想种的瓜,再找到它的种子,用笔画线把它们连起来。
音乐:春天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序数1—10,理解序数的方向性,正确使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排列次序。
2、激发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兴趣。
活动准备
贴绒教具:10个不同的小动物、有10层10个房间的楼房图片一幅。带有编号的车票若干张、小椅子连成的火车厢、棋盘、棋子。
活动重点
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活动难点
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过程
一、坐火车去森林小区(集体活动)
互动问题:小朋友们,森林小区要搬迁了!小动物们请我们去帮忙,我们快出发吧。看,我们需要坐火车才能到森林小区呢?这些是火车票,你们要按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一会列车员会检票的。
指导要点:幼儿能够根据车票编号找到位置,如第2节火车厢第4号。
二、给小动物们搬家(集体活动)
互动问题:森林小区到了,我们快下车吧。看,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横队迎接我们。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左向右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右向左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教师提问a.从左向右排第4个小动物是谁?b.从右向左排第8个小动物是谁?
指导要点:幼儿能说出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三、给小动物搬家(集体活动)
互动问题:我们一起给它们搬家吧!(教师出示楼房图片)(1)我们先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将小动物送回家。a.小猫住在第4层,从左边数第5间房子;b.小兔住在第10层,从右边数第9间房子;c.小猪住在第6层,从左边数第10间房子;
指导要点:幼儿能按照要求将小动物放到图片上。并能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动物的住处。
四、取礼物(集体活动)
互动问题: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小朋友,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放礼物的地方要通过这个游戏棋盘才能找到,请你根据给你的提示,按格子走,就能找到答案了。
指导要点:幼儿能根据1—5→→2—9→→3—6→→4—8等提示移动棋子找到放礼物的地方。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帮助森林小区的小动物们搬到了楼房,你们高兴吗?现在,我们一起做游戏去吧!
活动延伸
(小组活动)
1、小树排队:提供10棵高矮不一的小树排队,并用数字卡片标上序号。
2、串珠子:提供10粒不同颜色的珠子,幼儿串好珠子后记录珠子的序号。
3、跳格子:10个幼儿共同玩,比一比谁跳得最远,并说一说“我跳的是第几行的第几格?
4、看谁飞得远:提供纸飞机,幼儿站在同一起点线上飞,飞机落地后,说“我的飞机落在第几行的第几格?”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来源
一次美术活动,张标小朋友的纸画脏了,他对周围的孩子说,我想把纸洗干净再画。雯雯附和着,画布能洗画纸也能洗,欣悦却说,不能洗,纸会烂……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洗纸”有这么多疑问,我们何不走进童心世界,抓住孩子自发生生成的问题,组织一次科学探索活动,让孩子的奇思秒想,在与材料交互作用中明达,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答案,自己整理经验,自主获得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培养好学、探究的品质。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师生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宣纸画、卡纸画、糖纸、牛皮纸、即时贴、面巾纸、电光纸、复印纸、瓦楞纸、报纸等。
2、水盆四只,抹布四块,84消毒液少许,毛笔4支,待装饰的果奶瓶。
3、记录纸(见附页),与上述纸对应的纸卡(5×10cm2)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用比较的方法给画纸洗澡。
请张标小朋友在集体面前洗宣纸画和卡纸画,其他孩子围观,边看边谈。
1、猜猜——两种纸宝宝洗完澡会变成怎样?
2、洗洗——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在张标将画纸放入水中洗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诱导孩子七嘴八舌地交谈:潮了、卡纸软了、宣纸一潮就烂了、干净了、吸水了、卡纸搓破了、卡纸也烂了……
3、议议——画纸能不能洗澡?为什么?你发现两种纸在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幼儿从吸水快慢、纸张厚薄等角度谈自己的发现。 小结:刚才我们用比较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线索),发现宣纸薄,烂得快,卡纸厚,烂得慢。张标的想法很好,但画纸一洗就烂,我们平时画画时要爱惜纸,小心一些。
表扬大胆说出发现的孩子。
二、再次探索:给其他纸宝宝洗澡
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纸宝宝,边洗边看边讲。
1、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2、试试——分组洗纸,迁移洗手帕的经验,提醒幼儿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沉入水中,用手搓搓。
3、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得快(慢)?哪些纸(不)吸水?
三、呈现经验
1、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2、贴贴——根据自己实验中的发现将5×10cm2的纸卡按烂和不烂,对应贴在标记卡内相应水漕里,记录探索的真实结果。对牛皮纸、瓦楞纸等烂得慢的,给幼儿等待的时间,允许幼儿稍候记录。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激发幼儿发明一种能洗又能给小朋友画画写字的纸的愿望。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出示花瓶,引导 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五、活动延伸:自主选择,分组游戏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行洗纸活动。进而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纸遇水不烂。
活动反思
尊重孩子,往往体现在一个微笑中、一种手势上、一句话语里。《给“纸宝宝”洗澡》,就是我们根据孩子离奇的想法,设计的科学探索活动。主题从孩子的当前需要产生,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在这里教师成功扮演了幼儿的玩伴。《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本次活动,教师借助张标等几个孩子的心血来潮,从调协幼儿多种感官司协同活动入手,对孩子的问题“纸能不能洗干净再用?”作了积极应答。提供适宜的探索材料,营造平等、赏识、支持的宽松环境,给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使孩子获得了一次成功的玩纸体验。
在洗的过程中,孩子情绪愉悦,学习主动,交流大胆,教师永存童心,面向全体,引导得法。让每个孩子在猜猜、洗洗、议议、找找、比比、试试、讲讲、贴贴的过程中,人人享有尝试的机会,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孩子们得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运用原有经验,尝试解释新问题,建构新经验。同时孩子在与老师、同伴讨论交流,自己对纸的变化的认识中,得到了老师积极回应,老师对孩子表达的肯定、猜想的认同、行为的激励,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提高,培植了儿童的自信,点燃了发散思维的火种。同时,在用废纸浆装饰花瓶等活动中,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废物再利用、废物巧用,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儿童是自主成长的主体,教师是一个支持者。从本次活动中,我们感悟到,孩子的“异想天开”就是一次绝好的教育良机,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节教育行为,深入研究幼儿、努力理解幼儿、耐心扶持幼儿,从孩子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灵活组织教育活动,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自然角是个缩小了的自然世界,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发现许多奇妙的科学现象。前不久,当孩子们观察到自然角中水培的洋葱头、大蒜头上面长出了绿绿的叶子、下面长出了细细长长的根须的时候,他们兴奋不已,特别是在我和他们一起进行了种子发芽的实验后,他们更是对种子的前后变化充满了兴趣,与此同时,有幼儿带来了有关蝴蝶等昆虫成长变化的书籍,班中正悄悄地掀起一股谈变论化的热潮。于是,我迎合孩子们的兴趣,适时开展了生成性主题系列活动“有趣的变化”,带领幼儿科学、正确地了解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包括成长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有趣的变化现象。动植物的成长变化作为其中的重头戏,自然要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让幼儿对此有一个深刻、系统地认识,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生动的童话故事,完成对已有成长变化知识的梳理过程,同时融入新的知识要点。在形式上,我贯通整合课程的新理念,尝试将语言、艺术、科学三大领域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过程实录:
一、 活动目标:
1、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在《苹果》的旋律基础上学习创编歌词。
2、了解种子、蝌蚪、毛毛虫等动植物成长变化的过程,增强对自然物生长变化的探索兴趣。
3、能大胆地演唱和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的变化,发展想象力。
二、 活动准备:
1、红房子(纸箱制作),葵花子—向日葵、蝌蚪—青蛙、毛毛虫—蝴蝶的生长变化图,葵花子、青蛙等小图片,操作图及相关小图片,记号笔若干。
2、幼儿学过歌曲《苹果》。
三、 活动过程:
1、出示红房子,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是一座神奇的红房子,为什么说它是一座神奇的房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发生在红房子里的故事。
2、演示讲述故事,了解物体生长变化过程,学习创编歌曲。
(1)生动讲述故事一、
二两段,了解葵花子—向日葵的成长过程。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演示葵花子住进红房子,出来变成向日葵,然后提问:葵花子怎么会变成向日葵的呢?
教师出示在红房子里拍的照片(图片一),请幼儿看着图片来说一说葵花子在泥土里发芽了,慢慢长出根和叶,小苗长高结出花蕾,开出漂亮的花,结出黑黑的籽就成了向日葵。
(评析:幼儿对葵花子变向日葵的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借助图片,幼儿马上明白它其实是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联想自然角种子发芽的实验,幼儿对植物的.生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获得了经验的提升。)
师:葵花子变成了向日葵,心里可真高兴,听,它在唱歌呢。(师唱):我是一粒葵花子,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变呀变呀变变变,出来变成向日葵。
(评析:《苹果》的旋律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借助故事情节,教师进行了第一遍的示范创编,使幼儿对创编的结构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替换歌词做好了准备。)
(2)猜测讲述故事第三段,了解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师: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小客人住进了神奇的红房子,(出示蝌蚪)它是谁呀?(小蝌蚪)这次小蝌蚪住进去,出来的时候会变成什么呢?
幼A:会变成青蛙。
幼B:变成一条鱼。
幼C:小蝌蚪会变成鲨鱼。
师:它到底会变成什么呢
,(师从房子里拿出青蛙),
(评析:这时候,幼儿屏息凝视,当发现出来的是青蛙的时候,猜对的幼儿显得非常兴奋。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能力强的幼儿已从葵花子的变化中得到启发——红房子是帮助动植物生长的,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将兴趣点落在红房子的神奇上,此时教师要做的是逐渐将幼儿的兴趣转移到红房子的成长功能上。)
(出示图片二)师:小蝌蚪在红房子里到底是怎么变的呢?
幼A:小蝌蚪的颜色先是黑的,慢慢变的有些淡了,后来又变成绿的,就成了青蛙了。
幼B: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面的腿,又长出两条前面的腿,就变成了青蛙。
教师讲述蝌蚪变青蛙的故事。小结:葵花子变成了向日葵,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原来红房子能帮助动物和植物在里面快快地长大。
(评析:这一段故事讲述前先让幼儿猜测,因为一半的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故事是熟悉的,通过猜猜讲讲,使幼儿了解原来红房子是让动植物在里面长大的,第二幅图片的出示有效地帮助了更多的幼儿发现了红房子的秘密,而教师的小结又帮助所有幼儿对这一秘密达到了共识。)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很高兴,它会怎么唱歌呢。(教师带幼儿一起唱):我是一只小蝌蚪,住进神
奇的红房子,变呀变呀变变变,出来变成青蛙。
(评析:因为歌曲的旋律很熟悉,有了一遍示范后幼儿很快能跟上,对歌词中替换的部分也有了清楚的了解,这里教师只是起了一个领唱的作用。)
4、猜测讲述故事第四段,了解毛毛虫—蝴蝶的变化过程。
师:又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客人住进了红房子,(出示毛毛虫)这么难看的毛毛虫住进红房子,长大会变成什么呢?
幼A:会变成茧子。
幼B:我知道会变成蝴蝶。
幼C:变成妖怪。
师从房子里拿出蝴蝶,问:难看的毛毛虫怎么回变成漂亮的花蝴蝶?你觉得毛毛虫在红房子里是怎么变,怎么长的?(幼儿相互讨论。)
幼A:我觉得和蝌蚪一样长大的。
幼B:毛毛虫慢慢长出翅膀就变成蝴蝶了。
师请幼儿看小照片(出示图片三),引导幼儿说出毛毛虫吃了树叶身体渐渐长胖,然后用树叶把自己包起来(叫做蛹),当它从蛹里面钻出来就成了一只漂亮的花蝴蝶。
师:毛毛虫变成了花蝴蝶也很高兴,它想邀请小朋友一起唱歌呢。(幼儿唱):我是一条毛毛虫,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变呀变呀变变变,出来变成花蝴蝶。
(评析:有了两次创编的经验,幼儿能大胆地替换词语,将新的词编进歌曲中。)
3、尝试画出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演唱和用身体动作表演。
师:看到葵花子、小蝌蚪、毛毛虫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后,出来都变了一个模样,它们的好朋友非常羡慕,它们也想住进神奇的红房子里去变一变,看看都有些谁呀?(出示操作纸)
(1)种子,师:它是一粒什么种子呢?(幼儿猜测,教师提示:可能是西瓜子,也可能是葫芦子、南瓜子……)
(2)蛋,师:猜猜看,这是一个什么蛋?(幼儿猜测:鸡蛋、鸭蛋、恐龙蛋、蛇蛋……)
(3)蚕宝宝、小朋友
师介绍操作方法,请幼儿在红房子箭头的右边找到长大变化后的图片贴上去,或者用记号笔画出来。
4、根据操作内容创编歌词并用身体动作表演。
师:你请的是哪一位小客人?它出来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把你小客人在红房子里的变化编成歌曲唱出来。
幼A:我请的是西瓜子,它在红房子里变成了大西瓜。(幼儿一起将西瓜子的变化唱进歌曲中。)
幼B:我的是孔雀蛋,所以出来的时候变成了孔雀。(请她把孔雀蛋的变化编成歌曲。)
幼C:我请的是一个小朋友,他从红房子里出来变成了爸爸。(请幼儿一起唱歌。)
师:我知道小朋友都想把他请的小客人在红房子里的变化告诉大家,也想把它唱进歌里去,那我们就一起来唱,每人可以唱自己的小客人,然后用动作把客人的样子表示出来,在歌曲结束的时候摆出一个造型,让别人一下就知道你变成了什么。
幼儿唱自己创编的歌曲,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用动作表现。(两遍)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长城悠久历史文化、特征和作用。
2、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保护长城的标志,知道如何爱护长城。
3、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长城的图片、教师爬长城的照片。
2、有长城起止点的地图。
3、小红旗。
经验准备:幼儿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已对长城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活动:“孩子们,元旦放三天长假,你们猜猜老师去哪里了?”引起幼儿的兴奋,然后适当的在屏幕上放出长城的图片,直接进入主题:“老师去爬了长城?你们去过长城吗?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长城吧。”
2、教师请去过长城的幼儿先描绘一下爬去长城的感受,加强幼儿对长城的期盼。然后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请幼儿观察长城,引导孩子们认识长城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堡、关城、烽火台与城墙,并且请幼儿描绘画面上看到的风景,讨论每一部分的作用。
3、观察地图上的长城,让幼儿指出长城起止点,并且在起止点上插上小红旗。然后请幼儿之间相互讨论: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长城是怎么样建造的`?为什么要建造长城?古时候的长城有什么用?现在的长城又有什么作用?
4、在幼儿讨论完毕后,教师播放长城介绍片,让幼儿看到动态的长城和长城周围景色,知道长城的历史和伟大的历史意义,加深对长城的骄傲和体验。
5、教师出示一些破旧、残破的长城图片,让孩子认识到如今的长城现状,引起孩子对长城的保护意识。请孩子们说一说该如何保护长城。
6、请孩子们制作一些保护长城的标志。
活动延伸:
1、做一个建构活动,在区角搭建长城。
2、画一画眼中的长城。
3、回去阅读“孟姜女哭长城”或者关于长城的故事。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内容及简要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要“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本次活动正是来自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前段时间正值春雨季节,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观察“雨”、了解“雨”这一自然现象的机会。幼儿是喜爱“大自然”的,他们热衷于观察雨,更喜欢去感受雨,然而孩子们的这种喜爱是无意识的,如何将幼儿天生的好奇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如何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现象的神奇与美丽?让幼儿在认识“雨”这一自然现象的同时,激发出幼儿感受美与表现美的愿望和热情,成为本次活动的看点。
参与活动的对象分析:
此次教学活动在中班进行,幼儿年龄为四岁左右。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有过记录天气预报、记录月相等相关的活动经验,因而对于“雨”的观察,幼儿的目的性更明确一些。另一方面,幼儿在记录“雨况”上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能较好地会绘图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对此班幼儿而言,本次活动的难点在于幼儿要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雨的感受,要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雨的美妙,而这种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对此班幼儿来说是缺少相关经验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具体活动中幼儿应该可以用倾听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雨”、理解音乐,但幼儿很可能因为没有尝试过而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或者因为不自信而羞于表现。
设计指导思想:
此次活动的特点在于将自然现象与艺术相结合,引导幼儿去感受去表现。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感受到到真实“雨”的现象的同时,又真实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艺术享受呢?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此活动中教师自制课件,场景逼真,雨声真实、乐曲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多种感官,给幼儿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和表现的兴趣,也因此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与满足。
教学目的:
1、认识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雨,尝试从音乐的角度去感受雨声。
2、能对雨声进行联想并尝试用图画和动作去表现自己对雨声的感受。
3、体验音乐联想和用身体动作表现自然现象的快乐。
教学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了解雨的自然现象,有意识地观察人与物在雨中的表现。
物质材料准备:
自制课件(一、“风中的乐曲”音乐。二、雨声、“雨中的乐曲”音乐、雨的动画。)
三块画布(画上简单的自然景物)、幼儿人手一份油画棒。
活动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音乐表演,引入活动。
伴随“风中的乐曲”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象风中的树叶“飘进”活动室里,轻轻地落坐在地板上。
二、感受雨声。(难点)
1、倾听雨声
老师:树叶宝宝们,刚才风姑娘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下雨时的声音吧。
提问:听到的雨声一样吗?分别是什么雨?听到不同的雨声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听到的小雨、大雨和雷雨,及听到雨声的感受。)
2、倾听雨声的音乐。
以“小雨点唱歌”的故事引导幼儿倾听雨声的音乐,说说“是什么雨在唱歌?”听到小雨点的歌声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从音乐的感觉去倾听雨声,学习用温柔、抒情、活泼、欢快、有力等词语来表达。)
三、舞蹈表现雨声(重点)
1、倾听音乐“雨中的乐曲”,用动作去表现雨声。
老师:小雨点又要唱歌了,我们是雨中的小精灵,是小朋友、小树叶、花、草、鸟、鱼,让我们随着小雨点的歌声一起来舞蹈吧!(集体表演,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大胆表现)
2、引导幼儿相互观看同伴的表演。(分组表演,教师参与,模仿幼儿有创造性表现的动作)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经典】中班教案08-23
[精选]中班教案08-21
中班教案(经典)08-02
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经典】07-20
中班教案【精选】07-21
【精选】中班教案07-29
[经典]中班教案07-28
(经典)中班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