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春的教案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3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写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与贾亭时所看到地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地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写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地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4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酝酿卖弄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
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卖弄呼朋引伴黄晕舒活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春。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动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如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春》。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学生应当在预习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 嫩嫩的、绿绿的
② 偷俞地、钻
理由:
①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品味了朱自清这支生花妙笔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他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的呢?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2.小结:
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
春,催人奋进的情感美。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9
第一课《春》学案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美段、佳句。第三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文体知识(写景抒情散文)
预习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愿意指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
烘托:本指画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衬托"的意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预习自测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
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学生分组合作朗读课文(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A、(认知朗读)老师范读其中几段,解读朗读感受,学生仿读。
B、(感知朗读)学生自选段落,解读朗读感受,同学评价。
C、(默读)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感受。
D、(声情并茂朗读)小组比赛,师生共评。
2、(以读求知,以读悟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文章大致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下一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课后训练:
1、反复朗读课文;2、抄写课后字词两遍,摘抄课文中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字词。
嘹亮()涨起来()薄烟()捉迷藏()仿佛()名师原创作品
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
2、填空。《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
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课内探究
1、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底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二、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
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为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其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①水涨起来了()
②高梁涨红了脸()A.zhǎng③物价上涨()B.zhàng
2、①捉迷藏()
②宝藏()A.zàng③矿藏()B.cáng
3、①灯笼()
②全笼着一层薄烟()
③笼罩()A.lóng④鸟笼()B.lǒng
4、①应和()
②随声附和()A.hé ③风和日丽()B.hè
5、①也赶趟似的()
②好似()A.sì ③相似()B.shì
二、辨字组词
三、给加黑字注音,为拼音写出汉字。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nèn()nèn()的,绿绿的。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披()着suō()戴着lì()。
四、把下面的每句话或词语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2、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3、声音清晰响亮。()
4、殷切地想望。()
5、声音相呼应。()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
春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11、春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酝酿(yùn niàng)宛转(wǎn)黄晕(yùn)应和(hè)蓑笠(suō lì)
抖擞(sòu)笼罩(zhào)朗润(lǎng)落地(luò)烘托(hōng)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2、(一)盼春:急切、喜悦。(二)绘春:欢乐、舒服、喜爱(三)赞春:激动、赞美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反复)(拟人)(2)(拟人)(3)(比喻)(排比)(4)(比喻)(拟人)
(5)(拟人)(排比)(6)(引用)(比喻)(拟人)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嘹亮(liáo)涨起来(zhǎng)薄烟(báo)捉迷藏(cáng)仿佛(fú)
稀疏(shū)鸟巢(cháo)抚摸(fǔ)发酵(jiào)喉咙(hóu)
2、写景抒情,对春天的赞美。(佩弦)。
课内探究
2、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相结合
拟人排比
春花图
花多、花艳、味甜
由高到底
虚实结合
比喻、排比
春风图
和煦、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1)“偷偷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用“偷偷地”修饰“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早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欣喜的感情。
(2)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或烘托出春花的五彩缤纷)
(3)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鸟儿在春天里活跃、可爱的情态
二、当堂检测: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质地:嫩嫩的,软绵绵色泽:绿绿的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1.①A ②B ③A
2.①B ②A ③B
3.①A ②B ③B ④A
4.①B ②B ③A ④A
5.①B ②A ③A
三、1.zuān,嫩2.lǒng,bó 3.pī蓑,笠
四、1.抖擞2.抚摸3.嘹亮4.盼望5.应和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新、美、有活力的特点。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所以不能颠倒。
3.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4、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复苏的那幅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的交融一起。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
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
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
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2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 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 散文—— 《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明确(课件出示): 连续反复和拟人 “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 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明确(课件出示):情 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色泽(颜色):“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质地(结构、性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 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 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布置预习: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
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
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 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5
十四、春(第一课时)
目标预设: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借助资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准备水彩笔及纸。
4、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导学(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 niàng( ) (2)wǎn( )转
(3)披suō( )戴lì( ) (4)liáo亮( )
2、填空:
(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力作有《 》、《 》。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 》,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诗情画意。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视春天为笔下宠儿,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让你写春天,你会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呢?(生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构成一幅幅春天的画面?
(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相机出示)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5、指名读,把自己喜欢或者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多媒体配乐、配画面)
其他同学点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三、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散文,但更像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首春的赞歌,这离不开他的观察,你是否也能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春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先用你的水彩笔画在纸上,然后,根据你画面的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练笔,看谁又快又好!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整理在笔记本上。
2、背诵《春》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春教案02-23
《春》的教案03-23
《春》教案08-31
语文《春》教学设计04-06
《春》的语文教学反思11-20
语文教学反思《春》07-30
《春望》教案02-17
春的美术教案02-22
朱自清的春的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