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4 09:25: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巩固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语文教案 篇4

  目标:

  让学生掌握材料的

  重点:

  审清题意,不离题。

  难点:

  进行丰富的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审不清题意,内容不够具体。

  复习过程

  1、提问:什么是材料?

  2、:常见的材料有:一是根据图画,二是根据一个故事梗概扩写,三是根据故事开头进行续写。

  3、习作一:根据图画。

  (1)先回顾第四单元的'看图:

  这幅图画的图意是什么?

  这幅图目的是要求我们懂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或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怎样才能把这幅图画写具体?

  详写被炸后的废墟,具体描写小孩的外表及内心。

  (2)出示图画,让学生先把握图意是什么,后抓住什么景物写。(图略)

  4、习作二:

  请你认真读下面一件事情的开头部分,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一个故事。

  星期二早晨的晨会课开始了,四(2)班张老师组织全班学生收看学校苗苗电视台的<一周集锦>节目。突然,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地推门进来,气喘吁吁地问张老师:“你们班有个叫李宏民的学生吗?”“有啊,李宏民怎么啦?”张老师惊奇地望着老大爷。老大爷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他啦,一个懂事、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孩子啊!”

  (1)提问:要续写这个故事,首先要弄懂什么?

  (2):这肯定是一件舍己为人的事。究竟李宏民为老大爷做了什么事,就是我们的具体内容。

  (3)提问:怎样才能写具体呢?

  (4):要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具体。

  小测内容

  将习作一的看图写好。

  作业完成习作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视频《称象》,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听范读,再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

  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称象教案设计,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此教学过程利用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10-16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10-06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