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6 09:22:2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1、把物体放脚上;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3.教师请失败的.幼儿再去试一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 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活动过程:

  1、 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 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 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 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 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认识枯叶和绿叶,学习做科学小实验。

  3、探索茶叶的特点,欣赏茶叶的颜色和形状。

  4、复习6的组合和分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

  2、小石臼、塑料碟。

  3、图画纸、浆糊。

  4、录音机、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叶子》,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1)合唱歌曲《会跳舞的叶子》

  (2)多可爱的叶子呀!春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有的发出了新芽,有的树叶凋落了)

  2、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1)教师:“上次,我们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自己地发现。

  (3)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3、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1)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2)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死,因为水分都蒸发了)

  5、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秘密,汉语词汇。拼音:mìmì释义:1、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2、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3、佛教指隐秘深奥之法。4、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亦指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情。出自于《晋书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所以存在着好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需要,依据课改纲要的要求,按照在科学游戏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及建立科学区域游戏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来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技能目标: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情意目标: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其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难点: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清楚地表述是一件很难的事。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小朋友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我是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孩子们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小朋友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孩子们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而我又讲的过于投入,小朋友们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孩子们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认识空间方位,获得相关的经验,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针对这样的内容,活动要如何设计才能既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符合他们喜欢挑战的年龄特点,又丰富幼儿识别空间方位的经验,引导他们运用空间方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呢?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我设计了“丽丽的房间”这一活动,结合大班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为丽丽布置房间的情境,运用提供部分线索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照片提供的多个信息进行分析、组合,还原房间的整体布局。

  2.在操作中能不断比对照片,寻找相关信息和参照物,正确摆放家具的位置。

  3.在讨论中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张不同角度的部分家具陈设图(图1~3),一张全部家具陈设图(图4)。

  2.学具:将贴有门(绿色长方形积木)、两个窗台(贴有花台的小积木)、纸质钟等标记的长方形盒子当作房间,装在筐子里的家具模型人手一份(放在幼儿座位下方)。

  活动过程:

  一、进入游戏情境

  1.问题导入。

  师:丽丽是一名大班小朋友,妈妈决定为丽丽一个人准备一个房间。丽丽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呢?我这里有她房间的模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贴有门、窗、时钟标记的“房间”,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就是丽丽的小房间,她的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呢?绿色积木表示门,这个花台表示窗。丽丽的房间有几扇门、几扇窗呢?(一扇门、两扇窗。)

  二、观察照片,了解房间里的陈设及其位置

  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

  师:妈妈帮丽丽把小房间布置得很整洁,她还给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丽丽的房间到底布置成什么样了?里面都摆着哪些家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图1~3,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里有3张照片,你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出丽丽的房间有哪些家具吗?

  3.教师引导幼儿从照片里获取有关家具的信息。

  师:你说的X X(家具)在哪张照片上?还有哪张照片上也有?这样家具到底有几件呢?有两张照片上都有这样家具,你怎么认为只有一件呢?(从不同角度拍了同一样家具。)除了这样家具还有哪些家具呢?它们各有几件?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房间的整体布局。

  师:每张照片只能看到房间的一个角落,到底丽丽的整个房间是怎么布置的呢?这些家具都分别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呢?你们能不能对照这些照片把丽丽的整个房间布置起来呢?

  三、布置房间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个“房间”,你们要先在筐里找出丽丽房间里的“家具”,然后再把它们布置到“房间”里去。摆放“家具”时可对照照片,争取一下子就能全部摆对。

  2.幼儿从座椅下方拿出筐子挑选家具模型,教师提醒幼儿仔细对照照片挑选家具。

  3.幼儿根据照片在“房间”里摆放“家具”,教师关注幼儿摆放的情况,寻找幼儿出错的地方。

  四、交流与验证

  1.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教师引导幼儿对照照片进行观察、分析。

  师:这是一位小朋友布置的丽丽的.房间,你们觉得这个房间布置得对吗?哪里不对?你觉得××(家具)应该放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家具)就是放在这个位置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照片上的信息,共同讨论家具应该摆放在哪里才正确。

  五、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照片再次调整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每个人仔细检查一下自己布置的“房间”,是不是每件“家具”摆放的位置都和照片上一样?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想一想怎样调整才能和照片上一样。

  2.教师个别引导幼儿对照照片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

  3.教师出示图4(家具摆放全景图),引导幼儿验证。

  师:这是妈妈布置的丽丽的房间,请你们对照这张照片检查一下自己布置的房间对不对。

  活动反思:

  “丽丽的房间”这个数学活动,经过反复实践与修改,终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欣喜之余,我也反复思考: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活动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呢?对此,我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从贴近生活的内容入手,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良好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酝酿积极的情绪,还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教师设计情境时不仅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还要考虑到他们喜欢挑战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即将面临小学的生活,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孩子已经或即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因此,创设一个按图纸布置房间的情境可以引起幼儿共鸣。那么如何让这一情境富有挑战性呢?考虑再三,我将原先的一张完整设计图改为三张房间局部家具摆放的照片,这样幼儿无法从一张图纸上就获得家具品种、数量以及摆放的信息,而是需要对照三张照片,经过不断思考、判断,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样的设计安排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挑战性,还能让幼儿在不断寻找、比对的过程中学会收集有用信息的方法,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精心设计与合理提供教学具

  在该活动中,教师特地为幼儿提供了带有门、窗、钟等标记的房间模型,这不仅仅是为了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给幼儿提供一个辨别方位的参照物。由于教师提供的三张照片都是房间的局部图,相同的家具会在不同的照片上重复出现,加之房间四周的背景一摸一样,如果没有这些参照物,幼儿很难判断出家具摆放的正确位置。因此,教师在房间的三面墙上分别做上这些标记,为幼儿的操作提供隐性支持。 除此之外,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向幼儿展示了丽丽房间家具摆放的全景图。这一方面是向幼儿揭晓正确的答案,提供幼儿验证与调整自己操作结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促使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帮助幼儿习得关键经验

  还原房间的整体布局、将家具摆放在正确的位置是该活动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必须先学会根据照片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只有部分家具的多张照片,由于拍摄角度不同,每样家具在不同的照片上会重复出现,这就容易造成幼儿对家具的数量产生错误的判断。为了帮助幼儿从这样的照片中获得正确的信息,教师就家具数量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并在相互的交流中逐渐让幼儿明白分析、判断的依据要正确。例如,你说的沙发在哪张照片上?还有哪张照片上也有?沙发到底有几件呢?有两张照片上都有沙发,你怎么认为丽丽房间里只有一件沙发呢?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的讨论,幼儿明白了拍摄角度不同会导致同一样家具重复出现在不同的照片上,从而为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创设有利于同伴交流的空间

  幼儿在空间方位方面的前期经验有所不同,他们的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学习,借助同伴间的力量,寻求共同发展。

  在该活动中,教师始终隐退在幼儿身后,通过不断提问引发幼儿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如在第二环节,教师面对幼儿布置出来的丽丽的房间,不是急于告知幼儿正确答案,而是借助展示一名幼儿的作品,将问题呈现在每一位幼儿面前,通过全体幼儿的相互讨论、反复对照照片,集体发现家具摆放存在的问题,寻找正确的摆放位置。例如:你觉得这个房间布置得对吗?哪里不对?你觉得×X(家具)应该放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家具)就是放在这个位置的呢? 由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以对错示人,使得每位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认知误区,而观点与观点的冲突势必会引发同伴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不仅会使思路不清的幼儿越辩越明,而且能让思路清晰的幼儿通过表达内化知识,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吸管、蜡烛、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小朋友,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可要仔细看哟!

  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摸,湿了没有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现在,老师再来变个魔术,这是(毛巾),这是(杯子),我们也要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噢!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猜毛巾有没有湿(你说说看……)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毛巾会湿了呢?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说,什么跑进去了?对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你们变了两上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好看)

  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红色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诶,我捉了袋空气,你说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用白色的更大的袋子从四周,再用最大的蓝袋子从拐角捉)……我在旁边也捉了一大袋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想)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袋子,你们都有了吗?(都有了),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得空气又多又快?(你真能干!)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们能看得见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空气是没有颜色的。(同样的方法再来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袋子里面的空气有气味吗?对,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小手能摸到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空气是摸不着的。我们去到别的地方去捉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呢?(播放背景音乐带幼儿到各个地方去捉空气)。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放回来。我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是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捉到了空气?那小朋友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能摸到吗?原来,我们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而且空气也是很好玩的,我们来和空气宝宝玩一玩,好不好呢?我们来用吸管吹杯子里面的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当我们轻轻吹和使劲吹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来,从你开始一个一个走过来。……好了请小朋友回来!小朋友,你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你们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鼓起来呢?(往气球里面吹空气),怎样让气球吹得大一些呢?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气球。(小朋友再吹的时候询问个别幼儿)好了,气球宝宝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回家,小筐是它的家)。哦,空气宝宝这么好玩,我也想和空气宝宝玩一玩。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蜡烛),这是什么呢(打火机),现在我要把它点燃,再来点一根,我要把杯子罩在蜡烛的上面,小朋友想一想蜡烛会怎样,会不会灭?(请你说说……)小朋友仔细看,蜡烛怎么样了啊(熄灭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呢?请小朋友到后面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找一杯子,罩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蜡烛烫着手了。好的,请小朋友回来!你们看看这支蜡烛灭了吗?而被杯子罩住的的蜡烛却熄灭了,那刚才你们没有没有注意到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啊?是慢慢的,还是很快的呢?那我们再来看一次,这一次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噢,蜡烛是慢慢地熄灭了。为什么用杯子罩住蜡烛后,蜡烛就会熄灭了呢?(你说说看……)老师告诉你真正的原因:这是因为杯子把蜡烛罩住,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中能够让蜡烛燃烧的成份用完了,而外面的空气又进不来,所以蜡烛就熄灭了。那你们说说,蜡烛燃烧的时候要不要空气(要),蜡烛燃烧的时候需要空气,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呢?你们说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面,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空气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啊。对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也需要空气,花草树木呢?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呢?就会无法生存。

《大班科学教案6篇[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8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1、把物体放脚上;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3.教师请失败的.幼儿再去试一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 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活动过程:

  1、 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 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 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 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 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认识枯叶和绿叶,学习做科学小实验。

  3、探索茶叶的特点,欣赏茶叶的颜色和形状。

  4、复习6的组合和分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

  2、小石臼、塑料碟。

  3、图画纸、浆糊。

  4、录音机、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叶子》,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1)合唱歌曲《会跳舞的叶子》

  (2)多可爱的叶子呀!春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有的发出了新芽,有的树叶凋落了)

  2、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1)教师:“上次,我们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自己地发现。

  (3)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3、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1)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2)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死,因为水分都蒸发了)

  5、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秘密,汉语词汇。拼音:mìmì释义:1、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2、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3、佛教指隐秘深奥之法。4、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亦指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情。出自于《晋书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所以存在着好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需要,依据课改纲要的要求,按照在科学游戏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及建立科学区域游戏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来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技能目标: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情意目标: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其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难点: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清楚地表述是一件很难的事。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小朋友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我是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孩子们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小朋友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孩子们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而我又讲的过于投入,小朋友们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孩子们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认识空间方位,获得相关的经验,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针对这样的内容,活动要如何设计才能既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符合他们喜欢挑战的年龄特点,又丰富幼儿识别空间方位的经验,引导他们运用空间方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呢?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我设计了“丽丽的房间”这一活动,结合大班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为丽丽布置房间的情境,运用提供部分线索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照片提供的多个信息进行分析、组合,还原房间的整体布局。

  2.在操作中能不断比对照片,寻找相关信息和参照物,正确摆放家具的位置。

  3.在讨论中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张不同角度的部分家具陈设图(图1~3),一张全部家具陈设图(图4)。

  2.学具:将贴有门(绿色长方形积木)、两个窗台(贴有花台的小积木)、纸质钟等标记的长方形盒子当作房间,装在筐子里的家具模型人手一份(放在幼儿座位下方)。

  活动过程:

  一、进入游戏情境

  1.问题导入。

  师:丽丽是一名大班小朋友,妈妈决定为丽丽一个人准备一个房间。丽丽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呢?我这里有她房间的模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贴有门、窗、时钟标记的“房间”,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就是丽丽的小房间,她的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呢?绿色积木表示门,这个花台表示窗。丽丽的房间有几扇门、几扇窗呢?(一扇门、两扇窗。)

  二、观察照片,了解房间里的陈设及其位置

  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

  师:妈妈帮丽丽把小房间布置得很整洁,她还给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丽丽的房间到底布置成什么样了?里面都摆着哪些家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图1~3,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里有3张照片,你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出丽丽的房间有哪些家具吗?

  3.教师引导幼儿从照片里获取有关家具的信息。

  师:你说的X X(家具)在哪张照片上?还有哪张照片上也有?这样家具到底有几件呢?有两张照片上都有这样家具,你怎么认为只有一件呢?(从不同角度拍了同一样家具。)除了这样家具还有哪些家具呢?它们各有几件?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房间的整体布局。

  师:每张照片只能看到房间的一个角落,到底丽丽的整个房间是怎么布置的呢?这些家具都分别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呢?你们能不能对照这些照片把丽丽的整个房间布置起来呢?

  三、布置房间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个“房间”,你们要先在筐里找出丽丽房间里的“家具”,然后再把它们布置到“房间”里去。摆放“家具”时可对照照片,争取一下子就能全部摆对。

  2.幼儿从座椅下方拿出筐子挑选家具模型,教师提醒幼儿仔细对照照片挑选家具。

  3.幼儿根据照片在“房间”里摆放“家具”,教师关注幼儿摆放的情况,寻找幼儿出错的地方。

  四、交流与验证

  1.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教师引导幼儿对照照片进行观察、分析。

  师:这是一位小朋友布置的丽丽的.房间,你们觉得这个房间布置得对吗?哪里不对?你觉得××(家具)应该放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家具)就是放在这个位置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照片上的信息,共同讨论家具应该摆放在哪里才正确。

  五、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照片再次调整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每个人仔细检查一下自己布置的“房间”,是不是每件“家具”摆放的位置都和照片上一样?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想一想怎样调整才能和照片上一样。

  2.教师个别引导幼儿对照照片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

  3.教师出示图4(家具摆放全景图),引导幼儿验证。

  师:这是妈妈布置的丽丽的房间,请你们对照这张照片检查一下自己布置的房间对不对。

  活动反思:

  “丽丽的房间”这个数学活动,经过反复实践与修改,终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欣喜之余,我也反复思考: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活动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呢?对此,我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从贴近生活的内容入手,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良好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酝酿积极的情绪,还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教师设计情境时不仅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还要考虑到他们喜欢挑战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即将面临小学的生活,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孩子已经或即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因此,创设一个按图纸布置房间的情境可以引起幼儿共鸣。那么如何让这一情境富有挑战性呢?考虑再三,我将原先的一张完整设计图改为三张房间局部家具摆放的照片,这样幼儿无法从一张图纸上就获得家具品种、数量以及摆放的信息,而是需要对照三张照片,经过不断思考、判断,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样的设计安排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挑战性,还能让幼儿在不断寻找、比对的过程中学会收集有用信息的方法,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精心设计与合理提供教学具

  在该活动中,教师特地为幼儿提供了带有门、窗、钟等标记的房间模型,这不仅仅是为了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给幼儿提供一个辨别方位的参照物。由于教师提供的三张照片都是房间的局部图,相同的家具会在不同的照片上重复出现,加之房间四周的背景一摸一样,如果没有这些参照物,幼儿很难判断出家具摆放的正确位置。因此,教师在房间的三面墙上分别做上这些标记,为幼儿的操作提供隐性支持。 除此之外,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向幼儿展示了丽丽房间家具摆放的全景图。这一方面是向幼儿揭晓正确的答案,提供幼儿验证与调整自己操作结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促使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帮助幼儿习得关键经验

  还原房间的整体布局、将家具摆放在正确的位置是该活动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必须先学会根据照片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只有部分家具的多张照片,由于拍摄角度不同,每样家具在不同的照片上会重复出现,这就容易造成幼儿对家具的数量产生错误的判断。为了帮助幼儿从这样的照片中获得正确的信息,教师就家具数量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并在相互的交流中逐渐让幼儿明白分析、判断的依据要正确。例如,你说的沙发在哪张照片上?还有哪张照片上也有?沙发到底有几件呢?有两张照片上都有沙发,你怎么认为丽丽房间里只有一件沙发呢?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的讨论,幼儿明白了拍摄角度不同会导致同一样家具重复出现在不同的照片上,从而为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创设有利于同伴交流的空间

  幼儿在空间方位方面的前期经验有所不同,他们的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学习,借助同伴间的力量,寻求共同发展。

  在该活动中,教师始终隐退在幼儿身后,通过不断提问引发幼儿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如在第二环节,教师面对幼儿布置出来的丽丽的房间,不是急于告知幼儿正确答案,而是借助展示一名幼儿的作品,将问题呈现在每一位幼儿面前,通过全体幼儿的相互讨论、反复对照照片,集体发现家具摆放存在的问题,寻找正确的摆放位置。例如:你觉得这个房间布置得对吗?哪里不对?你觉得×X(家具)应该放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家具)就是放在这个位置的呢? 由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以对错示人,使得每位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认知误区,而观点与观点的冲突势必会引发同伴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不仅会使思路不清的幼儿越辩越明,而且能让思路清晰的幼儿通过表达内化知识,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吸管、蜡烛、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小朋友,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可要仔细看哟!

  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摸,湿了没有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现在,老师再来变个魔术,这是(毛巾),这是(杯子),我们也要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噢!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猜毛巾有没有湿(你说说看……)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毛巾会湿了呢?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说,什么跑进去了?对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你们变了两上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好看)

  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红色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诶,我捉了袋空气,你说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用白色的更大的袋子从四周,再用最大的蓝袋子从拐角捉)……我在旁边也捉了一大袋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想)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袋子,你们都有了吗?(都有了),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得空气又多又快?(你真能干!)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们能看得见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空气是没有颜色的。(同样的方法再来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袋子里面的空气有气味吗?对,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小手能摸到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空气是摸不着的。我们去到别的地方去捉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呢?(播放背景音乐带幼儿到各个地方去捉空气)。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放回来。我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是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捉到了空气?那小朋友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能摸到吗?原来,我们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而且空气也是很好玩的,我们来和空气宝宝玩一玩,好不好呢?我们来用吸管吹杯子里面的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当我们轻轻吹和使劲吹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来,从你开始一个一个走过来。……好了请小朋友回来!小朋友,你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你们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鼓起来呢?(往气球里面吹空气),怎样让气球吹得大一些呢?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气球。(小朋友再吹的时候询问个别幼儿)好了,气球宝宝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回家,小筐是它的家)。哦,空气宝宝这么好玩,我也想和空气宝宝玩一玩。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蜡烛),这是什么呢(打火机),现在我要把它点燃,再来点一根,我要把杯子罩在蜡烛的上面,小朋友想一想蜡烛会怎样,会不会灭?(请你说说……)小朋友仔细看,蜡烛怎么样了啊(熄灭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呢?请小朋友到后面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找一杯子,罩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蜡烛烫着手了。好的,请小朋友回来!你们看看这支蜡烛灭了吗?而被杯子罩住的的蜡烛却熄灭了,那刚才你们没有没有注意到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啊?是慢慢的,还是很快的呢?那我们再来看一次,这一次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噢,蜡烛是慢慢地熄灭了。为什么用杯子罩住蜡烛后,蜡烛就会熄灭了呢?(你说说看……)老师告诉你真正的原因:这是因为杯子把蜡烛罩住,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中能够让蜡烛燃烧的成份用完了,而外面的空气又进不来,所以蜡烛就熄灭了。那你们说说,蜡烛燃烧的时候要不要空气(要),蜡烛燃烧的时候需要空气,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呢?你们说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面,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空气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啊。对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也需要空气,花草树木呢?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呢?就会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