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09:54: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共10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的、运用方法认字、写字。

  2、积累词汇、诗歌。

  3、口语交际。

  4、展示作品。

  5、通过认、读、说、写,做识字、积词、交际,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重点运用方法认字、写字。

  难点进行口语交际。

  教具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字词资料等。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过程: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招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过程: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四课时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过程:

  一、出示一些简易的手工作品:

  1、看、欣赏、评。

  2、导语:这些作品都是用卡纸、树叶、花、塑料瓶壳做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

  二、动手做作品:

  可以写、画、剪、贴等。

  三、展示作品,评作品。让孩子的作品成为本月墙报的主角。

  四、作业:运用方法认字、写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布置作业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梨——利(顺利)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我会写:植橘橙_______脖胳膊_______

  苍菊著_______字宜察_______

  我会读: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翠鸟甲鱼高粱橘子降落伞

  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

  课后小结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习,系统地复习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我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识字的规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快就能找到规律。为了让他们学会运用,我让孩子们,把规律放到实际生活中所遇到过的字,这么一来,学生的识字兴趣不仅被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孩子将来的识字,通过这次的训练,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师生都得认真地搜集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老师声情并茂读地随画面内容旁白: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 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哦!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大家是否想到过,这都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孕育着大家幸福的生活呀!知道是谁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作者是想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告诉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赐”“慨”的读音,并组词,说说“恩赐”“慷慨“在文中的意思。强调“裹”字的字形。

  2、初谈感知,质疑问难:

  你了解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

  3、归纳问题,明确目标。

  你们刚才说到了许多,问题也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大家一起读——(出示课件上的这一句话)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相信我们读懂了这句话,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静心自学,自主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学习: 就你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地与小伙伴组合成学习研究小组,去探讨这些问题。老师想对大家提两点要求:

  第一,每个人必须先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和搜集到的资料

  去思考,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第二,自学好了,有了感悟和体验了,再到小组里去和小伙伴们交流。

  (老师把写有“地球太可爱了”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我们别无去处” 的几个小牌子分别放在几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桌子上。)

  2、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由“地球可爱”这一话题入手:

  (1)请大家一边读这一段,一边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看看在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表达)

  看看,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吗?(师相机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外形)。

  (2) 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地球的这一段话,看看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

  大家一边读,一边欣赏“……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由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点人读,评读,配乐朗读。老师可带头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背诵下来:

  这段文字非常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我们美美地,尽情地抒发自己热爱地球母亲的感情。(师生共同背诵,配上音乐及画面。)

  (3)层层推进,理解“可爱”:

  不知同学们想到了没有,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么?会读书的孩子,会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请快速地浏览一下三段和四段,拿着笔,看一看除了地球外观上的美,还有没有描写地球可爱的地方,把它划一划。

  进入“地球无私,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这一话题,:

  (1)、你觉得地球的可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地球无私地向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2)你了解矿产资源包括哪些内容么?有没有查一查资料呢?(金矿、银矿、铜矿、煤矿、铁矿、盐矿、石膏矿、油田……太多了)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

  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相机说出它们各自包括的内容。就势理解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师小结:那也就意味着,地球有多少资源,她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呀!这就叫做(师出示红字)——“无私”,这才是真正的“慷慨”呀!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而又慷慨地对待它的孩子们呀!正因为有了地球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人类丰衣足食的生活。(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向地球母亲表达么?

  “地球,你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感谢您!”“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因为有了您的哺育,我们才能生活得这么幸福”……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听到大家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赞叹啊。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相信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都要大声赞美自己的母亲——

  屏幕上又回到这句话,生齐声赞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并用“无私”“慷慨”写句子或写一段话。

  (3)、继续搜集有关人类毁坏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料,以及人们保护地球的良好做法。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从地球的外形上,从她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着她所有的资源,让人类得以安居乐业这一内容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让我们再一次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男、女、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二)、师紧接着低沉地接过来:“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太容易破碎”呢?上节课大家都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而课外搜集的资料这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生又一次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

  (三)、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对话。

  1、抓住重点,体会“容易破碎”:

  (1)读书后,大家纷纷交流。预设: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加强理解。

  (2)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焦急、告诫……)

  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读的时候,大家注意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他心中的情感呢?我听到你读时,有意强调这样几个地方,大家也像这样读,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不是……而是……甚至是……”“但是,如果……必将……”(引导读的时候突出关联词的作用,体会到这一段话是在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地说理。)

  (3)人们这样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得地球容易破碎,那么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呢?人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刚才你读到“ 毁坏 ”时,我很自然地想到“破坏”这个词(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我们来比较一下,“毁坏”和“破坏 ”,你觉得这里用哪个词好一些,为什么?

  (它们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是毁坏比破坏更加严重。)

  对了。我们通过比较,更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恶意毁坏的认识。那么,这个“滥用”与“乱用”呢 ?(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你们也比较一下。

  (滥,就是不加选择,不加节制;乱,则是没有次序,非常的杂乱。)

  (4)同学们,你看看,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多么精确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和搜集到的资料里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纷纷地列举有关资料)

  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资料。(课件显示与旁白有关的内容)

  师伴随着课件内容旁白:“因为人们大量的毁坏树木,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沙尘暴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空气的质量也遭到严重的破坏,更使得洪水泛滥,房屋倒塌。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往江河湖海里倾泄一些有害的物质,废气、废水…….人类和动物的生存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 我们读到这里,说到这里,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想说。

  (生激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

  (5)你们都很气愤,是不是?我们要对这些毁坏自然资源的人说理啊!再来读书,看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的这份着急、担忧、气愤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讲清道理的。来,我们跳过这些括弧读,试试看。(括弧中都应是关联词,现在都有意空着。)

  看来也是念得通的吧,可是,请加上这些关联词,大家再来读,一定感觉不同。比较一下,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呢?

  对了,这些关联词,有助于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表达得更严谨,有助于把道理表达得更清晰,也有助于作者把既气愤又焦急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2、上牵下连,联系上文:

  (1)3段和4段集中地讲了人类的破坏,讲了我们的地球是很容易破碎的。联系上下文,看还有没有哪些内容讲到了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呀?

  (生自然到读第二段。)

  我们一起把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读一读——

  “这样,人类生活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小到什么样的程度?哪一句话形容了它的小?它在茫茫的宇宙中只像是一叶扁舟。你们来看这个比例图,(课件上显示比例图)除去了海洋、除去了高山,除去了沙漠,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只有五分之一了!这么小,人又多,它当然怎么样啊?(拥挤不堪。)

  (2)这一挤,是不是也是容易破碎啊?同学们,作者在一段里,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使地球的小显得更突出了。尤其是把地球比喻成“一叶扁舟”,这语言多妙啊!我们就是这扁舟上的乘客,船如果毁了,船上的人会怎么样啊?(全船覆没!船上的人会淹死!……)

  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读书,读出了地球的可爱,也读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所以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再回到这一句):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四)上牵下连,联系下文:

  读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这个星球不行,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行吗?能不能就用你的读来回答这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点三人分别读5、6、7自然段)

  是啊,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是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

  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此时,你心里又想说些什么?(生自由表达)你们说的,正是课文最后一段呼吁我们的——要精心保护地球!来,我们一起向人们发出呼吁吧!(相机读最后一段)。

  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不仅仅以“一个地球”为题,而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了吧。(生回答)对,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星球啊!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相机评价。如:你强调了“一个”,是特别想突出地球的唯一呀。又如:你强调了“只有”。是特别想让大家珍惜这宝贵的地球吧?她强调了“地球”,是想告诉人们,我们生存的地方只能是地球啊!大家一起读:

  只有一个地球!

  师接过来:只有一个地球,她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样的易碎;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必须精心地保护它!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读课题,告诉人们要谨记啊!

  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个):

  1、科学考察活动:关于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

  2、配合世界地球日,到社区去作宣传,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3、 创作环境保护广告语,如“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 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用处多,本领大。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写并理解6个新词。

  3、 进一步学习读句子,体会作者怎样准确运用词语。

  4、 能用不光还有写一句话,能用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教学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这些问题,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 带着上面的问题初读课文,简要地回答,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 学生自学、检查。

  1、自学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形;读通课文。

  2、检查:读准生字字音;分析难写易错字:幕、局;接读课文,正音。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学课文,思考:小方进城为什么找不到舅舅?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第2自然段第1、2句。

  城里变化真大,课文是怎么写的?(宽阔的马路、车流不断、绿树成荫、一片新楼房。)

  车流指什么?为什么说车流不断?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多的情形。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车辆多?(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穿梭似的。)

  3、请用什么地方变化真作为开头说几句话。

  4、齐读1、2小节。

  五、 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教学课文第311自然段,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过程 :

  一、 齐读1、2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1、自学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公安局的办公室)。

  2、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

  民警叔叔向小方了解了舅舅的哪些情况?(长什么样子、名字、年龄。)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情况?

  3、轻声读第8、9自然段。

  它能帮你找到舅舅!它指什么?

  计算机是怎样帮小方找到舅舅的'?民警叔叔啪啪啪地按了起来,输入了要查找的有关信息和命令。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个头像和一行行字,说明计算机里储存了全市的人口资料,包括照片、住址等情况。

  三、 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第3题⑵,体会好奇一词用得好在哪里。

  3、 小方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

  读民警叔叔说的话。它不光能找人,还有好多用处呢!不光可以换成什么词?说明电子计算机的本领还有很多。

  说说电子计算机还有哪些本领。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4、 以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说几句话,完成作业 。

  四、作业 。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22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11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 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 、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 个生字,学会8 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 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 ,“数数”读shǔshù 。

  二、读通全文。

  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 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

  3、 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自学。自学前4 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查字组词。

  3、 教写生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 )图上画的谁和谁?

  (2 )他们正在干什么?

  (3 )是什么时间?

  (4 )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 轻声自读。

  思考:

  (1 )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 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 )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 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 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 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 用卡片指读4 个生字、4 个词语。

  2、 抄写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和句子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学生轻声自读。

  思考:

  (1 )“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奶奶”认为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一颗一颗地数是白费劲。)

  (2 )“奶奶”的话里,哪些词语是讲星星是数不清的原因的`?(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3 )“奶奶”说的“又在数星星了”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说明张衡非常热爱天文,经常数星星,有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张衡认为“能数得清”。)

  (5 )张衡为什么说能数得清?(“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说明张衡热爱天文,观察星星的决心大,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通过长时间的多次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进一步说明“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不只是在观察星星,而是在研究星星的运行规律。张衡小时候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 讨论。

  (先想后说,让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讨论。)

  3、 朗读训练。

  (1 )轻声自练。

  (2 )指名读。

  (3 )分角色练读。

  (4 )分角色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轻声练读。

  2、 学习生字。自学后8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后,指导学生写“之、名、睡、楚”。强调“之”是3 画,强调“睡”的笔顺。

  3、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1 )“爷爷”同意谁的意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爷爷”同意张衡的意见,从“爷爷”的前三句话可以看出来)“爷爷”都说了些什么?(“爷爷”前后说了6 句话,包括三点:一是肯定了张衡观察得很仔细;二是说星星是分成一组一组的,每组都有名字;三是以北斗星做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使张衡又获得了新的天文知识。)

  4、 教师讲授北斗星知识。让学生看书上第二幅插图,看北斗星和北极星,还可用挂图或幻灯片讲解。

  提问:

  (1 )北斗星和北极星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是什么意思?

  (2 )“爷爷”的后三句话和前三句话是什么关系?(后三句话是举例具体说明前三句话的)

  5、 复述练习。指导、训练学生口述“爷爷”讲的天文知识,用“爷爷告诉张衡……爷爷还告诉张衡……”的句式练说,人人练说,同桌互说。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严禁背诵课文的语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自读。

  思考:

  (1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张衡的想法,说明他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2 )张衡为什么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说明张衡从小就肯动脑筋,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不肯轻信,非自己观察,自己验证不可。也说明张衡观察星星的刻苦精神和认真态度。)

  (3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张衡相信了“爷爷”的话?(果然)

  2、 讨论。先想后说,人人练说。

  3、 完成课后作业第3 题(2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认识北斗星,认识比喻句。

  4、 朗读指导。

  (1 )范读。

  (2 )人人练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张衡对学习知识的刻苦、认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8 个生字。

  2、 抄写第五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习作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理念】

  本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语文教学理念,本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让学生快乐地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本领的经历,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与伙伴交流感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心地说和写,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流。

  2.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有内容,要启发学生从容易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趣”、“奇”、“新”,感受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和作文内容的丰富多样。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完整,表达出从不会到会的喜悦之情。

  2.在写作的过程中,能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把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有趣的经历写得完整些、具体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都会一种甚至好几种本领,比如游泳、滑冰、烧饭等等。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本领,让同学们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人人都参加介绍,同时要求把话说完整。引导学生大胆说,自由说,让学生思想放开,情绪活跃起来。)

  师:据我了解,这些本领,有些是同学们自己琢磨着学会的,有些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的,有些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的,还有的是通过“拜师学艺”才学会的。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么学会本领的。(播放事先录好的,张亮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习用电饭煲煮饭的录像及王成刚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的经过录像。)

  师:大家都看得很仔细。现在我们请张亮同学和王成刚同学说说他学习烧饭和游泳的经过吧!

  (张亮和王成刚说说自己学烧饭和游泳的经过。)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学习本领的主要过程都说了,也说了自己的内心体会,这很好。大家也很想说吧!现在请大家选一样自己学会的本领,把学习的经过和体会跟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要求人人都说。教师巡回了解,指导部分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围绕话题,正确表达

  师:如果大家把自己学本领的经历写下来,在班里的习作园地交流,这样,大家共同分享,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先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会的本领中,选出一次自己感到最快乐的,或是感到最不容易的,感受最深的,认真地写下来。

  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具体要求。

  写之前,要求学生仔细想一想,并相互交流。如果要写好学本领的经过,有哪些需要写得详细些呢?哪些问题需要大家互相提醒的?(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把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下面形式出现:

  大屏幕出示:友情提示

  (1)要注意写清楚学的是什么本领。

  (2)学本领的经过要注意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具体。比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3)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或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或者特别有趣的地方写得生动些、详细些。

  (设计意图:变习作要求为“友情提示”,意在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中明白:写作,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帮助。)师:有了上面的提示,同学们再想想在写作的时候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开头难,写不具体等等,教师将给帮助。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教师给大家提供以下参考材料:

  ●我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舞蹈的经过……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游泳兴趣小组……

  ●看到妈妈从电脑里打出的字又快又好,我也想试试……

  ●前几天,我刚刚学会了炒青菜……

  2.学生开始写作文。

  3.学生交流习作,师生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互相点评。

  点评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几位同学对习作中印象最深的、特别感动的地方发表赏识意见,或者就写得不够清楚、完整的地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赏识、讨论,把学习本领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环节说清楚,说完整,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说说、写写学本领经历的内容时,力求引导每一个学生大胆、不拘一格地说出、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本领的经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现出童真童趣。)

  三、赏析交流,展现自我

  鼓励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1.提醒学生在朗读自己习作的时候,读好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在语气、语速上加以强调,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2.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同学的朗读,要求能听完整、听得懂,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3.鼓励学生互相推选或自己推荐习作,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张贴交流。

  4.布置“学习园地”。师生共同为本期“学习园地”命名一个交流的主题,如:“教你学一招”、“让我告诉你”、“请分享我的快乐”等。

  5.指导学生认真地修改并抄写好自己的习作,鼓励学会文字输入的同学用电脑打印,并根据习作的内容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使“学习园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展示赏读,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赏析自己的习作和同学的作文,能发现其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懂得展示、赏析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评点】

  学生在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先是怕写不好,不怎么愿意写。开始写了,虽然很想写得生动些、有趣些,但又往往感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次设计,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些写作心理,首先,启发学生“以黎明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来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使自己学会本领的过程由朦胧到清晰,产生“突然发现”的感动,使作文从被动到积极。同时,通过“友情提示”、“记者访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明白:写作,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一定规范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还鼓励学生带着“观赏的心态”来赏析自己或同伴的作文,通过师生共同对“学习园地”的设计和布置,促使学生的习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续,与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7

  一、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反复手法的运用及梦一般的诗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诵读讲析结合式

  一、导入: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流浪到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1、前六行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反复强调。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师生互动:小结—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1、熟读2、单元练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查阅有关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资料

  2、搜集与狼有关的资料,阅读有关“狼”的作品

  3、反复阅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要求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把握四个情节的关键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课文的'寓意。

  4、拓展

  a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b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在野外见过狼吗?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你对狼了解多少?(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蒲松龄的《狼》。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二、出示目标

  (找学生读给大家听)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找学生读屏幕上出示的加点的生字,然后全班齐读。

  缀行(zhuǐ)困窘(jiǒng)苫蔽(shàn)弛担(chí)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目似瞑(míng)尻尾(kāo)黠(xiá)顷刻(qǐng)

  2、朗读并熟悉课文。

  a教师配乐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b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读的不够准确的地方。c学生看着多媒体上的图片,齐读。

  3、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四、疏通文字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一狼径去(走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一狼洞其中(打洞)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

  盖以诱敌(原来是)

  盖一癞蛤蟆(原来是)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只”)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止增笑耳(罢了)

  见往事耳(罢了)

  一抚尺而已(罢了)

  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

  意少舒(心情)

  五、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4、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老师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点明主旨。这和以前学过的《伤仲永》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2、语言简洁生动。

  七、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帮你解答。

  八、拓展延伸

  1、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关注自然,关注动物)

  2、请结合图片适当想像,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 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 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

  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2、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1)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2) 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教师小结

  5、学生学法

  6、课堂背诵

  (三)自主活动

  1、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2、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3、将活动成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上。

  4、在教师的组织下分选不同诗歌的四个小组课堂发言,由小老师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学生提问,教师帮助解答,师生共同研读好剩下的四首诗歌。

  三、课后活动

  1、教师仔细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偏颇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3、将活动报告搜集成册班级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经典]10-0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