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习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用乘法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3、培养学舌功能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合作交流能力
教具课件: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乘法乘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时间:
第7周 星期3
教学程序 时限 教学内容
基础训练 5 每天一练
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 ③把乘法算式写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实践应用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没有新的发现?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及练习二十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师:今天,喜羊羊要来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呀?(课件出示)师:喜羊羊手里拿了两张数字卡片2
3,这两张卡片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有序的排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组合。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用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
小组讨论:如果把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分别是多少?会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都是5,只有一种情况。教师小结:因为是求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两个数字互相调换位置的`和是不变的,所以得数只有一种结果,这种跟位置无关的方式叫“组合”。
2.密码箱的奥秘(学习例2)。老村长给了喜羊羊一个密码箱,里面有很重要的东西,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在动手操作之前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最好。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方法:列表的方法。
连线的方法。结果:①12;②14;③16。大家真棒,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3种不同的结果,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4.比较排列和组合
(1)让学生从5、7、9中任意选出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2)和例2进行比较。在排列中,为什么从3个数字中任意选出2个,能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在组合中,从3个数字中任意选出2个求和,有3种结果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总结:排列与两个数的出现顺序或放置位置有关,而组合与两个数的出现顺序或放置位置无关。如5+7与7+5的和都是12,但在解答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可提示学生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1)可以怎样付钱”是什么意思?
(2)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请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
(3)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提升
1.老师买了三种口味的棒棒糖,甜甜想要两种不同口味,有几种可能?3种
2.妈妈将20元钱装在一个信封里,对果果说:“我这里有7张人民币,共20元。”想一想,这7张人民币的面值分别是多少元?(没有2元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10元、5元、1元、1元、1元、1元、1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用旧知引出新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学生动手操作,重在让学生感悟,体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通过对比排列与组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组合与顺序或放置位置无关。
板书设计
组合
例2
5+7=12
5+9=14
7+9=16
得数有3种可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通过动画故事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考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教学建议: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9页的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12-3=15-6=16-7=17-9=
14-8=10-5=37-20=24-10=
2、用竖式计算:69-22=71-31=
小结: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图表:
代表团金牌数中国51美国36
2、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3、学生思考后请列式:51-36=
4、指导运算。摆小棒。
①拆开一捆小棒。10+1=11
②取走6根:11-6=5
③ 5捆拆开了1捆,还有4捆。
④从4捆中取走3捆,还有1捆。
⑤ 1捆加5根,共15根。
5、指导列竖式。确定个位、十位。
问:个位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回答。从十位退1过来,退来的1当作10,10+1=11,11减6等于5。
问:十位上的5退了1,还是5吗?(是4,4-3=1)。
小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6、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7、教学例3。
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减()。
学生小结:算10-4=6
问: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减()。
学生小结:算4-2=2
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三、运用知识。
1、竖式计算。
65-37= 43-8= 30-23= 80-5=
(注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2、猜猜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7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P35《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对2-6的口诀进行整理。
预习作业:
整理和复习2-6乘法口诀求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表格、画图等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今天小鹿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它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学得好。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预习情况反馈一下。
二、创设情境,整理口诀:
1、小鹿是个爱学习的小动物,它很想知道2-6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同桌合作,一个背另一个数,然后交换背。(2-6的乘法口诀有20句)
2、小鹿说:“乘法口诀有什么本领呢?”你们能告诉它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汇报。(乘法口诀不但能计算乘法求积,还可以计算除法求商呢!)
3、请你根据口诀写出两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的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指名回答,师板书)
4、小结:原来口诀的本领可真大,记住它不仅能计算乘法,还能计算除法呢。
三、用口诀,综合训练:
1、独立完成P35第1题,看图写算式。
2、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4、玩气球游戏。
①(课件出示P35第2题)小鹿和公鸡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每次两位同学参与,一位当公鸡,一位当小鹿,小鹿问公鸡算得数并快速说出口诀。)
四、实践拓展
1、出示P35第3题主题图:
2、引导有序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口述数学问题,集体解答。
一、 全课总结。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2、让学生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正确用连写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正确区分加、减法计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指导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有小括号两题的运算顺序。
3、笔算。
(1)回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分三组每组完成两小题,3人板演,其余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评判这两个同学做的好在哪里?错在哪里?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或变小),差也随着变大(或变小)。
2。完成练习五第11题。引导学生观察,指名说题意:运算符号和数据都写在箭头的上面,结果要写在方框内。(提醒:只要前面一个得数错,后面的都要跟着错。)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学生读题说题意,教师引导完成一个斜行的3个数相加,其余的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归纳: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都相等,这就是神奇的九宫格。
4、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第9题。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搜集信息,把搜集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讲清楚是怎样找到的。独立解答。
②交流解答的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别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集体交流,对提问和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
【设计意图】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既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又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4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解决。
(1)观察给出的4个数可以发现,它们十位上的数字相同,要把它们填入□中,使等式两边相等,可以只考虑它们个位上的数字。
(2)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6+9-8=7,6+9-7=8,8+7-9=6或8+7-6=9。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把这4个两位数写在相应的□中。
(3)如果把题目中的数字变成26、27、28和29,你们会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数的特点,化繁为简,再通过“组合、试算,组合成算式”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小组探索,共同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计算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1
教学目标 :
1.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坚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1.复习热身
89-62,59-5,43-23,49-45
2.学生练习展示,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2.
(l)出示例 2。让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多少票吧。教师出示北京的图片,板书“56 票”;出示巴黎的图片,板书“18 票”。
怎样求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6-18= 。你们会计算“56-18”吗? 学生先独立试做。想一想:这里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 56 根小棒中
减去 18 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56 根小棒中有 6 根单根的,减去 8 不够减,可以把 5 捆小棒
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 10 根中拿出 8 根,把剩下的 2 根与原有的 6
根放在一起,共剩下 8 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 1 捆,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 56 减 18 等于 38.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 10 根单根的,把原有的 6 根和 10 根合
在一起,从中拿出 8 根,再拿出 1 个整捆的,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56 减 18 等于 38.
(3)竖式的写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56-18 该怎样列竖式呢?
这部分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列竖式,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竖式,改错,纠正,最后老师展示正确的竖式排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 1 捆小棒变成了 10 根,就是把 1 个十变成了 10 个
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 1 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 10 个一,
借过来的 10 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 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变式 50-18
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为了让学生练习各位为 0 的数字的退位减法,展示学生习作并请学生改错纠正。
(5)比较 58-22 和 56-18 的异同。
这部分是对上节课和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起一个连接与递进的作用。并得出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 19 页“做一做”。学生练习展示,集体纠错。
想一想:十位上退 1 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 1 后,个位要算 17 减 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改错。教科书第 21 页的第 6 题。
(1)学生逐题进行判断改错。
(2)集体订正。4.★后面藏着几
通过星星后面的数的计算来巩固退位减法的算法,让学生们自由举手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5.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05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09-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11-17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9-27
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02-1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11篇10-08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12
二年级上册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