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与描述。科学《会飞的纸屑》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强其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碎纸屑、塑料尺、钢尺、水彩笔、铅笔、毛皮、棉布等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问题。
1、回顾会飞的东西。
教师: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谈论会飞的东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会飞吗?
这里有许多小纸屑他们也想飞,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飞起来?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小纸屑也能飞起来。
3、介绍操作材料。
教师:我们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二、分组探究
分小组,探究如何使纸屑飞舞起来。
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三、教师演示,幼儿实验与讨论。
1、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让纸屑飞起来,其他材料行不行?你们试一试?
2、幼儿进行实验,尝试用本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纸屑飞舞起来。
这次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并给大家演示一下。
3、幼儿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纸屑飞舞起来的材料。
4、讨论纸屑飞起来的原因,了解摩擦生电的现象。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的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电,电能把很轻巧的纸屑吸过来,纸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电吸过去的。这种现象叫摩擦生电。
四、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12活动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很强烈。在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物品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彩片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彩片,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彩片吸起来。对此,我没有给予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不锈钢杯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在科学实验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为孩子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活动评析
一、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纲要》指出:
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上,从身边的事入手。本活动以幼儿熟悉的水彩笔、纸屑及几种常见的生活材料为载体,让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过程中体验纸屑“飞”起来的心动感觉,感知摩擦生电这种科学现象。让幼儿边玩边学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王老师对教材分析比较透彻,明确重难点,以及活动中的三个环节也是一目了然。
二、目标表述明确
操作性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也具有科学性,并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活动结构合理
科学教案 篇2
教育目标:
1、 认识雨具,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 知道雨天出门要带上或穿上雨具。
3、 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萌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雨天出门要怎么样才不会让自己淋湿。
2.物质准备:雨衣、雨伞及雨鞋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下雨的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帮助我们不被雨淋湿呢?
2.教师分别出示雨衣、雨伞和雨鞋,引导幼儿观察和辨别不同的雨具。
3.以提问的形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下雨天人们使用哪些雨具和如何使用雨具。
提问:(1)下雨了,你是用什么雨具来帮助自己不被雨淋湿的?
(2)你会使用吗?怎么用的?
4.教师示范穿雨鞋、雨衣和打开雨伞,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5.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习穿雨鞋、雨衣。让幼儿知道打开自动伞时要看一下身边有没有人,注意不伤及别人;看见旁边的`人要打开雨伞,自己要避开,注意保护自己。。
6.让穿好雨鞋、雨衣或已打开雨伞的幼儿,随教师到雨中指定的地方去漫步,
引导幼儿听听雨滴打在雨伞、雨衣表面的声音,在雨中轻轻地踩水玩。
活动延伸:
选择不同的雨具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引导幼儿观察哪种雨具最容易干,哪种雨具最不容易干,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教师或父母。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玩印章"活动取自上海《学习活动》5—6岁教师参考用书《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蕴和内涵。但是印章对与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们利用外出活动、社区资源,找寻与印章有关的信息,增加幼儿对于印章的感性认识,为《玩印章》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着借助教材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利用作品,引出印章,并由此展开了科学活动。引发幼儿对印章兴趣,感受印章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诠释,也是本次教学价值之一。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盖盖、找找印章的过程中,了解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找寻印章在生活中作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流程
1、经验准备——积累对印章的感性认识
2、讲述故事——丰富有关印章知识
3、参观"国王印章店"——感受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游戏:找印章——进一步感受印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5、延伸活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体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幼儿能积极参与整个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强调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中心,寓教于乐,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理解智力和接受智力。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2、了解昆虫眼睛的有关常识。
3、能比较不同眼睛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名画欣赏《大眼瞪小眼》
2、画家介绍、画作欣赏
3、各种昆虫眼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t:画面里有什么昆虫?
t:小朋友来看看他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啊?
t:一般在什么季节能看到它们?
t:动动小脑筋来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二、参考幼儿用书后的(附1)(附2)。介绍画家的特色,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画家。
t:小朋友来仔细看看图片,看看它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t:是什么样子的?
t:它们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t: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三、出示各种昆虫的眼睛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小朋友来看看这些昆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苍蝇和蜻蜓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人的眼睛也占了头的大部分的话,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给幼儿一个直观形象)
t:昆虫的眼睛颜色,形状一样吗?
t:眼睛上有睫毛、眼皮吗?会眨眼睛吗?
t:眼睛的位置和我们一样吗?
t:昆虫的眼睛都是两个吗?
教师总结:昆虫的眼睛是复眼,不是一个单个的眼睛,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视力特别好,但看东西是一格一格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情境中鸟儿的不同数量列出相应的算式,学习8的减法,理解其意义。
2、能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以及方法。
3、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8的减法运算。
活动准备:
1、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雪花飘若干。
2、幼儿用书第二册第18~19页。
活动导入:
复习8的组成和加法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碰球"的游戏,好不好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碰球"游戏,复习8的组成)
2、教师:玩完了"碰球"游戏,我们来玩"看谁数的快"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出示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请幼儿快速说出得数,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活动过程:
一、学习8的'减法。
1、教师分发幼儿用书课本,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教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小鸟有什么不同?
(启发幼儿讨论小鸟有什么不同。)
2、教师出示第一幅挂图。
教师:孩子们,图上有一群可爱的小鸟,他们一样吗?(不一样)哪个地方不一样?
请幼儿举手回答(有的黄色,有的紫色,有的蓝色,有的大,有的小)。
3、启发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中小鸟的不同,写出减法算式。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画中的小鸟,我们看有几只小鸟?飞走的有几只?那这道题要求我们算什么?谁能根据这个条件列一个算式?8-1=7 8-7=1你在这幅图上还发现了什么?要怎么样列算式呢?8-2=6 8-6=24、教师出示第二幅挂图。
教师:第二幅画小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小鸟的颜色,小鸟的大小,又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根据颜色、大小)8-3=5 8-5=3 8-4=45、教师出示8的减法算式卡片,让孩子们知道减法之间的秘密,总数减去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最后全体幼儿算出得数。
活动延伸: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接雪花片》的游戏。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8的加减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接雪花片的游戏吧!
教师将8个雪花片向上抛,然后用手接住其中的一部分,请幼儿数一数落下几个雪花片,然后猜一猜老师手中接住几个雪花片。
2、教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游戏,现在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一组做游戏吧!
请幼儿自由结合两两一组,一人抛雪花片一人猜得数,游戏反复进行,可以交换角色。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物品标记,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
2、能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物品,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实物图标若干张。
2、活动前已让幼儿选择过自己喜爱的图标,教师在其中的一张上写好幼儿的姓名,将该套图标中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橱、毛巾架等处。
活动过程:
一、认图标。
出示插有实物图标的纸板,让幼儿回忆自己选择的图标,并在纸板上指认出来。;本文教师核对图标上的姓名,说对的就让幼儿将图标取走;说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明确生活用品使用规则。
告诉幼儿,在幼儿园里每个人都要使用自己的一套生活用品:茶杯、毛巾、小床等,并说明每个小朋友只准用自己的物品。
三、寻找自己的生活用品。
让幼儿手持图标自由走动,去对应茶杯橱、毛巾架等处的`相同图标,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用品所在位置后,再将手上的图标还给老师。活动中,教师提醒幼儿看看自己的图标旁边是哪些图标,丰富幼儿表述方位的词汇和语句,如:我的图标旁边是小兔子图标等。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2 感受玩玩找找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具:大摸袋1个 大立体积木5个 “找朋友”音乐磁带 录音机 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投放
幼儿材料:小摸袋 立体积木5个/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一 引入活动
音乐游戏“找朋友”导入
二 帮助“咯噔噔”
1、放音乐。
师: 听,谁在哭呀? 教师告诉幼儿(原来是咯蹬蹬)
2、咯蹬蹬为什么哭呀?(放录音)(小朋友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我还没有找到好朋友,怎么办呀?)
3、师:咯噔蹬说了什么呀? 那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呢?
幼儿自由的说
4、出示大摸袋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出一个咯噔蹬的好朋友。
师:这是他的好朋友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有角的物体都是咯噔噔的好朋友。它们也叫“咯噔嶝”。
5、幼儿自己操作。
师:宝宝在自己的小口袋里也来找找“咯噔噔”的朋友。说一说找到的为什么是咯噔噔的朋友?
三 “咯噔嶝”找朋友
1、在教室里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小口袋里有咯噔噔的朋友,宝宝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它的朋友?找到了就和它玩一玩。
2、幼儿自由摆弄寻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宝宝可以把找到的东西拿起来,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说说这是“咕噜噜”还是“咯噔噔”?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给予个别指导。)
3、结束:将找到的“咯噔噔”的朋友送回家。
自评:此活动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有棱角物体的特性。
活动开始的音乐游戏,积极的调动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受到了有好朋友的'快乐。接下来的哭泣声,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关注,从而产生了要帮助“咯噔噔”找朋友的愿望。
整个活动层层递进,从开始集体为“咯噔噔”找朋友,再每个幼儿自己帮助“咯噔噔”找朋友,一直到在教室中为“咯噔噔”找到更多各种各样的朋友,由集体到个别、由立体积木到各种实物,在游戏的设置上注重了由易到难的顺序。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较好的掌握了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电线与毛线的不同。
2、在活动中能大胆想象拼出各种有趣的线条造型,并尝试用记录的方法记录已用线条的数量。
3、体验有趣的线条造型、分享自己和同伴成功的快乐。
准备:
1、长短不一的电线、毛线若干。
2、记录表、笔。
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今天,蔡老师带来了一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摸看(一幼儿上来摸)你说说里面上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二、出示电线与毛线介绍其特性与用处。
1、对了,神奇的口袋中装了电线和毛线,电线摸上去有点硬、光滑的,毛线摸上去有点软、毛毛的。
2、什么地方需要用电线呢?
3、毛线可以做成什么呢?
三、介绍操作材料及记录方法。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短不同的电线和毛线,我们用这些电线和毛线拼出各种有趣的.线条造型,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2、(拿记录表演示)小朋友身上贴了数字,一会找和自己的数字相对应的记录表和操作板来操作,我们要动手拼出三种不同的造型,并将它们记录在相应的位置里,同时也要数清楚长线用了几根短线用了几根也用数字来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每种拼好、记录好以后要等老师拍好照后再选择另外一种材料。
四、幼儿动手选择材料操作并记录。
五、通过大屏幕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线条造型,同时验证所用线条的数量。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等这些现象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积极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可以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轮子、呼啦圈、风车、小红旗、纸杯、雪花片、毛线、筷子、飞盘等。
(2)各种会转动的物体制做的图片。
(3)音乐《健康歌》。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转动玩具,充分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容易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3. 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本身不容易转动的物体物体转动起来。
1.幼儿分组自主选择材料操作,探索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并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2. 个别幼儿发言。纸杯会转动吗?雪花片会转动?谁有更多的方法让它转动起来?
3、集体交流与分享。共同讨论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三、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那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2、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四、出示图片,再次激起孩子们对转动的兴趣。
刚才我们看到的挖掘机、搅拌机、无叶风扇、这些科技产品都是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我们从小也要认真学本领,长大了发明更多的产品。
五、我们的身体会转动吗?现在我们随着音乐转动一下我们的身体吧!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孩子们整体兴趣很高,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不足之处1.在讲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能是孩子们没有积累转动的经验,因此不能和老师积极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会转动的物体。我想如果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生活中会转动的东西,该环节可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2.第四个环节,如果制成课件加上解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今后,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经验积累是否能够使本节课顺利进行、达到积极互动。在材料准备上,图片、或者教具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4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