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周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习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习:(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习《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课前准备
苹果树贴图,水果贴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语文园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
游戏一:摘苹果(我会认)
1、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有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 、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分别贴着带有“讠”、“亻”、“口”偏旁的字,共22个。
激趣:多漂亮的一棵苹果树!谁能准确地叫苹果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摘到的苹果就送给他。苹果背面的“字朋友”就 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小朋友们赶快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个小组摘的苹果多。
2、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3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4、做游戏。
A、在苹果树的一侧贴出分别写着“讠”、“亻”“口”的三个大苹果贴图。
介绍游戏规则:摘下一个苹果后,先领着大家准确地叫出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然后把字卡揭下来,贴到相应的大苹果后面。读准了,贴对了,就能得到这个苹果。
B、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5、归类识记。
A、找出三组字各自的字形特点。
B、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6、变序抽检。
教师变序抽取三组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
7、扩展训练: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游戏二:吃水果(我会读)
水果上写有12个词语的五种不同排列方式。
介绍游戏方法:想吃哪种水果,就要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都 读对了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
游戏三:帮“字朋友”找“兄弟”(比比写写)
1、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生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出它们 ?
A、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字“兄弟”摆在一起。
B、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它们哪儿长得像,还有哪儿长得不像?
C、全班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雪白、白云;“白”比“日”多一撇。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书写指导。
A?教师用黑板上的田字格范写“马”与“鸟”、“四”与“西”。
B、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语朋友”记得更牢了。
来,跟它们打打招呼。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A、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B、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B、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A、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主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C、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
评议从两方面进行:“吗、呢、吧”是否用得准确;说话时是否体现出问句的语气。
D、说得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朗读比赛(我会读):
1、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2、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5、指导朗读。
A、各组提出自己小组还没有解决的困难,请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帮忙。
B、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站、躺、凉、肥、才“五个字及多音字”着“。
6、朗读比赛。
A?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B、第一轮比赛:各组派一名代表参加。
C、第二轮比赛:小组集体参加。
D、评选朗读比赛的个人冠军和小组冠军。
7、扩展训练。
A、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
B、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和平时的观察,试着改编这首儿歌,如《天上的小白兔》、《天上的大白鹅》……
C、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先秦历史散文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14 《勾践灭吴》学案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单元导读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还有记录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勾践灭吴的原因;学习邹忌善于设喻,触龙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层层深入的语言艺术。本单元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障碍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14 《勾践灭吴》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l)能阐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及学习勾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l)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及注释,试译全文。
(2)内容分析。
复述“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问题①:勾践主要通过哪几次战争灭了吴?
见课文最后一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着力写灭吴的经过。
问题②:从文中看你认为勾践能灭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心所向。从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国强大后,“国之父兄”请战,要为越王雪耻。问题③: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强(第四、五自然段)。为了求得国家的富强,越王以民为本,并对婚娶、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详略得宜,突出了重点,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必定成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勾践灭吴”,那么文中是否突出了“灭吴”?
探究:否。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称道的。“灭吴”的具体战争情节并非作者的写作重点,因此对于越国灭吴中数十年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用了“是故败吴于宥,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寥寥十三字。“灭吴”的准备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便不惜笔墨放开去写。要“灭吴”首先要有“能与之谋者”——求才;其次,必须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求和;最后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在这里,文章主要从人力、物力两方面来写,人力方面写得尤其详细。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无不如实笔录。从而向世人证明:勾践灭吴,事在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2)文章的写作重点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
探究:主要是采用对话的形式。长于写对话,本是《国语》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现得尤为鲜明。成功的对话,总是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败退之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土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帮他退吴,便可以与他一道分享权力。文种出使吴国的言行举止,无不与其身份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由于是从客观形势以及彼时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捕捉人物的对话,因而反过来,人物的对话又正好起到推动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践的“号令”引出文种的对话以及文种出使求和等情节的展开。勾践本人虚心纳谏,想东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现。而文种、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对话,又正好表现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l)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贾人夏则资皮( )
(3)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5)然后卑事夫差( )
(6)美其服,饱其食( )
(7)非其夫人之所不纳则不衣()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 ②虽悔之,必无及己
B.①然后乃求谋生 ②然后卑事夫差
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D.①我攻而胜之 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何后之有( )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 )
④又何求焉( )
⑤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后乎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5.简答:
①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②本文在写作上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从原文中删去的,位于课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间。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率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三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手?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C.求人可报使秦者
D.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②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下列句中反问语气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无乃后乎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何后之有
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于下执事曰——偷偷地和吴王手下的执事的人说
B.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允许让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C.越国之宝器毕从——越国的宝器全部随同带来
D.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恐怕要伤害到君王的爱人吧
⑤下列说话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文种的辩说才能。
B.文中文种对吴王的谦卑的措辞是由文种的身份和吴越两国的形势决定的。
C.“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表现出夫差“耳根子软”,为下文的吴灭做好铺垫。
D.文种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诱吴王与之谈和成功。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
3.进一步了解《战国策》长于写人记事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触龙说赵大后的经过。“训练重点”中所列的文言词语。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1.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写人记事的名篇。前面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
3.课前预习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疏通字句,划出“训练重点”中所列词语,回答文后“练习二”的思考题。
4.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当时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理清全文思路,通晓文意,熟读成诵。
5.知识的恰当延伸: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赵威后问齐使》,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二)问题探究
l.从题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时代背景。关键是抓住一个“说”
字,思考为什么“说”,怎样“说”及“说”的结果。
2.阅读课文,分步解疑。
l)触龙说赵太后,劝说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赵太后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定,秦国认为有机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赵国求救于齐。齐虽答应出兵,却提出要“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且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赵国危在旦夕。面对危局,尽管老臣触龙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触龙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触龙,你将采取什么方式去劝说盛怒之下的赵大后?触龙又是怎样劝说赵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2-4段内容。
关键是抓住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劝说的目的。
3)触龙“说”的结果如何?
明确:故事的结局,长安君质于齐。
3.课文题目为什么用“说”,而不用“谏”
明确:文中触龙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纵观全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
中展开的,要仔细体会触龙运用策略之巧妙和运用语言之精当。文章笔调轻松,人物细节描写生动。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臣强谏(qiáng jiàn) 恃辇(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气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沟壑(hè) 持其踵(zhǒng)为之泣
D.媪(ǎo)之送燕后 约车百乘(chéng)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赵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谢曰(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
4.乃自强步( )
5.窃爱怜之( )
6.入而徐趋( )
7.以长安君为质(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妇人异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老妇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横线的词与“赵王之子孙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B.朝服衣冠
C.质于齐
D.其继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没死以闻
D.曾不能疾走
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氏求救于齐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l.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八、简答题:
l.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2.简要分析赵太后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平?”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那?”(《战国策·齐策》)
九、“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十、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践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苟无岁,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 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世上每件东西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苏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板书:一路花香
二、初读课文,归纳内容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
板书:完好的水罐 破损的水罐 挑水工
三、再读课文,体会角色
这篇课文中有三个角色,再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
1)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很完美。
2)挑水工:聪明、善良,在破水罐经过的地方撒下花种,利用破水罐渗出的水浇灌它们。
板书:聪明
3)破损的水罐:善良,能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四、学习第二、三段
1、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三个角色的闪光点,可是破水罐却对挑水工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完好的水罐觉得自己回报挑水工了吗?挑水工觉得他们回报自己了吗?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然后讨论一下。
1)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2)破损的水罐:惭愧、道歉、自卑,觉得没有很好地回报挑水工。
3)挑水工:尽了全力。发现破水罐渗水的特点,巧妙利用,把缺点转化成优点,充分发挥了破水罐的作用,创造了一路花香的`奇迹,得到了回报。
2、当破水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今天破水罐、完好的水罐、挑水工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发,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现,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是一路花香。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述课文。
二、交谈文中的寓意。
三、指导生字书写。
四、排演课本剧。
课后反思:
一课心香
请学生谈到你喜欢哪个水罐时,课堂中的发言稍有停顿,但在想过之后,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我喜欢破水罐,他可以一物两用,又可以挑水,又能浇灌一路的花儿。”“我喜欢好的水罐,他总能把水全部运到主人家。多了不起!”“老师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破水罐可以一物三用,除金瑞所说的外,他还给主人带来了花香。”“两个水罐我都喜欢,他们各有所长……”
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一个小女生问:“老师,那到了冬天怎么办?还能有‘一路花香’吗?”想了很多答案,却总是觉得不妥。有个小男孩儿喊了起来“印度靠近赤道!”是呀,靠近赤道,那儿没有冬天!没想到这个问题这么简单,我再次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佩服起来!
那么,想到前面自己读到这篇课文时的感悟,他们定有他们精彩的理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重复的独特的见解,有认可、有挑战、有天真、有思想,这就是真实的课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厙“先、干”等6个字。
2、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漗读课文。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或图片、小动物头饰。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栏:
1、认识“先」鹿”等?4个生字。
2、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皆语气.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爱报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伞每个角色的语气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或图片、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讲故事。教师声情并范的讲故事《美丽的小路》:喜欢这个故事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〆
2、演示课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郊游。(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个地方怎么样?(指名说)美丽的小路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对话平台
自学,初读感知,增强读书的目的性)
1、学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交流读文,互相检查字音,交流读不好的句子,实在有困难请教师帮忙 诇字(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利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把会读和不会读的生孟分类摆放。
2、再读文,遇到丏会读的字可俥互相提醒。学生练读。
3、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弆实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纄时间认读,也丏至于丧失信心。扁以这栿设计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识字的苽力《)
二、朗读(多种形式的感情期读加深亇对语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紟共鸣。)
1、学生选择臫己喜欢的冇容读给大家听,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2、教帊茋读“我会读?中的句子,学生比较带韮号、句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表达的不后语气,然后练读 3、分诒色读文。
(1)个人体会读。选择自己喜欢皆角色读一读,注意叙述性语言和诒色对话皅语气。
(2)同桌交流读。读完后比一比谅哫个角色读得好.同一个角色踁读得好。
(3)带头魰小组吉作读,全班评议〃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棅感的一次升华。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学生皆朗读能力,耏且使学生穩匞自我-达到与作耇心息相通。)
三〃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感熏陶得以升孎。)? 读第八藪然段鸭先生的话,讨论思考;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觉得小贍变脏还怪谁?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四、练习(想象说话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语諕表达能力。)
想象说话〆(出示挂图)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在美丽的小路上走,启发想象—?这两伮小朏友边走边说些什么?可以模仿文中的句子说话,更鼓励学生说出与文中和别人不同的句子。
五、写字(延时评价给学生自主空间,更利于激发写字兴趣。)
1、学生观察“先〉干〉赶〃起”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赶和起都有走字旁,重点指导这个偏旁的写法)?
2、学生练习书写,自己找学习伙伴或老师评价?如果对第一次评价不满意可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五、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六、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熟读课文,在生活中做到将心比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