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
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 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3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探索过程包括观察感知、猜想验证、游戏拓展三个环节。“观察感知”环节重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验证”环节则通过让幼儿探索苹果、猕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态,感受水果切面形态的多样性;在最后的“游戏拓展”环节中,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
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见图1。)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
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一”标记。)
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2)。
3、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
(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鸡蛋和鸡是经常吃的。于是我们利用设疑“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喜欢吃鸡?都知道有哪些鸡?”引发小朋友回忆生活经验,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同时也将活动切入正题。这样,小朋友的兴趣也容易被吸引过来。
活动目标
1.通过为小朋友讲解和观察小鸡孵化从蛋到鸡的转变,从而知道鸡生蛋、蛋变鸡的由来以及生命起源和生命周期,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从未能孵化出的鸡蛋中,让小朋友学习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照顾幼小生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爱心。
3.通过讲解过程中的互动,让小朋友知道每个人都有公平、平等的权利。
活动准备
数字孵化器、已孵化两周的鸡蛋、制作雏鸡盒的设备、相关的活动主题卡,电源插座、彩色记号笔、白板、温水、食物(如:蛋黄、用水泡过的米或饭、新鲜洗净的菜叶)
活动过程
1.通过设疑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师: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有哪些鸡?
师:鸡蛋和鸡小朋友们都见过,有谁知道鸡蛋是怎样变成鸡的?
评析: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情趣,是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
2.了解鸡蛋的不同
通过图片的展示与讲解,让小朋友有感性的认识孵化小鸡的鸡蛋和日常吃的鸡蛋的不同之处。
评析:让小朋友们知道生命的起源。
3.介绍孵化过程中的主要孵化因素
小朋友用手触摸孵化器的观察窗,观察孵化器的构造。在通过讲解,让小朋友知道孵化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温度、湿度、翻蛋。并启发小朋友寻找生活中旋转加热的东西。
4.大家一起给三个将孵化出壳的小鸡起名字
将小朋友们说的喜欢的名字都写在白板上,然后通过举手评选,选出三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名字,作为三只小鸡的名字。
评析:通过为小鸡起名字,让小朋友们学会参与、公平评选、自己做决定。
5.制作雏鸡盒
教小朋友们如何制作雏鸡盒,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小朋友们思考回答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上开几个洞?
师:为什么要放电灯?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底部铺上报纸?
6.小朋友们喂小鸡
小鸡出壳毛全部干后,将小鸡放入制作的雏鸡盒内,让小朋友们抚摸、观察。
破壳后1-2天后,准备一些与水混合的蛋黄、菜叶等,请一些小朋友来喂小鸡。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常见的蛋宝宝感兴趣,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
2.了解不同的蛋有大小、外壳颜色的不同之分,尝试剥蛋壳。
3.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初步了解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蛋壳、蛋清、蛋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
难点:初步了解不同蛋宝宝有相同的结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各1个;煮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个数与幼儿人数相等;碗3个,盘子、毛巾若干,轻音乐;《爱吃蛋》歌曲视频;煎蛋用的电磁炉、锅、铲子、油;相机;会生蛋的动物图片。
知识准备:幼儿吃过完整的煮鸡蛋,知道鹅、鸡、鹌鹑等会生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摸摸乐”。教师用一个大口袋里面放上很多蛋。请幼儿摸一摸,并猜一猜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大口袋,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请你们伸进小手去,摸一摸、猜一猜吧!
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有什么感觉?(硬硬的、滑滑的)你猜到是什么了吗?(蛋)
评价语:
硬硬的、滑滑的——你形容的可真不错!
硬硬的、滑滑的——你的小手可真灵巧,感觉的非常对!
蛋——哦,你猜对啦,就是蛋宝宝!你可真棒!
渗透蛋有大小之分:小朋友们可真棒,一下就猜出了是圆圆的、硬硬的、滑滑的蛋宝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和蛋宝宝做游戏吧!首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蛋宝宝吧!一定要轻轻地、小心翼翼的拿,千万别把蛋宝宝摔坏了。请你看看自己的蛋,再看看其他小朋友的蛋,谁拿的蛋是最小的?谁拿的蛋是最大的?谁拿的蛋和老师拿的蛋一样大?
(二)展开:
1.认识蛋的外形。
引导语:小朋友们摸到的硬硬的、滑滑的是蛋的蛋壳,请你快看看蛋宝宝的蛋壳一样吗?
提问:你拿的蛋蛋壳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语:原来有的蛋大、有的蛋小;有的蛋壳是白色的,有的蛋壳颜色偏红、有的是浅绿色、还有的蛋带有花纹(出示课件)……不同的动物生的蛋宝宝是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
2.蛋与妈妈一一对应。
(1)引导语:瞧,有三个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宝宝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出示课件鹅、鸡、鹌鹑,课件让妈妈们说话,介绍自己的蛋宝宝,幼儿通过倾听,出示蛋宝宝。)
提问:谁拿着鹅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鹌鹑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鸡妈妈的蛋宝宝?
小结语:妈妈们非常感谢小朋友帮她们找到了蛋宝宝,谢谢大家!
(2)简单了解会生蛋的动物。
引导语: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妈妈也会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幼儿自由答) 出示课件。
小结: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会生蛋,麻雀、喜鹊、孔雀、鸵鸟、乌龟、鳄鱼、蛇等等。动物世界可真神奇!(哦,小朋友,蛋宝宝有些累了,让我们先把他们放到小盘子里吧!)
3.认识蛋的内部结构。
引导语:我们刚才了解了许多关于蛋宝宝的知识,那老师想要再考考小朋友,你们知道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吗?那我们可以怎样看到蛋宝宝的里面?(幼儿回答)
小实验:(相机辅助)
(1)生蛋(将生蛋打在碗里,每种蛋打一个。)
提问:每个蛋宝宝里面都是一样的吗?(是)
小结:虽然蛋宝宝的外形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蛋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生鸡蛋里面的蛋清都是透明的,蛋黄都是黄色的。
(2)熟蛋(教师做煎蛋)
引导语: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熟蛋的蛋清和蛋黄是什么样的?(教师操作,煎鸡蛋。)
小结:蛋熟了之后,蛋清就变成白色的了。哇,好香啊,真想吃一口。
4.蛋的营养。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蛋宝宝特别的有营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而且也特别的好吃,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蛋宝宝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营养;卤蛋蒸蛋和茶鸡蛋,常常吃蛋最健康;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好吃;蛋饼蛋糕和蛋花汤,天天吃蛋身体棒;噢,奇妙的蛋,噢,奇妙的蛋,小朋友们来吃蛋,天天吃蛋身体棒!)
小结语:哦,原来蛋宝宝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食物,看的我都流口水啦!多吃蛋可以让身体棒棒的.、健健康康的。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非常的喜欢吃蛋,对吗?
(三)结束:请幼儿动手剥鸡蛋。
引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剥下蛋皮,吃美味的蛋宝宝吧!(播放轻音乐。)
活动反思: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并让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来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难点是如何让孩子发现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蛋(认识不同的蛋)——打蛋(了解生蛋及熟蛋的内部结构)——吃蛋(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来认识蛋宝宝。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探索愿望还是很强烈的。活动后,我们预引导幼儿了解更多会下蛋的动物,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8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ppt《图形找朋友》、正方体、长方体、九宫格操作板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由形到体的变化过程。
正方形和它的朋友们被大风吹散了,需要它们团结起来。请你帮助图形朋友,让它们手拉手,肩并肩,紧紧靠在一起,试试会变成什么?
小结:6个正方形可以变成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
2.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探索,得出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吗?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正方体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
3.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长方体的组成
(1)正方体的朋友,需要找到6个密码才能出现。请你记住九宫格里闪动的图形和它的位置,找出密码。
(2)提问:密码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图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请你们拼出新朋友。
(3)认识新朋友---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的身体里藏着哪些图形?
小结:有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的形体是长方体。
(4)认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有一个朋友也要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它吗?它的身体里藏着什么图形?也请它们排排队。数数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小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形体也是长方体。
4.游戏《送朋友回家》,巩固认识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
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朋友找不到家了,请按照地图上的位置帮它们找到家。(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将各种形、体摆放在幼儿操作板上)
5.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 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 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 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1-22
科学教案11-23
科学教案11-23
科学教案11-23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