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学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欲扬先抑、积蓄情感的写作技巧和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典雅细腻优美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典雅细腻优美的散文语言,体会马来雨的独特风情。
教学难点:
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和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分别用两个词语形容你心中的雨和你在雨天时的心情。 “……的雨,……的雨天”
2、雨是千变万化的,在东南亚,雨就有了另一番风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来的雨》,看一看马来西亚的雨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二、初步感知
1、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马来雨的句子,思考:文中是如何描写马来雨的?马来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描绘的马来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主要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三、欲扬先抑、积蓄情感
1、文中介绍马来雨,但文章第2小节不直接写马来西亚的雨,而是先写中国“江南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突出马来雨的特别
欲扬先抑,增添读者对马来雨的期盼
2、文章第5小节有没有紧接着写作者经历到和感受到的马来雨?第5小节前半部分主要渲染一种怎样的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对雨的`期盼,进一步积蓄情感。
3、在第6-10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马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马来雨怎样的特点?
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触觉——畅快淋漓、洒脱快意
视觉——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4、从文章结构和情感变化的角度思考,听觉、触觉、视觉的三个层次能否前后调换,为什么?
四、品味语言
1、文章第6-10小节对雨的描写手法细腻优美,请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为同学们作点评鉴赏。
2、第6-10小节不仅描写优美,而且还从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请从文中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中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并为同学们作点评和鉴赏。
五、总结
1、你怎么理解第11小节“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借助马来的雨表现了马来西亚的风情
2、你怎么理解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最后一段的关系?作者想要从中表达什么?
小学语文教案2
一、 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阳光渐渐明媚,鸟儿开始歌唱,大自然中的万物演奏着春天的圆舞曲。请你竖起小耳朵,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请你边听边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学生边听边想,然后自由发言。(这首歌唱了春姑娘来了,走在田野上,小红花、小蜜蜂都来迎接……)
二、 课文学习
⒈ 春姑娘来到人间,大地的景物有了哪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言。(有绿树,有红花,有欢快唱歌的小溪,南归的燕子……)
⒉ 你喜欢春天的什么景物,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我喜欢绿草,因为碧绿的草地让我感觉到生机勃勃;我喜欢小鸟,因为小鸟的歌声十分悦耳;我喜欢春天的花……)
⒊ 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的草、春天的水,看起来是那么的充满生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大自然多么神奇啊!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春天的花、树、草和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去体会一下春的神奇!
⑴ 在告别了漫长的严冬后,春天的花绽开了笑颜,它们似乎要告诉我们春天的消息:天气暖和了,大家可以脱去厚厚的衣服,到郊外去感受春天的生机。
⑵ 春天的树长得非常的绿,树叶嫩嫩的,好像刚从冬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⑶ 春天的草长得格外的嫩,小草细细的,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野花好像是点缀在绿草地上的星星。
⑷ 天气暖和了,山上的雪慢慢地开始融化,小溪里的水在哗啦啦地唱着歌。春天的水特别清澈。
⒋ 春天的景物多美丽呀!春姑娘究竟对它们说了什么,才使它们变得生机盎然呢?老师来念一念“春天说了些什么”。(教师范读)
⑴ 请小朋友们用最动听的声音,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⑵ 谁能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教师指名读。
⑶ 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学生齐读。
⒌ 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想想春姑娘究竟说了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春天到啦,冰雪快融化吧,化成甜甜的水让小苗喝个饱;春天到啦,花儿快张开笑脸吧,蜜蜂要来采蜜啦!……)
三、体验感悟
春天到了,春姑娘也来到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她吧!春姑娘爱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只有用心观察,才可以找到她。
⒈ 你知道什么叫观察吗?观察有很多方法,看是一种,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回答。(看、听、闻、尝、摸)
⒉ 接下来,让我们带上这五件观察“法宝”到校园里找一找春天。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中,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春天。
⒊ 你找到春天了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春天到了,燕子飞回来了;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花开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
⒋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大自然会产生许多奇妙的变化,沙沙沙、轰隆隆、呱呱呱……这些是谁发出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春天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春雨沙沙沙,春雷轰隆隆,青蛙呱呱呱,小鸟唧唧喳喳,泉水叮叮咚咚……)
四、 课外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说了春天,找了春天,和春姑娘玩得真开心,相信小朋友们对春天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喜欢春天了!双休日,让爸爸妈妈和你们一起到户外去找找春天。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________“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
4、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评价: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②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巧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8、齐读:这段话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很有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宝库,是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上下文之间起什么样的作用?
(2)这句话的前半句概括的第几小节的内容?后半句呢?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前后连接自然、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齐读,这句话中哪里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听起来很大,但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它大概是一百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有人说,如果把壁画全部排列起来,有二十公里那么长,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呀!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用心读,大胆想,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先说给大家听?
4、同学们很会读书,真的把文字读成了鲜活的'画面,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西方学者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概括地写了壁画的内容——引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5、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想想怎么才能把婀娜多姿、美丽迷人的飞天读到我们的眼前?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4)评价: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她。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壁画上的飞天和同学们想象中的飞天一样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飞天视频)
教师引说: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个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课文用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句中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句式非常整齐,而且描写飞天形象用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个正常,写两个超常,如果能写出三种,那就太超长了!
(2)指名交流。
7、同学们笔下的飞天,和莫高窟飞天壁画一样,姿态万千,优雅柔美。
师引读——看着这些?
四、感受藏经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敦煌彩塑神态各异,敦煌壁画宏伟瑰丽。游览莫高窟,有一个洞窟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事实上,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黑咕隆咚的小洞,里面一无所有,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小洞前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节,你能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板书:藏品丰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一个曾字,你读出了什么?
3、是呀,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之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资料,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历史的控诉。(朗读文字)
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4、是呀,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出示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18、莫高窟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
藏经洞藏品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5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把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写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3.学生懂得长大不仅指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教学过程:
一、从孩子的切身体验入手,导入课文
1.问:长大了好不好?长大的感觉怎么样?
课上,老师让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共同来感受长大的感觉。
2.适时引出:有一位小姑娘却不愿长大,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好吗?板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内涵
四、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延伸学生思维,畅谈收获
1.人们对小姑娘有什么评价?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自己会做哪些事,会帮别人做哪些事,让学生谈谈做这些事的想法。
3.教师应适时地表扬那些独立性强,懂得关心照顾别人的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尽自己力量使家庭、班级变得更好,让学生懂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五、识字、写字,渗透学法
1.认读的生字。(课件出示)
①用猜字游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②在课文中标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2.学会的生字。
①认读。
②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注意让学生认识卧、养、虚)
③规范书写田字格的字。
六、课外延伸,思想认识再次升华
小学语文教案6
一、 说教材
《插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诗歌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根据教材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6个。渗透识字方法。
2、了解春天到来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采风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通过合作学习、朗读感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朗读感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春天的美丽和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生字,所以正确认读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感特点,读通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本篇课文描述的有关春天的景象可谓让人流连忘返、痴迷沉醉。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教师的魅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拟采用“范读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学习方法来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必须付诸一些讲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地理解课文的生字词,教师还必须适当运用表演法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获得成功并得到奖励永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打算采用奖励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生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永远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然后在新课伊始之时,引导学生畅谈“春天到来时,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然后告诉孩子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春天里看到农民伯伯干过哪些农活。如果孩子们提到插秧,便相机板书课题:插秧。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插秧,便告诉
孩子们,插秧也是一种农活。并板书课题:插秧。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随文识字学词。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并练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画出来。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再随课文出示生词。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词。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及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字后,安排学生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认识的生字下面的铅笔线擦去,如果还不认识则请同桌帮助认识,然后再擦去下面的铅笔线。这样,就等于把字宝宝送回家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但对于那些容易写错或不容易写好看的字老师必须加以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孩子书写“农”“民”这两个字。农:第三笔撇起笔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民: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斜钩。然后让孩子在田字格内认真书写。在孩子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我打算采用教师范读法为孩子们学习朗读奠定基调并形成学习的目标。然后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师范读时说,昨天春姑娘夸老师了,说老师把她读得很美,还奖励了老师一朵红花呢!谁能把描写水田美景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简笔画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他读得怎么样?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水田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农民伯伯在水田里干什么?(插秧)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农民在插秧、绿树、青山、白云、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其实是插在哪里?老师朗读课文,你们做动作好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水田的美,在水田中插秧的美。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再配上音乐(鸟鸣、流水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美美地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我想,到这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的劳动更是美的。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农民伯伯还能把秧苗插在哪里?请把你想象的景物画出来,并仿照课文编一首儿歌。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最后,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板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板书了课题《插秧》,并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写字时,我在黑板上范写“农”“民”这两个字。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范例,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简笔画。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农民在插秧。纵观本课的板书可以发现,我的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为学生的仿写奠定了基础,降低了学生仿写的难度。
总之,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将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
小学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主要写了春雨能促使万物生长,少年儿童在春雨中植树,绿化祖国。
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春雨的特点和作用。准备纸和画笔。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醒、蒙:是后鼻音。
洒:声母是s,不是sh;右边是“西”,不是“酉”。
醒:左边是“酉”,不是“西”。
蒙:秃宝盖下不要丢掉一横。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带有三点水的字较多,可归类指导,使学生掌握这类字的写法。
染:下面“木”字的横是长横,撇、捺要伸展,把上面的部件托起。
蒙:共13画,注意下部要尽量写得紧凑。
(三)词句教学
理解词句,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再想一想课文写了春雨中的哪些特点,然后结合课文和观看投影片理解。“飘、洒、落、降”,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点红”是指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染绿”是指柳树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滋润”是指庄稼得到雨水的灌溉;“唤醒”是说青蛙经过冬眠醒来了。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来领悟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飘洒点红染绿唤醒淋湿庄稼蒙蒙细雨
(四)朗读、背诵指导
句式相似、节奏感强是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要引导学生把读和悟融为一体,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春雨细微绵密的特点,以及使万物恢复生机、充满活力的作用和小朋友把握时机,在雨中绿化祖国的行动。
全诗四次出现“春雨沙抄”,要读得稍轻、稍慢,前后略做停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人感受到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细如牛毛,飘飘洒洒”,可利用挂图、多媒体演示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以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春雨的特点。
“点红、染绿、滋润、唤醒”四个动词要读得清晰而略微拖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读出来。
在分句朗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春雨飘洒、滋润万物和绿化祖国的顺序,进行背诵。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词语解释
沙沙春雨的声音。
如好像。
树梢树的末端。本课指树枝。
柳芽从柳枝上刚刚长出的嫩芽。
点红促使桃花开放。
染绿本课指促使柳芽变绿。
蒙蒙细雨雨点很细很密的小雨。这是春雨的特点。
飘飘洒洒雨细如毛,飘飘悠悠下落。
沾湿使衣服有一点湿,而不是“淋湿”。
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滋润增添水分,促使庄稼长得更快更好。
课文理解
这首诗先讲春雨的样子“细如牛毛”。接着讲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好处:使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庄稼滋润、青蛙醒来。最后讲了春雨一下,我们又可以种树了,又可以加入绿化祖国的行列。我们少年儿童要抓住春天的大好时机,多多种树,美化我们的祖国。
重点词句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淋湿我的帽沿,沾湿她的花褂。”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春雨给大自然和人们带来的神奇、美妙变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们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包含的意思。
2、学会生字、多音字,理解词语。
3、背诵、默写第一节;能从闰土外貌、所述四件事概括闰土的特点。
4、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5、了解闰土是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的特点。
2、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闰土守瓜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指名讲述画面内容。揭题。
3、简介鲁迅及小说《故乡》。
二、自学课文
1、轻读课文,读准读通。理解:
仿佛、无端、素不知道、伶俐。
2、分段。
三、讨论质疑
四、检查自学
认读生字理解新词:
1、理解:
其间、一望无垠、祭祀、仿佛、无端、素不知道。
2、完成作业本⑴。
五、汇报分段情况,说出理学习第一段
1、轻读,思考:
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是怎么写的?好在哪里?
2、再次看幻灯,结合课文指图复述。
(能运用“深蓝、金黄、碧绿、捏、刺”等词语。)
3、齐读第一节。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节。
2、作业本2、3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闰土月下看瓜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与闰土相识时,闰土是什么样子?
三、学习第三段
1、轻读,边读边划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思考讨论:
这些描写反映闰土什么样的特点?
根据问答板书:
外貌特点
紫色的圆脸 健康的海边少年
头戴小毡帽 农村孩子
明晃晃的银圈 大人疼爱
(见人很怕羞) 朴实天真
2、根据板书完成作业本5题⑴。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本段中心句。
(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2、闰土心里到底有哪些希奇事?用“/“将第四段分为4层,并用小标题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跳鱼。)
3、讨论:
这四件事中反映出闰土什么特点?
4、交流,完成作业本5题⑵。
5、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中,哪件事给“我”印象最深?教师和学生配合角色朗读这件事。
五、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却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往常的朋友是那些人,他们不知道什么?
(练习用排比的句式说话。)
2、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请学生看课后习题2,先回答括号里的3个问题,再将答案连起来说说含着的意思。
六、小结
通过以上两段课文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的?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4,并熟读课文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段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大家读了课文后也和“我”一样想和闰土交朋友,那么谁知道“我”是怎样和闰土认识的呢?课文哪一段作了交代?
二、学习第二段
1、闰土是因为什么到我家来的?“我”和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自学、汇报。
三、学习第五段
1、课文哪些词说明“我”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划出。
(急、躲、哭、托、送。)
2、感情朗读最后段。“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五、模仿课文,写一个人的外貌。要求写出人物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文字幻灯片。
2、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2、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指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研读,体会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a、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b.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c、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4、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5、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身上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却值得我们所有入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听。
探究写法
1、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2、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诗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从诗歌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谈话引入:
1、欣赏视频《新年好》。
2、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3、简介徐鲁。
4、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配乐朗读《你好!新年》。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
①、指名读一读。
②、齐读。
③、口头给生字组词。
④、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
4、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齐读、个别读。
②、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新年:
1、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①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
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②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③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的同学示范一下。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⑤教师范读。
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2、学习第四小节。
①出示第四小节,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③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多媒体出示:新年钟声敲响时的片段。
④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
⑤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⑥汇报。
3、学习最后一节。
①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②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③“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指什么?(三百六十五天)“珍贵”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珍贵”说句话?你觉得“第一片珍贵的叶子”会是什么?
④“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⑤你是怎么理解“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这句话的?
⑥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贵品质。——歌德
⑦写一写新年祝福。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⑧学生汇报。
4、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课文小结:
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五、配乐朗诵,拓展感悟
1、配乐朗诵全文。
2、试背1、2节诗。
3、说说自己新一年的新打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1、2小节。
3、写一写自己新年的打算。
小学语文教案11
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的,可我穿着一双水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唇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展齿”的词义)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读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经常运用。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小学语文教案14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同学之间纯真、丰厚的友谊;表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朴实,表达的情感真挚。这样的文章学生感兴趣,有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课文,自觉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顺利与文本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学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受到情感熏陶,增强班级凝聚力。只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较低,对同学们为什么要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这一问题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教材分析
《六个馒头》一文,讲的是在一次春游前,其他孩子都在准备春游的零食,而一个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女孩子只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那天,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以没吃饱为由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同学们都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接受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此后,女孩子则以努力学习、为集体做好事来表达谢意。全文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春游过程的时间线;一条是围绕女孩子吃馒头的变化展开的事情线;一条是同学们不留痕迹、表现纯真丰厚友谊的帮助线。三线并行,相互融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围绕女孩子的三次流泪,进一步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象
课的类型
综合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材教具准备:教材、电脑、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呢?(指名回答)板书:女孩同学围绕六个馒头写了女孩和同学之间哪些感人的事呢?
二、新授
1、什么类型文章?按什么顺序?(叙事、按时间顺序)10分钟
2、下面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围绕六个馒头的变化,填写幻灯片上的表格
3、(1)随着六个馒头的变化,女孩的心情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文中女孩流了几次眼泪,请大家在文中画出。10分钟
(2)点名回答,是那些句子?(学生回答)
(3)这三次流眼泪的含义相同吗?(不同)
第一次是“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女孩为什么流眼泪?(板书:自卑)(女孩性格:敏感)
第二次是“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这一次女孩,为什么落泪呢?(板书:后悔)(对同学有了误会)
第三次是“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这时,女孩的眼圈红了,为什么红呢?(板书:感动)(理解了同学)
15分我们看到,女孩的感情从自卑到后悔,最后感动,发生了两次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女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提问)(同学的帮助)下面请大家,把文中同学对女孩做出帮助的语句画出来。(请同学念所画语句)刚才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很典型,老师也找到了一处,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体会一下。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ppt展示)
师问: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同学们都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
生答:
大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女孩子。
大家想用自己的钱去给女孩子买零食。
偷走女孩的书包。
抢吃女孩的馒头,请她吃饭。(问:哪种方法?)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女孩子家境困难,同时又自卑而敏感,如果同学们直接对她提出帮助,她会接受么?
所以同学们要对她进行“不留痕迹的帮助”(板书)
问: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不留痕迹”?(生:不暴露的,不显露的,没有迹象的)
现在找一找,哪些是不留痕迹的帮助?(同学找)
(1)出发那天同学们争吃吃女孩子女孩被水浸泡过的馒头的.情景。
①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同学急于去饭厅吃饭,而且时间不长就回到招待所里,唯恐女孩子吃少了,就没法找到帮助她的理由了。)
②抓住班长的语言(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想象班长当时是怎么说的?读出来
③抓住其他同学争吃馒头时的句子,(同学们纷纷拿起馒头嚼起来,转眼间,剩下的五个馒头都被吃光了。)体会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吃完馒头,是要女孩子看出他们确实很饿,不露出破绽。
(2)第二天以及后来,大家以吃了女孩馒头为由,带她到饭厅吃饭的情景。
①第二天,该吃早饭了,班长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会想些什么?
③“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这样的帮助形式,不是简单的同情和施舍,女孩乐意接受。
板书设计
六个馒头
女孩自卑后悔感动
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自己一次怎样的经历。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并理解妈妈告诉孩子的道理,体会妈妈教育女儿的良苦用心。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蒲公英吗?你喜欢她吗?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金色的蒲公英》看看她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掌握生字的读音,同时思考课后第一题:“我”在念小学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
2、利用生字卡片,了解学生认字情况。
3、读完课后说说你的想法。
4、重点词语:惟一、滚瓜烂熟、委婉、振作、会心等词师生共同解决。漫不经心、意味深长、可放在分析课文中去理解。
5、指名读课文。
三、深入读文。
1、默读课文,看看从读文中,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
①从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能够读出来,这篇课文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回忆。
②叙述“我”的经历。
③妈妈假说要拔掉我喜欢的蒲公英,从而借机机对我讲明道理:每种花都以自己的.美丽带给我们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公主,不再演公主也不是丢脸的事。
2、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能让你体会到浓浓的爱意。
①从“微笑、、慈爱、意味深长、不厌其烦”等词语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②妈妈漫不经心地弯下腰,要拔掉蒲公英,其实是别有用心。(理解词语漫不经心)
③妈妈通过养花的事来教育“我”,体会妈妈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3、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
五、指导书写
1、“励”字的左半边不要写成“历”。
2、“卷”字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匕”和“已。”
3、“肃”字的笔顺是: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4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