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3-11-21 08:02:35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实用(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三、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和练习八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复习 引入策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练习(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多少?

  (3)、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多少? 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仔细看,说一说。

  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学生观察变化。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板书课题)

  (二)激发需求 感受策略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课件出示:18÷3×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在图中表示增加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宽?

  同样你能在图中表示减少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长?

  师:同桌交流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师小结。

  2、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小结: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师:你能在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解题思路,并解题。 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提升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实用(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20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7-2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9-29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05-15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1-0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实用(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三、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和练习八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复习 引入策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练习(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多少?

  (3)、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多少? 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仔细看,说一说。

  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学生观察变化。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板书课题)

  (二)激发需求 感受策略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课件出示:18÷3×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在图中表示增加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宽?

  同样你能在图中表示减少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长?

  师:同桌交流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师小结。

  2、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小结: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师:你能在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解题思路,并解题。 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提升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