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这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复习:
1、要焊接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一共需要几厘米铁丝?(焊接接头长度忽略不算)
2、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创设情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无疑义的,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6、第11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第14页练习三第1-4题。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习是后面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操作与交流中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容积实际含义的理解和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教学准备:
杯子,水,水果若干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占空间"
1、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乌鸦喝水(动画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2、大家觉得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是瓶子里的水增多了吗?
师:这说明石子占据了空间,石子的投入把水的位置挤跑了,水面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了水。
【设计意图】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乌鸦的聪明,而且初步体验到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实验操作、充分感知
(一)教学例6,认识体积的意义
实验一: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边操作边讲述:请同学们看,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了一个桃。
提问: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入右边的杯子,结果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预测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 空间
实验二: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还是这两个玻璃杯,一个杯子里放的是桃子,另一个杯子里放的是李子(教师准备时,可选择大小差异较大的两种水果),同学们想一想,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会多一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种水果拿出来,就可清楚看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了。和你们刚才的预测一样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李子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
板书:大小
实验三:深入理解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提问:同学们看,这3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最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板书完整体积的定义。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设计意图】"体积"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可能知道体积的意思,但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把它准确表述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借助直观的且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猜测、验证活动中一步步概括出"体积"的定义,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概念揭示是感性而不空洞的',是有效的。]
练一练:比一比,小红和小青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二)教学例7,认识容积的意义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盒子里装的书,提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讲述:左边的书体积大,说明左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大,右边书的体积小,说明右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小,可见,不同的盒子,容纳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的定义)
提问:那么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容器所容纳的体积越大,它的容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的方法可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简单可行的。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借助直观的大小不同的书盒子理解容积的概念是比较容易的,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到一个容器容纳的空间越大,容积越大,反之就越小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三) 比较体积和容积的不同点
图片出示一个泡沫箱,如果说泡沫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你同意吗?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是指物体的外部,容积是指物体的内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根据题意,让学生作出判断,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意义的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吗?
2、你还有些什么收获?
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收获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着的数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2、3、4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外部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物体内部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
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 复习旧知:
(一) 填空:
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2、1米的3/7是( )米,3米的1/7是( )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 )厘米,时针扫过了( )平方厘米。
(二) 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
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
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
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
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
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
(三) 拓展练习:
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现三辆汽车在同一时刻从此站开过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1)工人们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公路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完。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2)有一桶油,每次抽出桶里油的一半,连续这样抽了5次后,桶里还有油10千克,求这个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3、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还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4、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5、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6、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上4,这个分数约分后是2/3,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5
周次
8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授课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基本内容
P63例6和练习十二T9—12。
目的和要求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二、新知教学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
计
执行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8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授课课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解含有分数的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进一步认识比的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及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会对应的思想,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感受分数除法、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探索实践的成功体验,并能对自己的学习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解答分数和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
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整理与练习分数和比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分数、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分数与比的知识,开展相关探索实践活动,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索实践的能力。
二、反复读关系句,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1.黑兔只数的2/7是白兔的只数
2.一批水泥,用去了2/5 。
3.五年级期末跳高测验有3/4的同学及格
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9
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6
三、对比练习
第一组
1.常青湖小学修建一条塑胶跑道,计划造价30万元,实际造价是原计划的9/10,实际造价多少万元?
2.常青湖小学修建一条塑胶跑道,实际造价27万元,是原计划的9/10,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单位1的量已知与未知分别怎样列式计算。
第二组
1.芳芳有卡片56张,明明的卡片张数比芳芳少2/7,明明比芳芳少多少张?
2.明明的卡片张数比芳芳少2/7,正好少了16张,芳芳有卡片多少张?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组
1.某工厂有一堆煤,重4/5吨,用去2/3,用去了多少吨?
2.某工厂有一堆煤,用去2/3,正好是4/5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3.某工厂有一堆煤,用去2/3吨,还剩4/5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只列算式不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解答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把第一题的问题改成还剩几分之几,指名口答
以上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形成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比软、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第四组
1.甲农场在一块36公顷的土地上种植大豆和玉米,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比是4 :5,分别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
2.乙农场大豆的种植面积是36公顷。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比是4 :5,求玉米的种植面积。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解答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两个部分的比是4:5,但第(1)题己知大豆和玉米总面积36公顷,对应比里两部分的和,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要按每个部分的数量是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来计算;第(2)题已知数量对应的只是比的一个部分"4",求另一个部分"5"
对应的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要根据所求的这个数量是已知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这组对比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的两类实际问题的特点,以及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虽然都是依据比的意义来解答,但第(1)题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一实际问题,第(2)题可以把比转化成所求数量是已知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解答,也可以根据每个数一量所占的份数进行思考。
四、提高练习
少先队员收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60件,植物标本的件数是昆虫标本的1/2 。两种标本各收集了多少件?
引导学生转化成植物标本的件数与昆虫标本的比是1:2来计算
五、综合实践
画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
画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与宽的比是1:3。
学生自由读题,并指名说出每题中的条件。
提问:根据两题中的条件,解决问题可以怎样思考?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第(1)题中面积是24平方厘米,可以列举出长和宽有几种可能,根据化简后长与宽的比是3:2,确定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第(2)题中周长是16厘米,找出长和宽的和是8厘米,再按长与宽的比是5:3,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学生解答,得出结论:第(1)题中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4厘米;第(2)题中的长和宽分别是5厘米、3厘米。学生根据长和宽的厘米数,在方格图中分别画出两个长方形。
集体校对,让画错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并改正。
六、总结
教学反思:
(一)注重复习方法的引导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我力图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我认为数学教学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学生经过自己的练习而整理归纳出来的知识,学生理解会更深刻,记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重点引导学生用代数思维解题,与初中接轨。
分数除法应用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对应的量,或部分量÷对应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了统一。
新老教材的这种不同让我觉得,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不能强化学生的算术方法解题思维习惯,而应及早的引导学生叩开代数思维解题的思维大门,让学生的的思维更加开阔,更灵活,让他们的想象飞的更高更远。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畅所欲言。复习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充分讨论交流。展示时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因为每一位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或鼓励都特有成就感,以后做什么练习都会乐此不彼地去完成。学生发言越来越大胆,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这一节课我由于设计问题偏多,学生交流时浪费了一定时间,达标测评由于时间不够没做,对学案要进一步的整理,合理安排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8
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专项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是临时加入的一课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着重复习基本的三类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我们主要让学生掌握找准对应份数,用归一法来解答此类实际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后,我们还安排了一些比较难的、容易出错的习题,帮助学生建构按比例分配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沟通联系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区别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类、比较、归纳等的数学学习能力。
4、培养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搜集与分析信息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归纳三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
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其中的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做一个专门的复习。
1、请同学们看黑板,黑板出示:六(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3:2
师:根据男女生人数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男生3份,女生2份,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2、你能再添一个条件并提出问题,成为一个应用题吗?小组合作完成,看有多少种方法。
交流:根据学生叙述师板演出按比例分配三种类型
(1)、六1班有50人,男女生的比是3:2,男女生各有几人?
(2)、六1班男生有30人,男女生的比是3:2,女生各有几人?全班有多少人?
(3)、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20人,男女生的比是3:2,女生各有几人?全班有多少人?
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都告诉了我们男女生的比,第一题已知的是总量,第二题已知的是部分量,第三题已知的是相差量。)
3、那么这些题目该怎么解决呢?
(1)、先来说说第一题该怎么解答?强调:这里的总量50人对应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数,再看问题对应几份?
(2)、第二题中的部分量30人对应多少份?怎么求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
(3)、第三题中的相差量20人对应几份?怎么求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
4、小结方法。
像刚才这三道题目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我们该如何来解答这类应用题?
交流方法:不管是总量比、部分比、相差比的应用题都是先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每份数,再看问题所对应的份数,求出问题。
着重强调:主要是两次找对应份数,一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份数,一次是找问题的对应份数。
二、找对应份数专项练习
从刚才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找找这些语句中的对应份数。
1、现在有121克药水,它是由药粉和水按1:10的比配制而成的。
药粉对应()份,水对应()份,药水对应()份。
2、学校买来3包少儿读物,每包50本,按7∶8分给五、六两个年级。
3包少儿读物有()本,它对应()份。
3、饲养场养的鸡、鸭、鹅只数的比是5:3:2,已知鸡与鸭共养了1600只。
1600只对应()份,如果鸡、鸭、鹅共养了1600只,1600只对应()份
4、老年教师28人,中年教师35人,青年教师42人,按人数比选拔15人去参加座谈会。
15人对应()份
5、长方形的周长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
30厘米对应()份。5份对应()厘米。
6、一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180度对应()份,180度对应()份
三、解决实际问题
1.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3:400。
(1)要配制1612克这样的`药水,药粉需要多少克?
(2)用48克药粉,可以配制成多少克药水?
(3)600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克?
只列式不计算。第一题注意求出每份数之后不要忘记乘以3.
2.果园里的桃树与苹果树的比是3:5,苹果树比桃树多种了320棵,果园里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320棵对应几份?注意问题求的是什么,问题的对应份数是多少?
3、一种混凝土是由水泥、黄沙、石子按2:3:5的比配制而成,要配制120吨这样的混凝土,三种材料各需多少吨?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多少吨?石子呢?
这里的18吨应该对应几份?当黄沙全部用完的时候水泥和石子各式怎么样的情况?
四、拓展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0厘米,其中两条边的长度比是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不同的两边之比,周长所对应的的份数也不同,而且必须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有可能只有一种成立的情况。
2、用56米长的竹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圈,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鸡圈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注意有两种情况,必须把两种情况都算出来才能知道哪种面积更大。
3、甲箱有100个苹果,乙箱有80个苹果,从甲箱中拿出多少个放入乙箱后,甲、乙两箱的个数比是7:11?
两箱苹果都在变化,这时要找出其实总箱数不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复习
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3:2
1、六1班有50人,男女生各有几人?(总量比)
2、六1班男生有30人,女生各有几人?(部分比)
3、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20人,女生各有几人?(相差比)
已知量对应几份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求出问题
作业设计: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1:2:3,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2、开学前六年级三个班共领了练习本532本,六1班有40人,六2班有48人,六3班有45人,按三个班的人数比将这些练习本分配给三个班,三个班各应分得多少本?
3、用14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3:4,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小明期末考试语数外三门的平均分是75分,语数外三门的分数比是8:8:9,他期末考试三门各考了几分?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0厘米,其中两条边的长度比是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6、用56米长的竹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圈,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鸡圈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7、甲乙丙三人合作制作一批600个的零件,甲完成了这批零件的20%,余下的由乙丙按5:3来完成,乙、丙各完成了多少个零件?
8、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和苹果树,桃树与梨树的比是4:3,梨树与苹果树的比是2:5,三种树共有1450棵,三种树各有几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二、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三、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
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一、复习引入
1、根据条件,提问。
已知六 (3)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1:2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2、六(3)班和二(3)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的是什么?(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学习新知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教师提问
①.这次分的是什么?(100平方米)
②.怎么分?(按3∶2分)
③求的'是什么?
3、思考:由"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6、教学试一试
如果把上题中的100平方米的保洁区按2:3:5分给六(1)、六(2)、六(3)这三个班级,那么每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动手做一做,全班讲评。
7、小结
观察以上两道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总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每部分是多少)。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这类应用题可以样解答?
(解答时都可以把比看成各占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几份是多少,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计算。)
下面我们就来做几道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比来进行分配。
学生再独立解答,2人板演。
2、挑战第一关
已知六 (3)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1:2 ,________,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挑战第二关
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估一估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交流结果。
学生按要求计算。
4、挑战第三关
做练习十三第4题。
引思:题中只有比,没有总量,如何解决?(引导回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本题就是把90度按3:2的比例来分配。)
4、挑战第四关
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14(厘米) 20× =6(厘米)
5、走进生活
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吗?(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作业
书练习十四第1、2、3、4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材简析:
本堂课教学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例2是一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假设策略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在例1的基础上,本堂课在呈现问题后,直接提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想到假设的策略.然后分别通过画图和列表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假设方法.通过对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推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来实施这个假设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设计意图:这段谈话主要是帮助学生回想起一些学过的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新课:
1、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边描述边出示例题)上次秋游,我们去了黄山湖公园,五(1)班的42位同学去划船,他们一共租用了10条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能坐5人,每只小船能坐3人。你知道他们分别租用了几条大船和几条小船吗?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提出假设,这时可提示学生:在解决例1时,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假设: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教师:你们的想法都是把船假设成同一种船。还有其他想法吗?
c、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教师:你和他们不同,是把船假设成不同的船
[设计意图:对假设策略的提出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帮助学生想到假设的策略,并且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两个角度提出假设:可以都假设成同一种船,也可以假设成两种不同的船,这里需要老师作充分的引导。]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a.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追问:想想,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把数量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学生回答:画图
b.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课件出示10只大船图,并给学生也提供10只大船图)
(2)研究调整:
a.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能多坐几个人呢?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
反馈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板书:多出8人)
b.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才能使10只船正好坐42人呢?)(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学生在提供的图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选择比较典型的2种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调整策略:一条小船看成一条大船会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板书:5-3=2(人)
8÷2=4(条)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10只船假设成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设计表格:(出示空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与42人相比
5×5+3×5=40
少了2人
(2)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2人)
b.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c.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学生展示方法:
方法优化:选取一次调整成功的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板书:小船→大船,2÷2=1(条))
4、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6只大船4只小船,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5.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如何进行调整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这里的调整与例1相比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解决假设成同一种船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追问,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接下来的解决假设成不同种船的问题时,老师只需要帮学生开一个头,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去研究、完成。这样老师引导探索和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帮助很好地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方法,体验成功。]
5、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并逐一板书)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假设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回顾反思,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针对学习难点如何调整的反思,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
1.运用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巩固画图调整的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a.出示:练一练1的题目
b.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c.如果假设都是鸡,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d.交流:谁来想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六年级的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
a.练一练2,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b.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方便。
c.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调整,来推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画图比较直观,但是对于数量多的情况,画图就比较麻烦了,这时列表的方法就更有优势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在练习2中,先让学生对策略作出选择,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列表的方法更便于我们解决一些数据比较复杂的问题。]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反思:
1.用假设的策略可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2.如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如何通过画图、列表进行调整来推算结果呢?
3.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
4.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其它的收获和体验?
[设计意图:一节课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养成反思的意识,更要学会如何去进行反思,这样一种能力是需要在老师一定的问题引领下,在一次次地反思与交流中培养出来的。]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58—59页,例2、例3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已有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它是"平均"问题的发展。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知的材料,如中奖金额如何分配等,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相互启发、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听说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都购买过彩票,说说你们是怎么买的,有人中奖吗?
看来只买一、两张中奖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如果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把钱合在一起买彩票,中奖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出示例1:甲、乙两位同学,共同出资10元钱买了体育彩票,中奖200元了,请你说说这200元钱怎么分配呢?
老师想请同座位的2位同学自己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分这笔钱。
学生讨论后汇报。(大致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
1、平均分。
2、共同再买彩票──再次支持体育事业,如果中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请客,剩下的平均分。
4、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
……
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怎么分配最合理?引出课题。
解决问题: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怎么分这200元钱?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⑴ 200÷10=20(元)
⑵ 4×20=80(元)
6×20=120(元)
你认为第⑴、⑵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老师小结:这样分大家都没意见(合理、公平)。除了甲出4元,乙出6元,他们两个还可能是怎样出资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成:
甲乙
5元5元按1:1(平均分)
2元8元按1:4分
3元7元按3:7分
……
刚才大家认为按各人出资的比例来分比较合理,这叫按比例分,其中两人各出自5元时,平均分实际上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用不同分钱方法的争议中,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过程,就"怎样分配最合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种分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按比例分配"最合理,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性",很自然地解决了平静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二、主动探索,归纳方法
我们学校的徐老师与张叔叔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彩票的经验都认为合伙买彩票能挣钱,就约定了出资比为,同学们对这个2∶3怎么理解?
①徐老师出资2元,张叔叔3元;
②徐老师出资20元,张叔叔出资30元;
③徐老师王叔叔出资4元,张叔叔出资6元;
老师引导:徐老师占总出资的()张叔叔占总出资的'();
[复习铺垫,只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环节,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作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必要环节,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内涵──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教学方案更具有效性]。
出示例2:徐老师和张叔叔买体育彩票,按2∶3的比例出资共中奖500元,同学们想怎么分这笔钱?(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把自己列式以及想法告诉大家。(着重是分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一个数量(500元)按一定比2∶3来分配,这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解题步骤如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说明)
生活中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很多很多,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P58~~59页,看书上的例子,不懂可以提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多向思维的发展,凸显个性化学习。]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应用
徐老师、张叔叔中奖了,很高兴,两人一商量,准备请请他们的朋友小聚聚。准备花80元买肉和买鱼,其中用钱比是3∶5,买肉和买鱼各用多少元钱?(口答)
师引导:宴请朋友,单买鱼和肉行吗?买鱼、肉、蔬菜你认为应该按什么比例去分配80元钱呢?(分小组讨论,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
例如,按鱼、肉、蔬菜比为3∶2∶1来分配,(告诉大家这个叫连比)
按自己设想的比例,算出买鱼、肉、蔬菜各需要多少钱。
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⑴一个运输队一共运货物140吨,上午运了3小时,下午运了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运了多少吨?
⑵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长和宽的比是3:5,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拓展提高(每人选做一题)
⑴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男生比女生少7人,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⑵一种药水由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在8000千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千克?
⑶、一次,吴明、朱强和李红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大家合理分摊,吴明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到三分之二处朱强也下了车,最后李红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90元车费,请你帮他们算算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练习设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同时也注重开放问题情景的内容、条件和结果,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通过练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师生评价
上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就将把教师零散的知识,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知道如何有序地,重点地重温知识点,达到增强理解记忆又培养整理知识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改编、解答、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关系句填空。
( )是单位“1”,苹果树除了有和梨树同样多的数量外,还多( ),苹果树是梨树的( )。
( )是单位“1”,椅子价钱是桌子价钱的( )。
椅子价钱○( )=( )
2.仿照上面例子分析关系句。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例1。
(1)默读例题。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理解足球是单位“1”,篮球除了有和足球
篮球的个数,用乘法计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组长检查)一名学生板书:
(4)反馈、订正、说出不同的列式。
(5)问: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共同点是两种方法中都有一步是求20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不同点是:方法一是先求篮球是足球的几倍,再求足球的几倍,也就是篮球的
加上足球个数就是篮球的个数。)
2.改编上题,第一个条件不变,只变换单位“1”,即为例2。(改的文字用红粉笔)
(1)学生默读例题思考,为什么足球和篮球变换位置?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
(3)画图、列式:(在本上做,一生板书)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三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等于20个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方法二则是先求出足球相当于篮球的几倍,(5)例1和例2的不同点是什么?
位“1”,用除法计算。)
3.根据图形编题,出示例3。
(1)学生默读。
(2)根据思考题讨论。
①你们所编的题谁是单位“1”?为什么以它为单位“1”?
②列式。
③问例1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例1、例3的单位“1”都是已知的,都是求单位“1”
(1)根据思考题小组讨论。
观察算式,你认为谁是单位“1”,为什么?
(2)学生画图、列式。(方程、算术两种方法。组长检查、辅导,一生板演。)
(3)反馈、订正。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观察例3、例4与例2、例4的异同点。(小组讨论)
集体订正:例3和例4的单位“1”不同。例3的单位“1”是足
数是多少,根据乘法意义用乘法计算;例4的单位“1”是篮球的个数,法意义就要用方程列式,也可根据逆运算用算术法列式。例2例4的相同点: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篮球个数都是所求的,因此根据乘法意义,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或根据逆运算用除法列式。不同点:例2
于足球的倍数。
(5)学生自己观察黑板的四个例题,再次观察异同点。(看题、看图、看列式。)
(6)质疑。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巩固练习
1.第94页中“做一做”的第1,2题。
2.第95页第1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是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练习课,目的.是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明确相比的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所以在教案设计上突出了分数乘除法例题的对比。在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的基础上,改变单位“1”出示例2,通过一改一编,突出了两题的区别。例3的出示是根据图形而编出来的,比直接给出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思考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找单位区别。例4的出示是根据算式编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5 、46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过程:
听算练习:
求比值:2:0.5 4:1 20:5 200:50
90:60 9:6 3:2 0.3:0.2
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训练,巩固求比值的练习,为本节课比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汇报答案时强调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新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的发现:前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后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
板书算式: 2:0.5 = 4:1 = 20:5 = 200:50 = 4
(2×2) :(0.5×2) (20×10):(5×10)
90:60 = 9:6 = 3:2 = 0.2:0.3 = 1.5
(90÷10):(60÷10) (3÷10):(2÷10)
观察第一组比,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以前两个比和后两个比为例,找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添加板书,渗透格式的书写。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发现,从①到③,从①到④,从②到④等,然后小结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观察第二组比,发现规律:方法同上。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定势,0除外这个关键点学生不会忘记,在这里只须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将这个要点突破)
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五年级下册刚刚学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约分通分都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记忆很深刻,故没在课前复习分数基本性质。)
(有直观的等式作媒介,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迁移,通过比值相等,观察比的前项后项的变化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语言的组织应该没有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这里需要学生多观察、多说,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师补充板书,渗透化简比的格式规范)
理解概念,找出关键词。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① 8:10 =(8+10):10+10 = 18:20 ( )
② 12:16=(12÷6):(16 ÷ 4)= 2:4 ( )
③ 0.8:1=(0.8×10):(1×10)=8:10 ( )
④ 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设计意图:第一道题考察"同乘"这个关键词,这里是同加一个数,比值是变化的;第二个考察"同一个数"这个关键词,前项后项同时除的不是一个数,第一个除的是6,第二个除的是4,因此比值也是变化的;第三道题是正确的;第四道考察的是同乘和同除。此处的练习是为了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联系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刚刚学过分数、除法、比的联系,他们的性质能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比的基本性质在数学上有什么用途?(约分、通分)
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1.2÷0.3 500÷10 )
那么我们刚刚学过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已经预习过,故学生应该知道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等式,哪一个比最简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像1:4 3:2这样的比叫做最简整数比。
请学生举出最简比的例子,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最简整数比的认识。
由学生总结。最简整数比的特点: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1、比的前项后项必须都是整数。2、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以后我们写出的比应该都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化简比:
出示例题:"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另一面长是180厘米,宽是120厘米。写出这两面旗长与宽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口答写出比: 15:10 180:120
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因此化简的过程教给孩子。尝试练习,找同学板演:
汇报,学生讲解化简过程,教师规范化简格式。
化简分数比: 1/6 : 2/9 7/12 :3/8
化简小数比: 0.5:0.4 0.75:0.25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交给孩子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讲解。最后让学生讨论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
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孩子,同时也检查孩子的预习效果,最后小结方法,渗透最优化的数学思想)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巩固练习:
1、等比接龙:
2:3=20:30=4:6=200:300=( )=( )=( )=( )
100:50=40:20=( )=( )= ( )=( )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所用时间比是( ),工效比是( )。
3、甲是乙的1.2倍,甲与乙的比是( )。
4、甲是乙的1又1/4倍,甲与乙的比是( )。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1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4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4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0-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0-17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1-17
数学上册《小熊购物》教案11-18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2-14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圆的周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