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 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 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2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运用哲学观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我们钻研教材,并用以搞好课堂教学呢?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为例,说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抓住内部联系,由已知走向未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所谓“故”,就是已知,而“新”则是指未知。怎样做,才能从已知走向未知呢?关键是要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有机联系。先请看《英英学古诗》一课。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那首古诗《静夜思》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算作“未知”。但是,下面英英所说的那段话,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读懂的,可以算作“已知”。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英英所说的这段话读通、读懂,并将它与《静夜思》中的句子关联起来,让他们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不太困难了。其实,在本册教材中,一篇课文内部存在着有机联系,具有辩证关系的例子俯拾皆是。就拿《识字7》来说吧!需要掌握的生字:“亭”、“停”、“闻”、“鸟”、“鸣”,就与下面那一段韵文息息相关。“停”的字形和意思不就是一个人(单人旁)来到小亭旁边驻足歇脚吗?“闻”字不就是一个人打开了两扇门“侧耳听”那幅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吗?而“鸟”和“口”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是鸟“鸣”了。在教学时,我们只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插图、文字和那段韵文的有机联系,他们就会较为容易地把握生字的意思,十分便捷地从已知走向未知。
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这篇课文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就一定会大于“部分之和”。
二、抓住内在联系,举一隅而三隅反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举一反三的能力视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那么,形成举一反三能力的关键在哪里呢?日本创造学会的先驱市川久弥教授在《创造工程》一书中指出:“我的创造性科学或创造工程学的理论系谱,源于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对自己创造的经验总结的基本点,即‘我们必须指向目标,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看,后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包容一切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创造的关键是“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两课:一课是《有趣的发现》,另一课是仙、动物过冬》。《有趣的发现》一课说的是达尔文在考察一个小岛时发现:这里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却无法生存。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众不同——“经常刮大风”。抽绎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即达尔文学说的精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表面上看,这两课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这两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动物的形态及生存方式都要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它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症状看到相同的病因,而庸医只能看到表面上各异的症状,而看不清真正的病根。与此同理,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能够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问题,并能在教学中通过必要的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趣的发现》和小动物过冬》两课之间的内在的某种联系的话(请注意,这里绝不是要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显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对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一点内隐的、形象化的察觉),那么,学生是不是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上位理论了呢?果真如此,那将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再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发现“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并将它们有机的关联起来,也就是独创了。
三、抓住内在联系,拓展认知的空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6》是这样一篇词串韵语识字课文: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显然,这是选择了祖国的北方草原、东海之滨、南国海岛、西部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串连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篇“准韵文”。它所要描述的是祖国的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课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一年级上册中《家》那一课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就能使学生原有的对“祖国”这一概念的具象认知得到进一步拓展、放大了吗?俗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大海一样广袤无垠的大舞台,鱼儿难以练就搏击风浪的真本领,没有蓝天一样上下千仞、纵横万里的广阔空间,鸟儿难以练就穿云破雾的翅膀。所以,我们从把握教材前后的联系人手,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与课之间的内在的隐性联系,就能搭建起一个更加宽阔的认知平台,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中去,就会使那些充满灵性的思维火花不断的进发,并不断地得到认同和放大。
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例子,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具有这样或那样内在联系的课文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琢磨。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篇课文内容,课文与课文之间会存在着相似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人的思维之所以依照相似性进行活动,其直接的原因在于:人的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活动,乃是基于以相似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外部输入的,也包括大脑中自己产生的)为中介而自我进行的相似激活、相似联系、相似催化、相互调制、相似匹配的原理而工作的。……人生活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人的思维的相似性活动,是受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原理的制约的。”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呢,又是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小至字词句篇,大至课文与课文之间,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大自然经常把宏观的相似现象展示给人们,而将其相似的基因和原理隐蔽着,让人们去寻找、去研究,谁寻找出这个现象的根本原理,谁就会发现更多的成果。”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如何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问题。高士其先生说过:“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做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谛。”(见高士其先生为《相似论》所写的《序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从高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条:
第一是要确立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误以为:“科学”就是分析。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常常会把那些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东西强行分解成若干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显性的“知识点”,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把本来客观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人为的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分析是必要的,但分析又是有度的。这就如同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一样,如果你把它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它也就不具有水的功能了。
第二是要认真地研究“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真正把“一”举好。从宏观上看,人的社会活动无非两类,一类是认知活动,二类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基础的、是外显的,认识活动是内隐的,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实践活动的身份非常特殊,它是目标,也是手段。它既是一个人获得内隐认知的必然手段,又是一个人内隐认知能够显现的必然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既是所要追求和达成的显性目标,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重要的渠道。如果不从这些最为基本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人手,就会使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之相反,仅仅追求实践活动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注重寓于其中的内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失落。正如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曾断言的那样:“创造发明,不仅是人的外在的辛勤劳动,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因此我们说,在“举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扎扎实实地识字,工工整整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规规矩矩地背诵,大大方方地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认真真地作文。在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显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培养他们的内隐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储备势能。
第三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并适当地进行迁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列宁说:“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亦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有意使儿童更加能动地察觉事物怎样相互影响或相互联系——这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多重决定论的观点的一种入门。”
禅家语曰:“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各异现象的背后发现那些相对统一的规律呢?也同品味爽口清心的盐水一般,需要亲口尝一尝。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明白随意即席采访的意义及学习随意即席采访的方法。
2、明确随意即席采访的方法及技巧。
3、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礼仪水平。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题,明确要求:
1、出题激趣:当你需要调查人们对世界足球赛的态度时,该怎么办?
2、总结入题:就要走上街道去询问,那就要去随意采访。板题。
3、提出要求: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语气,运用不同问题进行采访。
二、讨论明法,学会采访。
1、出题讨论:⑴即席采访应怎样选择对象?⑵在采访前、中、后应采用什么不同的语气?⑶应该怎样问题?
2、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3、总结方法:⑴选择对象要注意全面性、正确性。⑵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称呼,不同的语气。⑶问题要小,不断变换问题角度。
三、示例采访,巩固方法。
1、出题:调查人们对青阳建设的看法。
2、小组讨论,学习采访。
⑴选择对象。为了调查某个问题,首先要选好对象。一要注意对象的全面性,对象选择中要有老、中、青、少或工农商学兵;二要注意对象的正确性,要选择愿意接待你采访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⑵选择语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称呼,不同采访时间,选择不同的语气,开头运用征求意见的语气。如:“叔叔,我能问你个问题吗?”中间可运用协商的语气,讨论的语气。如:“你这个意见很好,还能具体说说吗?”“你认为进网吧有好处吗?那你专门去吗?有同学迷上了网吗?”“你看进网吧,应注意什么问题吗?”而且,采访时根据情况,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目的,对别人总要表示感谢。如“谢谢你的合作!”“打扰你了,谢谢!”
⑶提好问题。提问题要小,让人感到容易回答,抓住采访人感兴趣的进行提问。逐步增加问题容量,在采访中,要不断总结提问的方法。更换提问的方式,如上面的提问。
3、总结
注意点:态度要好,采访者要有思想准备,不怕碰钉子,不怕别人笑,始终保持微笑待人,宽容大度的心态,这样才能完成采访任务。
四、大组交流,评选最佳。根据不同采访内容,选择不同对象在小组进行现场模拟即席采访。并相互评议,推派代表参加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记者。
五、布置作业:
(1)调查人们对教师节的看法。
(2)调查人们对青阳建设的意见。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4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习本文,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
教学理念分析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本节课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议论文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模式分析
“五导五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
学法: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阅兵式录像片断,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
同学们听见什么?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就是我们课文的题目,今天,“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已经成为一句经典的名言传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永恒的魅力!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二、预习汇报
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话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
教师相机穿插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并提出问题:毛主席为什么要参加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讲话?
三、读课文,列提纲,小结方法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即兴演讲,但条理十分清楚,论述十分精彩,假如你就是主席,为了明天演讲成功,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这提纲可以是一句句话,可以是一个个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个关键词,反正越简练越好!
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引导学生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四、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运用的巧妙
初步认识“引证法”并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感情
体会“例证法”意义,并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片断,使“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形象化
五、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关联词作用,并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主席演讲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六、再读全文,联系实际,感受、理解“为人民服务”丰富的内涵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座右铭
运用所学方法写感言,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七、实话实说,网上留言
请同学们浏览张思德纪念馆并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完全彻底
对待生死
正确对待批评
团结互助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5
目标:
1、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2体会句子,说明事物时,明白要注意用语准确,选择恰当的句式。
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受到启迪。
4了解学习毛笔书法的意义,了解习字姿势要领和选帖、临帖的注意事项。
重难点: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课时数: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反复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知词语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语。
二、第二题。
1、学生反复读。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
3、教师归纳小结。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让学生把两句话读通读顺。
2、让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熟读成诵。
四、第四题
1、让学生熟读短文,了解短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了短文后了解到哪些知识。
3、建议学生在课余练练毛笔书法,培养兴趣特长。
口语交际“与校长对话”
目标要求:1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主人翁精神。
2锻炼学生直面校长,直陈感受,直述问题和建议的自信和勇气,提高与人对话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以班级名义给校长写一封言辞恳切的'邀请函。学生整理归类对学校的建议。
一、小主持人隆重介绍校长,致欢迎辞。
二、校长讲话。
三、学生就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安全卫生,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四、校长回复学生提问。
五、评价小结
六、主持人总结,欢送校长。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板书:
美丽的晋祠
在山,巍巍的,高高的,拥
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在水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初步产生喜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从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段落中,选一段背下来。
4、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夏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难点】
理解夏季部分中较难的词句。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分三课时授完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初步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读懂课文的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学,自读读通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2、简介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
(二)指导自学。
1、自读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投影出示生字词)
chōu nèn lù yìng fēng
抽 出 嫩 绿 小 鹿 倒 映 封 住
yán nóng shè xiàn suān
严严实实 浓 雾 宿 舍 献 出 酸甜可口
guì xī hū zhǎng lín
名 贵 膝 盖 呼 呼 脚 掌 来 临
2、师范读。
3、指名说出本课有6个自然段,再按自然段为序接读课文。
4、指数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
二、引导读议,深究读懂一、二自然段
1、提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议课文,我们已知道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文章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呢?
2、读议第一自然段
(1)、启示:
①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什么?
②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树很多?
(2)、让学生说说
(3)、教师点拔: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并指导第1自然段,体会“绿色的海洋”这句话(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小兴安岭的树最多,那么,春天的小兴安岭怎样?我们继续学习第2自然段)
3、放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重点读议课文第2自然段(春季),指导学习方法。
(1)、投影出示:“春天的小兴安岭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边观察边自读课文,思考:第二自然段有6句话,分别从几方面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找出春天的景物。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①读第一句,想想:春天的树木长得什么样?
②什么是“抽出”读原句,体会用“抽出”比用“长出”好在哪里?
③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过渡:同学们,那其他景物各是什么样?)
④师生合作读后几句。
⑤看图片想象春天的画面。
师问:小兴安岭的春天怎样?(美)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2)、齐读(带着欣赏欢愉的口气有感情地读)
6、总结谈话
1、大家对第1—2自然段都理解得很好,学习热情高,都争着发表意见,值得表扬。
2、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春天的美丽景色,下面大家按照刚才学习春天的方法,来找出小兴安岭的夏、秋、冬的.美景。
三、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1、出示季节和景物的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到对应的景物后填表。
2、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3、教师相机讲解三个季节的景物。
4、出示按季节顺序填好的景物概括,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出示选词填空,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总结全文
1、回忆小兴安岭的美景,体会理解“美丽的大花园”。
2、回忆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体会理解“巨大的宝库”。
3、出示图片和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理解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和开头相呼应。
五、带着欣赏愉快的语气再次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8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9
一、识字写字教学
1、弄清两套教材的衔接:
本册教材同以往三年级教材相比较,没学生字329个。因此,将书后生字表(2)中的生字300个,改为350个,插入字184个,另外145个字将在三年级下册中插入学习。其中插入字均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中出现。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好插入字。
2、识字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发现学生识字方法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要承认学生识字能力的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
3、加强巩固:
学过的生字要多见面,在阅读中多见面,在习作小练笔中多巩固。总之,在读和写中巩固学过的生字。
4、重视书写指导:
对于含有新笔画的字、结构复杂不易写好的字、笔顺易错的字,教师要进行板书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讲究写字质量,指导用铅笔写好生字本上的字。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教学:
⑴ 加强语文训练: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语文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理解、感悟、欣赏、运用的有机结合。主要的训练形式有:理解词语、句式训练、朗读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默读训练。
① 理解词语:
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就要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不懂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在教材中做了重点提示,如,课文第3课中“终于”,书中提示“从终于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有的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自己去确定,如,第3课最后一句话中的“汲取”一词应作相应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工具突破法,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用文字解读文字,但查字典后一定要结合课文理解。课文求解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胜地于字典的理性解释。生活体验法,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烙印。情境再现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再现可视可听,理解自然真切。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后定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是准确的,也才能体会到作者潜词的精妙。
② 句式训练:
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课文当中有很多利于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句子,教师要留心加以利用。例如,第1课中的“有……有……有……还有……”,第2课中的“是……也是……”,第7课中的“一……就……”,第11课中的“……像……”,第15课中的“一边……一边……”,第19课中的“不但……而且……”等等。此外,像拟人句、比喻句、夸张句、并列句等,文中出现的句式都应根据学生实际加以训练。不同类型的课文承载不同的训练重点,如,有的课文中出现连续的动作词语,有的课文中有人物神态描写等,我们都应借助教材这个载体,抓住训练契机。
③ 朗读训练:
朗读应在阅读教学中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使学生感悟课文,培养语感。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听录音、仿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齐读、配乐读等等。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
教师要训练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从技巧上进行评价。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语句中的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只有品味出语言内涵的意义和情绪色彩,才能决定采取某种语调。节奏是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籽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这种强弱、长短、快慢、高低错综地出现,就形成了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是语言的节奏。
④ 读写结合训练:
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时机,提高教学效果,体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读写结合的训练包括仿写句子、段落、续编结尾,揣摩、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等。如第5课仿照描写灰雀的方法进行状物练习;第6课《小摄影师》文后的续编结尾;第9课把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第20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总分的描写方法;第27课《陶罐和铁罐》的读后感及对插图进行描写等。既巩固对课文的体验,也进行了习作的体验。
⑤ 积累训练:
学习贵在积累。教材中给我们进行了积累的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示,做好积累训练,通过背诵、摘抄的途径进行积累。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既可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可根据所学生字积累词语。如第10课《风筝》中的词语“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以让学生积累,另外,所学生字“精”可积累“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精神抖擞”等词语。
⑥ 思维训练:
新教材突出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年历问题,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例如,许多课文中渗透学会提问题的方法。第6课提示告诉学生遇事要动脑筋;第7课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第14课教给学生思维的过程;第21课教会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此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还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即读书想象画面,这也是读书阅读的方法,教师要给以指导。
⑦ 默读训练:
教学中要加强默读训练。要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即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书,边思考。要为默读提供条件,每次保证7~8分钟默读时间。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即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划,一目十行。
⑵ 两课时分配:
例一: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自学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字词的教学。第2课时精读课文,积累和扩展阅读。
例二:第1课时在自学的基础上,直接感悟课文,进行朗读等相关训练。第2课时结合重点进行读写训练,完成生字教学,阅读,积累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任务量是固定的,方式是灵活的。
⑶ 利用好教材:
新教材有精读课文中出现了“问题提示”,教学中要以此为重点,进行精读课文训练。而课后问题的安排与以往教材也有所不同,第1题带一本打开书标记的问题是关于朗读方面的;第2题带一个小喇叭标记的问题是关于讨论、交流方面的;第3题带一支笔标记的问题是关于积累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资源,以此为重点,进行精读课文教学。
2、略读课文教学:
⑴ 在教材处理上,突出重点,取舍得当:
恰当地取舍教材内容,应当遵循几个原则:一是从“阅读提示”去确定取舍的侧重点,努力体现教材编排意图;二是从学段要求去确定取舍的侧重点;三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以学生固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情感张度为依据,确定教学时要达到的要求;四是要体现单元训练重点,明确课文在单元里的定位和任务,突出重点,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⑵ 在教学策略上,自读为主,略而不简: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性的导向,教学必须注意凭借着“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
① 凭借“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于阅读实践,教师只对学习进行组织以及点到为止的引导。
② 凭借“阅读提示”──精略交互:
教学中,注意以略读为主,在略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阅读提示”以及学生特别关注的重点、难点、焦点进行比较深入地精读与探究,余者必须作略读处理,做到精读与略读交互,整体感知与重点感悟交融。
③ 凭借“阅读提示”──内引外连:
教学中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
⑶ 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
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形式,检查读书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3、口语交际教学:
⑴ 重视倾听品质的培养,养成良好倾听态度和习惯:
倾听是互动交流的第一步,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话的质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的方法,训练抓住说话的主旨,加以概括综合归纳大意的能力。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边记的意识,哪怕记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人名。
教师要有较强的倾听能力。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规范学生的语言,顺学而导,点拨引导调动学生交流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⑵ 重视生活和阅读的积淀。
⑶ 重视评价的多重功能:
① 激励功能。
② 引导点拨功能。
⑷ 重视与平日教学、生活的紧密联系。
4、习作教学:
⑴ 重视习作批改。师生共同评价、修改“问题作文”;共同欣赏“佳作”,错别字要引起高度重视。
⑵ 注意等级和评语的激励作用。评语要用第二人称口吻,注重双向互动,有激励性、针对性、建议性,做亲切的沟通。切忌不下评语、只给分数或不批改。
⑶ 多设奖项。如好词佳句奖、外貌描写奖、开关结尾奖、最佳修辞奖、新颖题目奖、标点符号奖、奇思妙想奖……赏析课上,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自信与日俱增。
⑷ 重视习作积累。通过编辑班级文集、个人文集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培养习作兴趣,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
总之,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精心进行备课,用心进行教学,留心注意观察,潜心进行研究,苦心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标的理念,完成实际意义的教学。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
闹钟一只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1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4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一分钟》(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谁愿意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是啊,可怜的元元只晚起来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多难为情啊!你能找到他难为情的语句吗?用“——”把它画出来。请看图,哪个小朋友是元元,用手指给同桌看。你能为大家表演这种表情吗?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5朗读下面三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A:元元打了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B:他叹了口气,说:“我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C: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你能读好吗?教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来读,挑战朗读。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四归纳总结、感悟升华
你要是是元元的同学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大家愿意演一演编故事吗?题目“第二天的元元”。
故事发生时间段为:闹钟响了……到学校上课。
学生自由编、演。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
同学们懂得了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吧!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附板书设计:
时间是最宝贵的
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
一、教材的体例
1、主体单元的设置
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整体”的含义是
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各维度的发展。
②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综合。所以,本教材采用主题单元形式编写。
⑴连同入学教育,本册共设置18个主体单元。这些单元排列在一起,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主体之间不构成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连成一条知识的“线”。
⑵每个单元的内容,借“题”松散地组合在一起,“题”是“题目”的意思,起着营建学习情境的作用,不是文学意义的“主题”没有统辖整个单元的作用。“主题”不构成单元内容的核心,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借“题”发挥。
⑶单元里的内容没有“导—扶—放”的前后序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需要自行组织、安排、调换单元内的各项活动。
⑷每个单元有主题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注意:“语文天地”重的联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是课外作业,不是课后复习,更不是考试内容。]
第一、第十二单元是开放单元,没有课文。学生是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其他单元也设计了一些开放的活动内容。拼音的几个单元,课文在后面。
2、丁丁和冬冬两个人物
设置这两个人物,增强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编写者的意图、教师的意图,通过儿童的探究、用儿童的语言显示出来,是教材主要是学生的“学本”,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本”。这两个人物将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
3、“金钥匙”系列
“金钥匙”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以培养“会学习”的人。金钥匙安排在每个单元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其穿插在教学重。还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心得予以补充。
自检:自审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检”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调适。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习惯,不在自检的方法和水平上要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主要靠实践,不要把金钥匙的内容当成知识点。
4、其他
⑴课文后面原打算附词语,因为本册单音词占多数,又受篇幅所限,就没有列出来。请老师们注意教学时补上学习词语的环节。(见下面识字部分第⑶点)
⑵教材中一律没有写明笔画名称,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习惯叫法教学。有一部分难学的笔画下学期学。
⑶因为本套教材还有课外阅读、成长手册、写字本等配套材料,写字描红的内容就不再占课本篇幅了。课本中只对易错难写的字给以辅导。
⑷语文天地中各种图标的含义都在教师用书中说明了。课题下加横线的要求背诵;古诗要求背诵。蓝色打开的书表示自读,教师可以不过问;红色打开的书表示必须在课堂上读的材料。
⑸凡是加三角的项目可选做。没加三角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削减、更改内容。
二、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
1、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⑴首先学习汉字的必要性:
①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沐浴,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拼音,客观上灌输汉字必须向拼音文字靠拢的意思。
②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的多。拼音不是文字,只记录语音,学习拼音不是识字。儿童学习拼音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
③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工具,学习拼音的6—8周内,数学等科目将不得不替语文承担识字教学任务。
⑵首先学习汉字的可行性:
①在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人们是怎样识字的?在使用注音字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人是怎么识字的?
②日本人、韩国人、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操着各自的语音学习汉字,可见作为书面的文字,汉字字形对字义的影响,远远大于字音对字义的影响。
③专家的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的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⑶《课标》的精神是淡化拼音。
教材的改革尝试:
①先学100个左右的汉子,再学拼音。
②以汉字带学拼音,在学习拼音时学习汉字。
③注重过程,层层递进,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其一,一年级上册——认字母,拼音节,读生字。下册——抄写字母和音节。二年级上册——粗略学习拼写音节,以适应写作和上机的需要。下册——大写字母,音序,汉字输入。其二,本册内部1—4单元渗透,整体认读9单元后渗透。
④主体课文不注音,以免干扰识字。自读课文注音,以利学生阅读。
[注意:从整个学习进程看,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从本册看,拼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务必使全体学生学会拼读。方言区可根据本地情况,重点纠正某些声母韵母的法音。]
⑷汉语拼音的评价。原则上不单独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与识字结合起来,考察学生能不能看拼音识字。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学生学前教育差异大,要及时帮助差生学会拼音。
2、关于识字教学
⑴教材追求的理想:
①尽快学会1800———20xx汉字,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这对儿童的发展(知识、智力、情感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语文教学尽快度过识字阶段。
③识字与阅读同步。
⑵依据《课标》精神,第一册教材实行认写分流。
为什么要实行认写分流?
①认容易,写难。一般会人的字都比会写的多。硬要认写同步,势必让“会认”等“会写”,从而贻误了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时机,弊远远大于利。
②人们对认字和写字的需求是不同的。一是数量不同,二是选字不同。有的需要认识的字可能一辈子都不写。
③儿童认字和写字的心理发展是很不相同的。请看下表:
认写
用眼,用脑。用眼,用脑,用手。但是儿童手部写字用的小肌肉群发育晚。
整体感知从笔画和部件入手
儿童熟识的具体事物,笔画越多越好认。从简单到复杂,从独体字到合体字。
先记忆后理解理解才容易会写
在语文环境中识字较容易写字环境越单纯越好
⑶识字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①充分利用儿童听力极强、机械记忆力极强,以及整体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以听领先,读、背课文,(这时儿童面前是一大片字)然后逐步缩小语境(词、语、短句,这时儿童面前是一块字或一条字),最后抽出单个汉字认识,然后再放回到课文中去认读(指读)。这种方法与“分散识字”的方法基本相同,简单概括为“听读识字”。
就目前研究和实验的情况看,指读有利于与使儿童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如何理解《课标》在阅读部分的第2点提出的“不指读”?第一,指读是一种识字方法,不是阅读方法,认读课文后朗读时,应当不用手指。第二,这个目标是整个学年段的目标,学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即使到三四年级,《课标》也只是提“初步学会默读”。第三,目前尚没有发现比指读更好的方法,如果有,可以推广。
②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与大语文接轨,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告、报纸、说明书等途径认字(见第12单元)。教材插图展现了城市的景象,农村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在村公所、小学校、化肥袋、日历等处挖掘学习资源。
⑷使学生掌握一点识字的方法。
“听读识字”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读,认字。在课外自己认字,则应当通过“问”,听别人读出字音,认字,见61冶金钥匙。
看图识字。第一册选取的“图”,是那些能显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较小。
看拼音识字。学生从第九单元开始借助拼音识字。
教材渗透一点形声字、会意字的学习,只作渗透,不提要求。
⑸注重识字过程。
①渗透性识字。《查字表》中的字,自然“渗透”,不做要求。(如“上学了”的十个字)
②我们要求学生会认的字,都是最常用的,课文中复现率很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当堂“学会”,步步落实。
⑹要割舍不合理的要求,简化头绪,提高学生认字和写字的质量。
①字理识字以及部首识字、部件识字、母体字识字等方法,抓住汉字特点教学,是一种智慧学习,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心理,一味把他们当作时尚教学法去追求,就可能事与愿违,是教者、学者都感到吃力。儿童是整体认知事物,听读的方法识字效率最高,没有必要拆解字形讲解。及至识字量大了,汉字的规律自己就显现出来的时候进行字理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故而这一册只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内容,不能做考试题。
②儿童手部小肌肉群发育晚,握笔、运笔都有困难,写字应着眼于笔画笔顺以及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偏旁变形等,是书法问题,学生可以描红,但不可能全掌握。不应把“写对”与“写好”同等要求。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写好”的主要办法是:描红,通过实践模仿体会;在探索比较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将很多规则,自上而下地灌输不是好办法。
③部首名称、笔画名称、笔顺等,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应当当作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打好基础重要,原则是“严而不死”。
⑺识字教学的评价。
①识字总数只划最低限,实行“上不封顶下保底”。本学期至少认字350个,写160个。应有措施鼓励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基础上,多识字,多谢字。
②由于学前教育存在着差异,入学后的发展存在差异,检测识字成绩可以分批进行,无论在那个学段,只要达到上述要求即为通过。一次检测不合要求,可以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合格为止。检测成绩不依据通过的先后顺序判断。
③“写对”在本学期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基本笔画笔顺及汉字结构,宜随平时教学进度检查,及时纠正写字姿势、笔画笔顺的问题,期末不单独测试。
3、关于阅读教学
⑴编写者的想法:
①扩大阅读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阅读对各科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对人格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以量为基础。本册教材共编写了36篇课文(包括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及若干篇米语、语段、笑话等,大大超过了传统教材学生的阅读量。
②强调整体感知课文,特别注重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背诵古诗的要求建立在认可儿童记忆的回潮上,抓住学生能多读、多背的年龄特点,务使他们多多积累,日后含英咀华。
③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本册的重点是:培养每天阅读(书、报)的习惯。以后渐次培养如情入境阅读、读书动脑有动笔、及时查工具书等习惯。④把阅读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⑵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象。课文后面通常有一道思考题,既致力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注意向课外延伸。这些思考题供学生讨论,不应成为考试的内容。现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教师讲得太多。教师设问,学生答实际也是“讲”。
②企图挖深挖透,一步到位。“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③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想,压制学生的创造力。④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实际上是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人文目标。
⑶阅读教学的评价。
①阅读教学应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大量事实证明,能说出、写出(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说和写)阅读的结论并不能真正反映阅读者的心理感受,也不能反映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应通过朗读、统计课外阅读时间和读物的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学生。(见教参关于评价的附录1)
②阅读能力应有水平评价,即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应适合语文的特点,适合考察对象,不要摄选某个知识点、某一种能力,而应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水平。选文的篇幅和深度应略低于课文。
③考察朗读,应以《标准》为标准,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应要求学生基本上是普通话、不读破词或破句、不读错字为准,不要因为有一点方音、丢一个字、加一个字等琐碎问题而影响整体朗读情况的评价。“有感情”尽量由学生自己体验,而不依靠模仿老师。
4、关于口语交际
《课标》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予以特别关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他设计知识、思维、性格、人文关怀、组织才干等方面,是智慧的反映。口语交际设计的诸方面问题,首先是尊重人、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问题,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密切注意。口语交际能力核心在于“交际”,脱离“交际”的谈话充其量是一种自我表达。
如果拉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线”,以安排教学序列,设计虚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可能会造成人格缺陷。
第一册教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话者,能迅速、准确、全面地判断说话者的观点,能迅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善于选择恰当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用通顺、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交际”的对象,从同学、家长、老师,逐步扩大到邻居、领导、陌生人,最后融于社会。本册主要是鼓励学生大胆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5、综合活动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综合活动,体现语文素养是整体形成和提高的。
⑴全套教材、全本教材是一个循环上升的整体,要把每个主体单元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不要把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的内容割裂开来,不要以主体课文为核心使语文天地的内容处于从属地位,不要简单地使每个主题单元为“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等课型。
⑵课堂教学。主体课文的学习、语文天地的每一项活动,其实都是综合活动,都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①综合设计每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从儿童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出发做统一的安排。②活动应当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③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形成综合活动中分工合作的活泼局面。
⑶几种值得注意的倾向:①只“放”不“收”,或收不回来。②追求花样翻新,因“文”害义。③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活动割裂开来,或单纯地学习知识、训练能力,或单纯地搞活动。
有的活动综合性特别强,甚至外延到课外,延伸到其他课程,需要与相关科目的教师以及家长配合。
⑷综合活动的评价。因为是新的学习内容,允许有个摸索和完善的过程,评价注重参与的程度。领导评价教师,首先要看教师重视的程度,是否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组织、参与综合活动;教师评价学生也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可以设三星级——参与了,一个星;积极参与,两个星;能主动、积极、有创造地参与,三个星。态度差的,即使能力较强也暂不做评价。不必设立具体的、统一的“目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嗓子党员流淌沙哑揪出呻吟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咆哮、惊慌、清瘦、放肆、狂奔、势不可当、拥戴
狞笑、沙哑、跌跌撞撞、乱哄哄、揪出、你拥我挤
明确: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正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请大家再读一读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重点生字,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几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但一定要结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读出紧张、危急的感觉,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
(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出示课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宣誓词。)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朗读提示:语速慢,语调低沉,满怀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支书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设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2.00)
1、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2、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发出了战斗的呼号、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这的首歌曲《保卫黄河》------------------(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首先请同学们把课上这首《保卫黄河》认真欣赏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噢~~~~~~~~(播放范唱)(1.30)问题一: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齐唱与轮唱
4、齐唱与轮唱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5、齐唱与轮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是你听了音乐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画面?)
听一遍一次回答三个问题,好像很难,那我们再听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唱与二部轮唱,二部轮唱时,男声先进的还是女声先进的?
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齐唱雄壮有力,轮唱轻快活泼。
那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雄壮有力的齐唱,表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必胜的信心。轻快活泼的轮唱,表现我们的游击队员灵活的打击敌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们也受到了在那艰苦的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的感觉是什么?(昂扬、激动、热血沸腾,真想怎么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
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学会好不好?-------那看课本-------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指挥图是怎样的?学唱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分好声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齐唱与二部轮唱唱曲。那男同学志女同学分开,各自作为一个声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们先来解决一下个别旋律的问题,请认真欣赏歌曲,把自己认为困难的旋律作个标记,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强调一下几个地方:前附点八分与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变化(齐唱与轮唱时的变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师指挥,跟范唱练习(挑一个到两个指挥好的学生上台一起指挥)---------教师指挥,跟伴奏练-------期间可选出两位或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练习轮唱。
简单的相互交流,练习最后一遍,进行表扬。(至此用32分钟)
三、拓展
《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保卫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会请几个同学你唱一下的,认真听噢)
2、通过欣赏这首钢琴协奏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请你谈一下(硝烟弥漫、战马奔腾的战场,游击健儿英勇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7.00)那同学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什么不一样?合唱曲特点:声乐曲(由人来演唱)、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协奏曲特点:器乐曲(由乐器来演奏)、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合唱曲,能更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协奏曲,表达感情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小节
同学们,《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5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园地二中的六组题目都非常有规律性,利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我的发现:
1、 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比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最聪明。
2、 学生自主观察发现。
3、 指名交流。(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一个字加上偏旁,两个字之间的音差不多。)
4、 拓展:(你能根据左边的字猜出右边字的读音吗?)
见——舰 爪——抓 常——嫦 马——码 然——燃
快——筷 风——枫 官——馆 章——彰 兰——烂
5、同桌记字。
6、卡片抽查。
二、我会读:
1、自由读一遍,发现带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动词)
2、还能照样子说几个词吗?(指名,同桌一人说一个)
三、读读比比
1、生自由读。
2、比出什么?(读音一样,字形不同)
四、比比谁记得快,记得牢。
1、红块里面的都是(人的姓),
2、让带这个姓的小朋友读这个句子。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0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05-15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09-08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9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