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建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我们把它贴到黑板上,挂起来。(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用花草做成的——钟,(屏幕显示)这是台北市阳明公园里的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这是南京市的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这座花钟坐落在俄罗斯,在号称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上,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只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太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
师:你说你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的,是吗?
生:是。
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花是几点开的?是不是很多种?
生:嗯。
师:那就是不同的花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生:对。
师: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什么了?请你来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特别的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提示,你可以大声读)
师:好了,我们先读到这里。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请你认真地看着书,把刚才划出来的带有拼音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生词。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儿。下面我们看着拼音,看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有拼音的词语。找到第一个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起——
生:凌晨丁香……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屏幕。(屏幕出现生词),离开课文中的这些拼音,还能把这些字词读准吗?
生:能!
师:嗯,有信心了。我想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个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艳(读成了“研”)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真准!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了你读这个词,我放心了。来(对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很好
生:欣然怒放
生:暮色
生:干燥
生:淡雅
生:……
师:我们就读到这里,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看好屏幕,起——
生(齐):争奇斗艳……
师:后面两个词也读得很准确,那看一看,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谁找到了?请你来说,传过去,谁能说就传麦克。
生:争奇斗艳。
师:哦,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生:芬芳怡人。
师:嗯,闻一闻,好——
生:——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好!我问你们,过年的时候放过烟火没有?
生:放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
生:是。
生:艳丽。
生:娇嫩。
师:我听见了,你说娇嫩。还有吗?……你来说。
生:淡雅。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些词语中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有学生找到)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那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学生勾画。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艳丽”是描写蔷薇的。
师:蔷薇花,是吗?还有呢,什么花?
生:还有万寿菊。
生:还有昙花。
生:还有牵牛花。
师:你找到什么花了?
生:还有午时花。
师:你找到什么花了?
生:睡莲。
师:还有吗?
生:昙花。
师:哦,还有吗?
生:蔷薇花。
师:好,我们看,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叫叫他们的名字吧!
生伴随课件出示的花认“花”(“花”下附有花名,最后许多花一齐显示)。
师: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怡人啦!我们看看,这些花,哪一种可以说是淡雅呢?哪一种可以说是艳丽呢?
生:昙花。
师:…是什么的?
生无语。
师:你认为昙花是淡雅的还是艳丽的?
生:淡雅的。
师:对,这样的花就是淡雅的——淡雅的昙花。你还认为那种花是淡雅的?你说。
生:月光花。
师:哦,淡雅的月光花。那,哪种花是艳丽的?来,那位同学。
生:蔷薇。
师:艳丽的蔷薇。来,大声点。
生:烟草花,艳丽的烟草花。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睡莲。
师:睡莲是怎样的?
生:淡雅的。
师:合起来说。
生:淡雅的睡莲。
师: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和艳丽的意思了。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那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谁找到了?找到的同学,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屏幕出示语段:比如,昙花的花瓣……灼伤的危险。)
生读。
师:哦,看啊,这娇嫩的大花瓣啊,气温高一点,阳光强一点,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可真是够——
生:娇嫩。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不够娇嫩,再读一遍。
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来看,蔷薇花是艳丽的,月光花是淡雅的,昙花又是那么的娇嫩。欣然怒放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一种花开放的样子?把那个句子读一读。请你来读。
生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欣然怒放,谁再读读这个句子。请你来读。
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我们要想记住哪一个生词,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记得很牢的。我们看看,除了说欣然怒放,课文中描写花开,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呢?默读课文,划一划描写花开的语句。
生读,有一点声音。
师:默读,就是没有声音,我听到了很细小的声音,(对一生)是不是你啊,嘘——不动嘴啊。
师:好,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请你来说——
生:绽开。
师:噢,我说描写花开的语句。绽开是说谁啊?谁绽开了,哪种花?
生:艳丽的蔷薇
花。
师:怎么了?
生:绽开了笑脸。
师:好,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还有吗?
生:月光华在晚上7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如果把那个跷舌音自己的“自”读成平舌音就更好了。
生:自己。(还是读错)
师范读,学生再读,读正确了。
师:你要说好了普通话,咱们南北的小朋友沟通就没有障碍了。很好,还有呢?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纠正“紫”的发音。)
生:烟草花在梦中苏醒。
师:呵呵,是从梦中吗?(生看书)是在什么时间苏醒?
生: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对。从梦中可以说“醒来”,是不是?还有吗?
生:昙花却在晚上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好,你最后来说一句。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这一句了。那你们看一看,你觉得这些描写花开的句子中,那一句作者写得最好?你就把那一句读给大家听。谁先来读?
生沉思。
师:你认为作者哪一句写得最好?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多美啊!
生: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咱们上课好久了,是不是觉得有点累了?
生:不是。
师:呵呵,你们不累,我有点累了,我想像月光花那样舒展一下我的身体(教师做舒展样)。哦,好舒服啊!你们想不想像它一样?
生:想。
师:你们也舒展一下自己的身体。
生做舒展的动作。
师:嗯,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月光花——起!
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句?
生:昙花含笑一现。
师: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我们赶紧读一读这句话,要不然一会儿它就闭合了,你就欣赏不到了。来,昙花——起!
生:昙花含笑一现。
师:还有哪一句?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嗯,花还会吹喇叭。有意思吗?
生:有。
师:你想读哪一句?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你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是同一句,是不是?你们都喜欢花的美丽。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伸了个懒腰,睡醒了。
生: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是不是晚饭的香气把它唤醒了?好,最后读一句。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你们看,作者的笔……哎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那这样,你把想读的哪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好吧?
生读。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你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想把这个本领学到手,摘抄是个好办法。下面就打开你们的摘抄本,从刚才我们读到的这些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你喜欢的,抄在积累本上。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三个字是这一课要写的字,知道是哪几个吗?
生:知道。
师:看看生字表,哪几个字?
生:艳。
师:艳丽的艳。还有一个词。
生:娇嫩。
师:我想你们应该把这两个词抄在积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这个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好书。
生摘抄,师巡视。
师(示意暂停):把你的本合好。以后,你如果再听到,再看到描写花的词语,都可以摘抄到这一页上。谁的这一页最先填满了,你的词语就最丰富了。
师: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把课文中能够的生字新词,还有一些句子都读好了,也读懂了,还积累了那么多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那,这一朵朵美丽的花,是不是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钟里种的就是这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课文里那座花钟的秘密,也就在这鲜花之中。下面,老师和同学们配合来读一读,我带你们一起去探寻这座花钟里的奥秘。拿好书。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读——
生跟读。(师继续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好,现在,同桌的同学之间也这样来读读课文吧。
生自读课文。
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
么花开。我来考考你们课文读懂了没有。凌晨四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七点——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准备好,可以抢答。万寿菊开了——
生:五点。
生:
下午三点。
师:你说五点就错了,是吧?看清课文,花的开放时间能那么准吗?不能吧?那,你应该用什么词来说更好一些呢?书中就有一个词,刚才咱们还读过好多遍呢!哪个词?
生:左右。
师:对,书中有“左右”,还有哪个词?
生:大致。
师:现在我再说一种花,你要把它开放的时间对出来。注意听,月光花开了——
生:晚上七点。
生:晚上八点。
师:呵呵,你说。
生:晚上八点。
师:刚才说了,用上什么词说得更好一些?你说。
生:晚上七点左右。
师:应该是七点左右。再说一个,注意听。午时花开花了——
生:12点左右。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说什么词?你说。
生:大概。
师:大概12点,是吗?还可以说——
生:大约12点。
师:还可以说——
生:差不多。
师:差不多12点了。好,刚才在这一问一答之中,我想聪明的你们,已经探寻到花钟里的秘密了。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植物学家就是发现了这花的秘密修建了一座花钟。现在,你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拿起一生桌上的小口袋)这个小口袋啊,很神秘,现在可以打开了。看清里面哪种花的名字,认真读读书,看看哪种花应该种在什么地方。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助我修建,谁来?来吧,你们俩离得最近,你们来,花在这儿呢。
(学生修建花钟,师提示学生。黑板上完成后)
师:(巡视)嗯,都不错。修建好的同学把你的花钟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学生举起。)
师:嗯,不错。
师:(示意暂停)好,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这座花钟已经由他们两个修建好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种在花钟上的这些花……
(部分学生还在操作。)
师:(对刚才到黑板上修建的同学)你们俩已经修建了一座大花钟,就显不做这个了,好不好。
师:好,同学们看,刚才呀……
(部分学生依旧还在操作)
师:看来,你们对这花钟太感兴趣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现在时间是有限的,下课以后,如果你还对这座花钟感兴趣,还可以继续去研究。看黑板!看谁听懂我的话了?不错,榜样,榜样在这儿呢!还有谁?我说“看黑板”。这花钟太吸引你们了,是不是?好,还有你们两个人。
师:好,我们来看这大花钟,钟里同学们种的这些花,一天之内就要陆续地——
生:开放!
师:现在,这座大花钟已经不需要这个指针了(师拔下指针),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多奇妙啊!用这句话来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自豪一点,“你只要看看……”(范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把同学们的这个感受写在黑板上。谁去把“有趣”这个词写在花钟的后面?(对一生)来吧。(面对全体学生)你们呢,也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的空白处,你就可以写在课题的后面,有趣!(生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这花钟可真——
生:有趣!
师:(指黑板上的花钟)你看,它,现在不需要地下的那个机械结构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举起指针)现在它也不需要这个指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
生:花钟!
师: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嗯,现在呢,(看表)是两点左右,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找了很多的资料,都没有找到两点钟开放的花,但是我找到了一种在两点钟闭合的花,它的名字叫“深红海绿”,我把它种在这里。(贴在黑板的“花钟”上),它也可以用来表示花的开放啊。那,其它的这些时刻,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在空白处贴上问号)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下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文章的主要观点读书的好处培养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程序及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
二、介绍作者
↓
三、导读课文
↓
四、感知课文
↓
五、小结
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1、识字学词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教具准备: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看出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歌中唱到了谁?
3、你们平时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
生自由发言
4、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本插图)他观察了妈妈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问题
5、揭示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6、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个题目呢?
7、生自由回答。(“睡了”应该读得很轻)练读。
8、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小作者的妈妈。师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2、生自由练读。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读,一会儿进行汇报朗读。
(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a、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弯弯的眉毛也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b、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儿的额头上。
这两个句子较长,注意断句指导。师范读。生练读。
三、由扶到放,自主识字
1、同学们的课文读得真认真,老师相信你们对生字朋友也一定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认识哪个读哪个。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生词。
3、去掉拼音,学生认读生词。
4、开火车读。抢读。
5、出示课件“摘苹果识字游戏”这些生字朋友飞出了课本来到生活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6、生回答苹果树上相应的 “禁止吸烟 先下后上 熟食 吸尘器 眉笔并说说在哪里见过他们。
四、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生字同学们已经牢牢掌握了,下面请同学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生1:我知道了妈妈睡得很香,是从“睡得好熟”知道的。
生2:我知道了妈妈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知道的。
师:(板书“美丽”,出示“美丽”一段)自由读这段,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练读,感悟:“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说明妈妈爱我们。
师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也爱妈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再读这段。
生练读。
4、除了这里,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3:我知道妈妈很慈祥。
你怎么理解“慈祥”?在你的生活中谁非常慈祥?(板书“慈祥”)
生3:奶奶或者老师……
师:究竟什么是慈祥,大家读了这一段,就会知道。(出示本段)
生读后,体会出妈妈对我们的爱。
5、出示“好累”一段。(板书“好累”)
生4:妈妈干了很多活确实累了,连小鸟、树叶奏出的歌声也听不到。
师:是呀,她确实该好好睡一觉了。应该怎样读这段呢?
生5:妈妈累了刚睡着,所以我们声音要小,别把妈妈吵醒。
生6:妈妈这么爱我们,要读出对妈妈的疼爱。
生练读。
五、小结
妈妈为了家庭,为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
我们带着深沉的爱再来读课文,千万别吵醒妈妈。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读得很动情,我想问同学们你的妈妈什么样?
2、生自由发言
3、当你妈妈美美的、甜甜地一觉醒来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4、生自由动情发言
生1:妈妈你辛苦了,我给你捶背吧!
生2:妈妈你太累了,以后能做的事我自己做……
…… ……
5、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也想说说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很平凡,也并不美丽。是妈妈教我学走路学说话,为我洗衣、做饭,辛苦工作挣钱供我读书。20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付出,青丝已成白发,如今女儿已长大,又该用什么来回报您呢?让我们用最真挚的语言来读给生养我们的妈妈听。
6、教师激情引读,配乐《感恩的心》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田字格里的8个字。
重点指导:“先”上面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下面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
“闭”门字框不能写得太窄。
“响”“讲”“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左窄右宽。
作业设计
1、妈妈辛苦了,为妈妈做一件事,如倒茶,捶背,拿拖鞋……
2、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表达你对妈妈的爱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叼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1、复习拼音方法。
2、让学生试着拼读:g—a、g—e、g—u。
3、指名拼读音节。
4、范写g,学生书空练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识字。
2、理解课文,提高认识能力。
【主要策略】
以朗读为载体,以语感训练为突破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4课,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
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字(芦)他读的是第几声?(轻声)对了,这个字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板书:lu)其实这个字还有两个读音:lú、lǔ。(板书)常用的读音是:lú,芦苇的“芦”,芦花的“芦”,芦席的“芦”。在什么情况下读“lǔ”,请同学们课后查一。
请同学们再读这个词:(葫芦)
谁见过葫芦?给大家介绍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画简笔画)
相机简介“葫芦”:“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简笔画)花是白色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可做蔬菜,长成后硬壳可做器皿。(简笔画)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
大家读得很准确。可是,你们知道吗,读句子的时候,强调不同的词,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请大家强调“我”字:我要的是葫芦。这样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要的是葫芦,别人要的是什么不清楚。)
下面请你们强调“葫芦”一词:我要的是葫芦。这样读,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要的是葫芦,不要别的。板书:不要别的)
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得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来听听课文录音。
三、听课文录音
你们说哪一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我要的是葫芦)那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读法再读一遍课题。
按照这样的读法,那么我们学习这篇就必须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1、他不要的是什么?
2、他要的葫芦得到了吗?
四、自学课文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通、读顺。下面就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读课文,大家要注意做好三件事:
1、标清自然段。
2、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3、读通课文。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刚才几位同学读课文的时候,读得还不是很流利。原因就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大家还没有记牢。下面老师就帮助大家再记一记。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⑴ 指名拼读,全班跟读。
⑵ 全班拼读。
⑶ 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课件上的无音节生字。如有读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给推荐一个记忆方法。
⑷ 读词语:
生字我们过关了,我相信同学们这回一定能把课文读好。
3、齐读课文。
六、理解课文
1、大家读得真好,相信同学对黑板上的两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大家说“我”不要的是什么?(叶子,板书:不)
那么你们是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他不要叶子的?(2、3自然段。板书)
2、谁愿意把第二自然段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把书平放在桌面上,拿出笔来,把你认为最能说明他不要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更能说明不可怕呢?(第一个句子)
请大家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3、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给大家读一读?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中最能说明他不关心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指名读这个句子。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能更加肯定地告诉我们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
请大家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3自然段,要注意读好这两个句子。
这个人真是太不关心叶子了。那我们来看看他对葫芦是什么态度。(关心)你们从哪里知道他非常关心葫芦?(第一自然段)
4、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
你认为哪些词语能说明他关心葫芦?(每天、几次)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葫芦?(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他这么关心小葫芦,结果他得到葫芦了吗?(没有)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第四自然段)
6、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画向下的箭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知道吗?(生答)
也就是说,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画葫芦藤)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生答)
七、拓展
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请你们小组合作,创编一个新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跟去年一样好。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于是他赶紧________。
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________。小葫芦________。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讲自己创编的故事。
这回他为什么这样做了呢?(生答)
师总结:也就是说他注意了叶子和葫芦之间的联系。
八、作业
把这个故事和你们自己编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诋毁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四、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五、简介“赋”和本文题解:
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文赋的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新体赋的成熟。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接近散文的叫“文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城西北的赤壁(又名赤鼻矶),对景抒情,前后写了两篇《赤壁赋》。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诗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学。文学是其形式,哲学是其灵魂。他将自己融会儒道、释哲学而形成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加以阐发,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
六、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七、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语文教案 篇7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 A、B、C、D
(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教后记: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拼音。
(1)归省( ) (2)行辈( ) (3)撺掇( )
(4)凫水( ) (5)蕴藻( ) (6)潺潺( )
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___(jué)蚯蚓 (2)_____(xù)叨(3)欺_____(wǔ) (4)____(dài)慢
【综合检测】
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淮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④我们要共同维护淮安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修改①:
修改②:
修改③:
【课内阅读】
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目标与要求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2、理解第二、三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与导设计
学法指导
这是一首抒情浓烈的诗歌。在反复朗读后,体会作者歌唱了什么,为什么要歌唱。还应思考,第三节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它对表现诗的中心意思和抒情起了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思考着朗读,就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重点与难点
1、本诗创作的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
诗一开头,便指明为少男少女而歌唱,歌唱的对象是“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
“正在生长的力量”,作者这样快乐地歌唱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延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活,为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而感到欢欣、激动。
第二节,作者想象自己的快乐的思想像歌声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去感染更多的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节,已整30岁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少男少女的时代,忘记了忧伤,浑身充满着活力和激情、梦想和希望。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延安那种火热的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感染。全诗回荡着歌唱革命生活。歌唱青春的昂扬旋律。
问题与方法
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应当怎样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积掉了成年的忧伤”?
作者三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多收集在诗集《预言》里。从三十年代的诗作看,作者由最初敢于表露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间美好的东西的追求,到感到“成人的寂寞”,领略人间的苦辛,诅咒战争,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而又找不到济世的办法。这是国统区里黑暗的现实,使他悲观忧伤。而延安的全新的生活,使他豁然开朗,他顿时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颤(——好(——
2、选词境空。
1)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_(停留、停止、停泊)的地方。
(2)轻轻地从我琴弦上_(失去。
失落、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3、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_,我国现代_、评论家。他于1938年,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根据地——___。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列这节诗,按要求答题。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巴,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本节诗中作者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有什么作用?
2、对“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应如何理解?
3联系全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唱延安崭新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快乐的。心情。B、为延安的少男少女生活在幸福生活中,而感到无比欢欣和鼓舞。C、看到延安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感到中国充满着希望。1)、看到延安火热的革命生活,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心中多少有些忧伤。0拓展与迁移
阅读卞之琳的《道旁》,按要求答题。道旁家驮在身上像一只蜗牛,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闲看流水里流云的):“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
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像家里的小弟弟检查远方回来的哥哥的行箧。
1、诗里写了一个“问路”的情节,问路人问的“路”,“树下人”想问“倦行人”走过的“路”,仅仅是生活的‘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诗里描述了“倦行人”的动作语言、“树下人”的心理活动。你能依此揣摩两人的性格特点吗?
3、试着写一段一二百字的诗歌赏析。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
3、解课文的同时,随文识字“怀、坏、唱、嘴”
4、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中秋即将来到,正是田野里最美的时候。瞧,今天的天气多好啊!真是金风送爽,天朗气清。在这么好的阳光下,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去欣赏那宜人的秋色,认识一群可爱的乡下孩子吧!
出示、齐读课题:乡下孩子
2、农村和城市的环境不同,乡下孩子和城市孩子的生活也不一样。那么,乡下孩子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先听听老师的介绍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配乐朗读。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找到答案了吗?看来,光听一遍是不够的,还是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5、抽读课文。分小节读。容易读错:曾盛菜撑逮难懂的.词:野菜馋嘴旷野(一望无际的广阔的田野就叫——旷野)特殊词组:一只蝴蝶一片草叶一篮野菜一串小鱼
6、齐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1、抽读第一节思考:谁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谁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句式练说:乡下孩子是------------------,是----------------。
2、引导感情朗读闭上眼睛,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多么温暖,多么舒适啊。妈妈轻轻的摇着你,给你讲故事,教你读儿歌,你也正给妈妈唱着那好听的歌呢。是啊,多么像一只欢快的黄鹂啊,这时你觉得乡下孩子是怎样的?(幸福的、温暖的)
3、带着幸福温暖地感觉读读第一句。
4、爸爸又喜欢背着乡下孩子到哪儿去干什么呢?(逮蛐蛐捉蚯蚓抓蝴蝶……)
师:对了,背着乡下孩子到处跑,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孩子们心里是那样的高兴,脸上乐开了花,就像一朵盛开的野菊。大家笑笑,看谁的笑最美。
带着这样的笑,读第二句。教师板书:幸福
5、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吧!齐读第一小节。(美读)
过渡:在家里,乡下孩子过得是那样幸福,来到美丽的大自然里,他们的生活又非常的有趣呢。教师板书:有趣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自由朗读第二三小节,看看这些乡下孩子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用波浪线在文中把描写事情的词语标出来。
2、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板书: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多读一读。
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处:乡下孩子捉到一只蝴蝶,会想些什么呢?(自由发言)
小结:多有意思啊,和蝴蝶一起舞蹈,带着蝴蝶一起去学习……乡下孩子编织的故事可真美丽啊!
引读第一处课文(美美的)
第二处:如果你就是乡下孩子,你会用草叶吹出哪些动听的歌曲呢?(学生说)小结:是啊,多么动听的曲子啊,多么快乐的乡下孩子啊。
引读第二处课文。(快乐的读)
第三处:一篮野菜,可撑圆了小猪的肚皮,吃的饱饱的,小猪会说些什么?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引读第三处课文。(舒服的读)
第四处:乡下孩子不仅喂饱了小猪,还逮了一串小鱼呢。看到这么多的小鱼,小猫会做些什么呢?
引读第四处(高兴的读)
5、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一读第二三小节,体会乡下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吧。
6、如果你是乡下孩子,你最想做些什么?
(三)学习最后一小节
是啊,乡下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旷野里捉蝴蝶、含草叶,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让我们把这份快乐与幸福融入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吧。板书:生长(阳光旷野)
四、品读课文,仿创诗歌
1、课件出示: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动词的准确使用)
2、老师的创作:割一篮青草,喂饱了可爱的小兔。(学生认真读)
3、学生创作,写在书上。
4、交流展示(来得及的话)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乡下孩子幸福像黄鹂
像野菊
有趣捉蝴蝶
含草叶生长(阳光、旷野)
挖野菜
逮小鱼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述。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三是将寓言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二是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这一板块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书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成语,全部来源于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本单元品味寓言的主题遥相呼应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每个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内容按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从每个版块内容看,其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实践运用:1.“交流平台”的第三个环节是“读了寓言,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来说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2.“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给与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
交流平台
1.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2.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感悟出来的,又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加以强化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整理能力,还能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
1.能正确掌握“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如:“依依不舍”、“津津有味”、“无法无天”、“无影无踪”。
2. 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
3.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书写提示:
1.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即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偏旁在左侧,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艳、植、睛”。上下结构的字,偏旁在上方,整个字要写得上小下大,如“霜、害、最”。
2.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3.养成先看后写再对照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
1.能正确认读这9个成语,做到读准字音,读熟词语。
2.了解这些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
3..了解这些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写这9个成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所指向的的寓言故事及其道理,这样学生知识的宽度无形中被拓展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搜集“日积月累”中9个成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布置预习,自主回顾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人和事。
2.复述寓言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寓言故事说清楚。
(1)教师先进性示范性复述,学生听。
例:《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例子,想一想,要把寓言故事复述完整,需要哪些要素。
教师点拨:
古代——时间。宋人——人物。拔苗——事情。禾苗枯萎——结果。
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蕴含的道理。
学生归纳,复述寓言故事需要包括五部分: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例;《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家里到处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去拜访他。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这个故事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买椟还珠》: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盒子.又用各种方法,把盒子装饰得很美观,使盒子散发出香味,然后把宝珠装进盒子。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装宝珠的盒子那么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把盒子留下却把宝珠还给亍那个珠宝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学生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容易遗漏复述的五要素中的某个环节,而且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跟进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对复述故事并不熟悉,因此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学生从中提取复述寓言所需要的五大要素,然后按照这五大要素复述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这样,学生能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也能实现本版块的教学目标。】
3.联系实际
这些寓言故事能让自己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事。
要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寓言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预习自学
根据以下词语特点,尝试再写两个。
源源不断 念念不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师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从中寻找规律
(1)类似词语举例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恋恋不舍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2)观察词语格式,总结规律
诸如“源源不断”、“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它们的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这种结构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叫做AABC类成语。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一、第三字一样,其他两字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式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因此再写两个AABC和ABAC式的成语并不困难,所以学生能够在预习自学环节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总结这类成语的规律,对它们进行归纳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了。】
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熟教材中列举的两段文字,注意“噘”读为“juē”,“皱”读为“zhòu”。读第二段文字时尝试读出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结论: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身体的部位组成,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神态。
学生根据师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补写句子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注意说话人物着急的语气。
例句:他睁大了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你真是急死我了!”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尝试寻找加点短语的特点。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读人们说的话,体会人们惊讶,高兴的心情。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和“高兴地叫起来”作对比。
总结:通过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推测说话者当时的心情,才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根据结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然后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文字,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写通知
(1)读通知,找一找,一份完整的通知由几部分构成
师生合作解析通知的组成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时间
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知这一类型的应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2)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应由几部分组成?
星期四上午9点——表示时间
全体同学——被通知者
教学楼门前——地点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通知的事情
少先队大队部——落款(通知者)
4与7日——写通知的时间
在解析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接触应用文,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特别重要,因此教师要把通知的各部分组成用严谨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有利于学生理解。】
(3)按照通知的书写规范,根据课本要求写一份通知。
例: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 知
3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请各班班长在一楼大厅领取本班同学新校服。
xxx小学
20xx年3月1日
例2:通知班上同学参观博物馆
通 知
4月10日(星期一)上午8点,请同学们在学校正门集合,坐车参观市博物馆。
xx小学
20xx年4月7日
第二课时
一、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预习自学
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9个字,找出它们的偏旁,把偏旁和另外一部分作对比。
检查自学
明确每个汉字的偏旁
艳——“丰”字旁,静——“青”字旁,植——“木”字旁
霜——“雨”字头,睛——“目”字旁,害——“宀”
最——“日”字头,需——“雨”字头
3.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左侧,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这三个字。
上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这两个字。
(2)找一找这些汉字主要由哪些笔画写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汉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不同的。
(3)学生根据总结的书写规律和注意事项进行写字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写好汉字。因此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呢既定目标。】
二、集腋成裘,感悟经典
1.自学预习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这9个成语分别对应哪些寓言故事。
2.检验自学成果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这些成语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自相矛(máo)盾(dùn) 杞(qǐ)人忧天
3.小组合作展示成果:交流搜集的寓言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的是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它很快乐,但是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闻,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所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