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9 09:09: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必备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10个词语。

  2、了解“充气房子”这现代建筑的优点,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兴趣,锻炼发明力和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充气房子的优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1、同学们,房子大家最熟悉了?你都见过哪些特别的房子呢?

  2、生自由说。

  3、呀,同学们见过这么多的房子,但是有一种房子你们肯定没见过,它就是“充气房子”。(板题)

  二、引导质疑,初读课文

  1、此时此刻,你们的小脑袋里是不是有很多的小问号呀?让同学提问,可能会问的问题:

  ⑴充气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呀?

  ⑵它是用什么资料做成的呀?

  师相机板书:资料

  2、不止你们,就连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

  3、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

  4、充气房子是用什么资料做成的?(轻便、结实)师相机板书。

  5、从哪里知道的?(第2自然段)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普通房子是用什么资料做成的?(砖瓦、木料、水泥、钢材)

  2、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跟老师一起做个实验。

  ⑴桌上摆放:木料、钢材、砖头、气球。

  ⑵让同学选出普通房子所需的资料,把它们拿起来感觉一下(重、不方便)。

  ⑶再拿起充气房子所需的资料感觉一下(轻、方便)。

  ⑷引出“轻便”一词,加深同学理解。

  3、那人们又是怎样用这种“轻便”、“结实”的资料做成充气房子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句话。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4、再读三、四句,看看课文用了哪些词来清楚地介绍充气房子。引导同学注意“……然后……再……不一会儿……”等词句,在朗读中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5、充气房子和普通房子有很大的不同,难怪课文的开头就告诉我们“充气房子是新型的现代建筑。”

  6、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

  7、你知道了什么?(充气房子具有很多优点)相机板书、优点。

  8、充气房子具有哪些优点呢?请同学们读2、5自然段。

  9、汇报、交流。

  10、从哪里看出来的?(第4自然段可让同学上台演示)

  11、指导读好相应段落。

  12、充气房子有这么多的.优点,你最喜欢它的哪一个优点?为什么?同学自由说,再读相应段落。

  13、学习第6段。

  ⑴齐读此段。

  ⑵抓住“各式各样”、“奇妙”等词,师提问:充气房子会以哪些样式出现,会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⑶同学自由说自身理想中的房子。

  ⑷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奇妙,你愿意用手中的画笔设计一座你理想中的房子吗?

  ⑸生:画出各种房子,并写上设计意图。

  ⑹展示:把最美观、最有创意的画展现给大家看,并请生介绍设计意图。评出“小设计师”。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但学会了提问题,还学会了从课文中找答案。我们了解了充气房子的优点,设计这么多美丽实用的新型房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真正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充气房子

  资料:轻便 结实

  很软 高大

  特点:搬运方便

  造价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语文教案 篇3

  读交际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

  五、畅谈感想

  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 “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教师小结

  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

  板书:

  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

  (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⑶ 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板书: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2、教生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三、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指导拟定题目:

  孩子们,好的题目就是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起一个什么名字?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1、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2、起草动笔,开始自己的习作。

  四、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1、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2、交流归纳:

  1、作者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⑴ 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⑶ 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1、评议:

  ⑴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⑵ 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幻灯片,。

  2、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

  ⑴ 指名读句子。

  ⑵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谈话: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3、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1、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谈话: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小结

  1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再读故事。

  3、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作业设计

  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都觉得语文园地难上,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找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学生或许用心去做了,上课时都想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学听,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在上“我的发现”时,我先把书上的三句话分开讲,同学们掌握得较好;接着照书上仿写也可以;最后,解释什么是提示语及其作用是:可以更形象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知道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等多种形式。通过拓展延伸,如,设想考试第一,爸爸拿到试卷后与你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巩固这三种形式。但学生鹦鹉学舌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有待加强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 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 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作文 胜状 大观

  一湖 涯 备 极 得无异乎 迁客 骚人

  2、 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是 然则 微 斯 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公输》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经典]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