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4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能力目标
1、能感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能感受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情感目标
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特色,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听课文朗读。
三、分析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
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语文教案 篇2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作者赵丽宏笔下的`山雨却优美动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天我们来学习《山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自主自悟: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山雨的?重点写什么?
三、探究释疑: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写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山雨优美动听,生活中的雨有什么作用?
五、巩固练习:
通过仔细观察,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雨。
板书设计:
雨前
山 山林 鲜
雨中 喜爱
雨 雨声 美
雨后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表达 :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关注生活体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捕捉习作素材。
过程与方法:能够把生活中的见闻说清楚,写明白,注意突出感受深刻的部分。
情感与态度:学习表达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突破点:有条理、有重点地把生活中的.见闻写清楚,并适当表达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真情实感。
技术平台:课件。
情智在线: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0分)
同学们,在寒假生活中,你都有哪些新的见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感兴趣的见闻要告诉大家,请以信息短波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二、不拘形式,交流见闻(20分)
1、什么是见闻呢?都可以写哪些内容呢?
见闻是指看到或听到的事。将同学们的见闻归类,明确习作的范围:休闲家庭、爱心校园、快乐街区、亲近自然、关注媒体。
2、明确表达要求:内容要真实、有趣:表达有条理、有重点;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三、个性表达,练习见闻(10分)
1、请2个同学讲清楚自己的生活见闻,其他同学根据作文要求认真评议、补充修改;可组织同学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现场采访,锻炼学生即兴表达能力。
2、随机解决同学在习作中的疑问并进行小结。
3、把自己的见闻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认真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