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实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中悟情,情中悟理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板书:天鹅。在你的心目中,天鹅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板书:天鹅的故事)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天鹅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会对天
鹅有另外一番深刻的认识。它绝不仅仅是美丽的、纯洁的、高贵的象征。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1~3自然段。
六、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腾”字。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
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复习课文内容。
2、引读第3自然段。
3、通过谈话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引入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二、学习天鹅破冰的段落。
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品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
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1)用手演示老天鹅扑打在冰面上。
(2)学习“腾”字、理解“腾空而起”
(3)理解“重重地扑打”、“像石头似的”
4、学生演示
5、体会老天鹅的品质。
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第6自然段
1、引读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体会破冰场面的壮观。
4、齐读第5、6、7句话。
5、品读“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
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理解比喻句
(2)理解“劳动号子”
(3)指导朗读
6、体会天鹅们的品质。
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边读边想象:它们会干什么?
2、句式训练:结束工作后,天鹅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3、体会天鹅们的心情,并指导朗读:克噜——克哩——克哩。
4、小结
三、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默读第8自然段。
2、讨论核心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离开了湖?后来为什么把枪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
过它?这两个“挂”说明了什么?
3、出示老师写出的答案并教育学生要终生读书。
四、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条理的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完成小练笔:描写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全文
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三、完成小练笔:描写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⑵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和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同学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掌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⑵揣测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德育目标:
⑴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⑵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示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笼统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示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同学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身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同学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顽强生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协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果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只给盲人而且给不计其数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溢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标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身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扮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重。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同学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
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和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⑴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⑵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笼统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⑶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⑷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同学。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身的感情的?
同学考虑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协助同学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小朋友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效果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小朋友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⑵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只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他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研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⑶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笼统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⑷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身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敬重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身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沛表示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假如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只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身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同学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同学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示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章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和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请同学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同学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⑴“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寂静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⑵“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⑶“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越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⑴指名同学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⑵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同学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⑴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身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只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溢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溢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和,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语文教案 篇4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语文教案 篇5
(一)整体感知
1。《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仔细阅读文中有关树叶、蚂蚁、小鸟描写的段落,加以体会。
【提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写出景物自然客观的状态,所以很少用过于花哨的语言,也不太用修辞手法,比如第5节,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逼真;再如第11节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和神态叙述的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节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礼赞。
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从中你体会出作者对自然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躺在那儿”,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二)细节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的?“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示】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因为旧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2。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提示】作者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对它来说,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3。在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里,作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赏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树叶和天空 / 望蜘蛛结网 / 看鸟儿 / 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并且尽可能使用最简单自然的白描手法,将所视所听真实的呈现出来。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一种“阻隔”和“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如第14自然段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
【提示】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2。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反复说“它在那儿”的含义。
【提示】作者写云南的12月份,树叶的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我们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标题】
识字1
【教学目的】
1、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难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PPT、视频、动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哪位小朋友喜欢秋天?秋天是什么样的?谁来和大家说说?
二、利用生字卡重点学习生字
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1、播放动画,正确掌握以上生字的拼音、字形、笔画、结构,适用讲解生字的字义,并利用生字来组词。
2、重点讲解难写的字、易错的字、相似的字,如: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又如:“尽”和“层”都是“尸”字头,区别在于“尽”的下边是一捺和两点,而“层”的下边是“云”。
3、利用生字卡片抽读和听写。
三、结合图片学习生字词
1、熟读以下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春华秋实
2、将刚才所学的生字词填入以上词语中。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并启发学生理解秋天的`特征。
2、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刚学习的词语来描绘各张图片,启发学生用别的词语来描绘。
二、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描写秋天景象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想想除了这些词,还有哪些词描写秋天?
一年有四个季节。除了秋天,还有春天、夏天、冬天。课后,请大家收集描写这三个季节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理解原文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象。
2、根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内容,体会作者地寓意。
3、引导学生自然的把原文的理解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要真切恰当。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及其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寓言改写。
教学难点:
明确原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形象改写。
教学准备:
复习改写的基本方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记得我们在四年级时曾经练习了把诗歌改成记叙文。通过那次练习,大家对改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吗?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3、设置悬念:那么,我们如何去把寓言故事改写成记叙文呢?我们来读一读范文《揠苗助长》就知道了。
二、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体会。
3、指名汇报感受。
4、齐读例文提示,明确写法。
5、小结:由此看来,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与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基本相同,都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文内容第二是借助想象,生动描绘。
三、弄清要求,构思习作。
1、知名度这次习作的要求。
2、齐读《揠苗助长》
(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述揠苗助长这一故事的。
(2)如果你是禾苗,谈谈你的感受。
(3)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
(4)你想对庄稼人说什么?
小结: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加进想象和体验,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情景,表达原文的感情。
如何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揠苗助长》呢?
(5)同桌交流体会。
(6)指名口述。
小姐:我们在进行改写的时候,改写成的作文不能违背寓言的寓意。
四、行笔成文,相机指导。
五、推敲打磨,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