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9 10:48:0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 ,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jqx.。

  j

  1、读音:与“洗衣机”的“机”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竖弯加点jjj。看j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qx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q的顺口溜:像个9字qqq。

  x的`顺口溜:一个大叉xxx,注意x的笔顺,先右斜,再左斜。

  q和dp相比较:q-d,都是左边的半圆,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q-p,q像个9字,p像个反9。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jqxuuml;。

  2、在四线格内正确书写jqx。

  二、教学jqx与uuml;相拼的书写规则。

  1、出示幻灯片。演示过程:出示小熊;出示jqx;小熊摘下墨镜;小熊与jqx拉手。

  2、教师边抽拉幻灯片,边讲故事。

  有一天,小熊愚遇见到了好朋友jq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uuml;-ju、q-uuml;-qu、x-uuml;-xu)

  3、指名说说juquxu后面是什么字母。

  4、学生自由拼读。

  5、指名拼读。

  三、教学带调音节词。

  1、出示:j-i-ji

  (1)指名拼读,指名连起来读。

  (2)看图理解词义。

  2、出示:x-uuml;-xu

  (1)指名说说xu中的第二个字母该读什么音。

  (2)引导学生看图练读音节词huacute;xū。

  (3)看图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读书上的音节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些情况,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浪接一浪,其中以单元整组教学的呼声最为热烈。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我镇在20xx年进行单元模块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整体设计,回顾拓展。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单元导读课”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一,精设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所以在设计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保证本课堂的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

  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本单元教学目标除了认写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及背诵以外,还要体会课文主要内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据此,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制定了本节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艺术与生命”,并能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发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为深入感悟单元主题打下基础。

  2.知道抓住“艺术与生命”的主题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习围绕课题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初步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感知性阅读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还需要做的课前准备:一是让学生浏览本单元;二是师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共同搜集有关“艺术与生命”这个主题的图片、故事和名言警句,以丰厚知识的、语言的和情感的底蕴。

  第二,精心激趣,揭示单元主题。

  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导入新课”这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单元导读课中,激趣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关系到一节课的开端,还关系到一个单元的开端。所以在激趣导入的环节中,精心设计,揭示主题,务必激发孩子学习本组单元课文的兴趣。

  (1)以图引文,激趣学习。

  直观的形象,有迹可循,是小学生获得阅读兴趣的源泉。在单元导读课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看着图片,学生心里产生很多的疑问,求知欲被成功挑起,阅读期待初步形成。《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课文插图,我们也应该重视。这里所指的插图既包括单元导语中的插图也包括课文中的插图。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中有非常的插图资源,其中导语部分的插图就描绘了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一位善良的护士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

  这些都为我们揭示本单元的主题:生命。它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同时,文中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的高潮,有的会再现主人公的形象或重要的环境??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快速成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2)初解课题,引发兴趣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总的概括又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在教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组单元的课文的题目往往反映这组课文的主题,抓住这些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这些课题的思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包含《画风》、《邮票齿孔的故事》等,这两篇都是以思考为主题,老师这两篇文章题目的介绍,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对于如何引入单元主题的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的形式,如: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

  其中“巧设悬念”就是在导语中巧设“悬念”,引入主题,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而“创设情境”则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触景生情,融入主题,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游戏竞赛”则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其形式活泼多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通常以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提示主题,如:猜猜一个有关春天的谜语,从而提示学习有关春天的单元的内容。当然其他形式还有:夺红旗、找朋友、接力赛、角色表演等。

  第三,精读单元导语,引入方法。

  何谓单元导语?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本单元课文的语言文字。单元的导语就是学习本组课文导读的内容,它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本组课文的钥匙。单元导语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别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导语,找出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依照找出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语文。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对导语只是走过场读一、两遍,学生对于导语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体会,难以对其描述的内容透彻理解。因为导语的内容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要正确理解导语的内容要做到精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成友老师是如此教:第一,初读感知。

  师请一生读全部的导语。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生:读文“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受到美的熏陶”。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赞同吗?

  生:赞同。

  师:请另一位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读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更多地了解艺术”。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什么?

  生:学习方法。

  师:大家都认同吗?

  生:认同。

  第二,再读理解。

  师:把书打开,把红体字的部分画下来:“艺术、魅力”等。

  生画书。

  师:边画,边想:假如让你给这段文起个小标题,你会起什么?

  生:艺术的魅力。

  师:不错。

  生:艺术在我们身边。

  师:艺术离我们很近。

  生:各种形式的艺术。

  师:你讲出艺术形式的多。其实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第三,三读体会。

  师:把艺术与生命两个词放在一起,赋予了艺术更深刻的内涵。每一件艺术品,每一首曲,它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每一位艺术家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创造的,所以这题目有深远的意义,请大家读主题。

  生:艺术与生命。

  师:再来看,老师画了联想和想象,请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哪些单元有接触过联想和想像的。

  生:第一单元的课文。

  师:由景物引起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我们这段文字的学习方法的介绍,这将成为我们学习本组课文的重要的关注点。

  从以上的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精选导读课文,运用方法。

  导读课的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读完本单元的课文根本很难办到,而且做到每篇文都讲,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学生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所以在导读课的教学中要精选导读的课文,选择的课文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能通这篇文的学习,对其他课文的学习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

  成友老师选择了《月光曲》作为导读课的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既体现了该单元的主题的内容,又运用了该单元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前要上的一种课型,把握好详略程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技巧。如何把握,关键在于课前的研读教材和设计教法。所以,要想上好单元导读课,教师务必要进行单元整体备课,从整体出发,准确地把握整个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此外,还要不辞辛苦地广泛搜集和整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准备丰富的单元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依据学段特点,上好单元导读课》《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年01期

  2.赵飞君:《“单元整组教学”策略谈》——《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3期

  3.曾玲莉:《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江西教育》20xx年第四期

  4.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20xx年01期

  5.魏书生:《掌握方法,事半功倍》《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xx、5

  6.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7.刘士秋:《掌握了方法和规律,想不学好都难》;中国教育报;20xx、5

  8.《话说单元导读(三)》——人教小语论坛网刊《论.语》第二期“研”

  9.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4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同时,受到爸爸、妈妈、尊敬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受到爱爸爸妈妈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

  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们,对吗?那么你们爱爸爸妈妈吗?你们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1课,看看书中的这样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的。

  板书课题:1.爱爸爸妈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

  1.实物投影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么样?

  2.学生看图,教师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指着图上相关内容。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

  4.请认字多的同学读第二段,再请一名学生用教鞭指图中相关内容。

  5.请同学照图再说说。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读多读几遍。

  2.抽读生字卡片。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和句子。(2个自然段,每段两句话)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妈妈在干什么?田方是怎样做的?“早晨”是指什么时候?早晨当妈妈扫地的时候,田方看到了想到了什么?田方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早上妈妈扫地,田方擦桌子

  (2)讨论:看图说说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3)教师范读指导,注意读出句子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感悟,体会练习朗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说说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太好?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从哪儿看出来的?

  (3)爸爸在干什么?这时田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晚上爸爸看报,田方送茶。

  (4)为什么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5)学生自己照着学习第一段读的方法,再读第二段。

  (6)同学互读,相互指导。

  (7)指名读,然后评议。

  4.出示句子。

  (1)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2)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通过读两个句子体现“也”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也”练习说一句话。

  5.课文中田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板书:

  6.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爱爸爸妈妈的事例,非常好!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最后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日字头)

  2.认识9个生字。

  3.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方”字的笔顺。

  2.“也”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学习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互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卡片。

  (1)齐读,指名读。

  (2)开火车读。

  4.做送信游戏,巩固生字的音。读准“早、了、在”的音。

  三、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

  1.学生自学生字结构

  (1)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笔顺,分析字形结构,数数一共几笔写成,是怎样一笔一笔地写成的'?

  (2)想想用什么样的识记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想想它的意思,组成词语。

  2.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3.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汇报时教师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用多种识记方法记忆生字,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给予点拨。

  早:zǎo 上下结构,上边是日,下边是十。教师点拨:“日”是偏旁,在“十”的上面就叫“日字头”。组词:早上,早晨,早起,早饭……

  方:fāng 上下结构,上边是点,下边是“万”字,也可以用笔画记忆:上边一点,中间一横,下边是横折钩,最后一笔撇。组词:方向,方法,地方……

  “方”字的笔顺容易错,学生汇报时教师指导学生伸出小手指进行书空“方”字的笔顺。

  了:le 读轻声,是独体字。用笔画记忆:横撇、弯钩,第二笔教师强调是弯钩,不是竖钩。组词:吃了,喝了,笑了……

  子:zǐ 用刚学的“了”来记,“了”加一笔横就是“子”。组词:儿子,孩子,瓜子……

  在:zài 可以用学过的“土”字来记,一横、一撇,一竖加上一个“土”字,就是“在”字;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组词:现在,正在,在场……

  也:yě 独体字,用笔画记忆字形: 。教师讲解:“也”表示和前面相同,出示句子: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让学生体会“也”字的用法。引导学生用“也”说一个句子。

  四、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先让学生打开书62页,看第二题,让学生按笔顺描红,记住生字的笔顺。

  2.仔细观察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在书上的田格中把每个字写一遍。

  3.让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

  (1)指导书写“在”字。

  ①电脑显示一个带田格的“在”字。

  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笔画位置。

  ③学生说笔画位置,教师范写。教师强调三个横的收笔位置依次稍长一点,收笔处点上红点。

  ④学生独立书写“在”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⑤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好。

  ⑥修改自己书写不好的笔画。

  (2)指导书写“也”字。

  ①电脑出示带田格的“也”字。

  师问:“也”字的第一笔是什么笔画?( )“横折钩”在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出现过?(月)

  ②电脑出示带田格的“月”字。我们让“月”字帮助我们好吗?

  ③点击鼠标:“月”字的横折钩变红,跳出来,跳到旁边空白田格上变成“ ”。注意横长,向上斜,折短。让学生观察占格位置。

  ④让学生观察第二笔,第二笔写在竖中线上,从上半格中间起笔,过横中线一点。学生说后,点击鼠标书写“竖”。

  ⑤让学生观察第三笔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说后电脑书写“竖弯钩”,教师强调起笔要低,“竖”写到与第二笔“竖”一样长时慢慢地向右弯的长一些再写“钩”,“钩”明显比上边的笔画出来一大块儿。点击鼠标,出现红色的竖线“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弯钩”的“弯钩”明显比上边的笔画宽出来。

  ⑥学生练习书写“也”字。

  ⑦展示评议。

  4.用这种观察方法继续完成书中田格中“了、子、早、方”,每个字写一遍。写后展示评议。

  五、学习生字下面的认读字。

  (1)自己读,注意读准“晨、拿、桌、灯”的音。

  (2)抽读卡片。

  六、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己读。

  (2)指名读

  (3)齐读。

  七、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完成生字,每字3遍。

  2.读书中62页练习3的句子。

  (1)学生自己读。

  (2)引导学生说说这3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

  课文 1.爱爸爸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学生只要能读顺读通,理解内容,弄清维生素C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每天都给同学们一颗维生素C,你们知道维生素C吗?

  2、那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维生素C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质疑(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1、说说这个词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伤害船员的,读出你体会的感受。

  师:海上凶神这个名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可怕,很恐怖。

  生:这是海上独有的疾病,来势很猛,很凶狠。

  生:它来的很神秘,像是死神的'代言人。来的很迅速,无法阻挡。

  师:这样一种海上独有的,在船员们没有意思到,就如死神般降临的疾病,是怎样夺取船员的生命的,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来将这可怕的海上凶神来临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

  指生读2、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师: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请你们在默读课文,然后用书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生读出课文的最后一段,简介是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就是海上凶神教师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资料3、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读课文用书上的语言说一说。

  (1)海上生活不仅而且

  (2)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因为海上生活很艰苦,船员只是吃鱼和黑面包,没有水果和蔬菜吃。而蔬菜和水果中才含有维生素c,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被称为海上凶神的坏血病。结合这两点就能说清楚。

  3、在发现维生素c能治愈海上凶神的过程中,哥伦布的情感出现了那些变化,请你们自己再默读课文找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找出: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又惊又喜说说哥伦布心情沉重,噙着眼泪(悲伤)的原由?讨论: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对吗?要求小组在课文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观念。简介哥伦布的航海伟大事迹。再读表达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教师过渡到又惊又喜将这种惊喜的对话情景读出来。

  4、很多发现都是很偶然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发现是很偶然的?

  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原因是什么?

  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5、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①动笔读书:读读找找,自己解疑。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感人的话,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6、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哥伦布简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

  三、总结延伸

  课件出示有关维生素的小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 触摸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在品味“树林是鸟的乐园”的同时完成语言的内化和积累。

  四 .教学思路设计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可采用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

  (一)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重在品析灰椋鸟归林和入林的词句。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场面的壮观和喧闹,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结构的解悟、情感的体会等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了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二)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重点指导学生用推敲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引导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分别让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壮观?写下自己的感受。以及你最喜欢描写灰椋鸟的语句,写下自己的体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归林场面的壮观,又感受到了入林后的喧闹热烈的场面以及鸟儿的可爱。

  2.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述可以适当点拨,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让学生理解“倾诉、呼唤、应和”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想象自己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学生众说纷纭。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3.设计开放问题。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椋鸟入林后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学第六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读了作者的感想之后,说说你读了之后的感想;这样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

  4.倡导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这样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你听出壮观的气势来了吗?你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吗?”教师这样引导着,学生进行评价,这个朗读评价过程教师始终让学生当自己的评委,教师仅在引导,教师在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11-0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1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